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位传奇人物。即便他出身布衣,但凭借着自身的智慧,在28岁前也已经名扬立万了。
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个政治家。在治理蜀国时,有一套自己的见解,许多人对他的评价也颇高。
不过,有一个人在被问到诸葛亮是不是军事家时,他果断的说“不”。这人是谁呢?他就是解放军中的“战神”——粟裕。
1、历史上的诸葛亮:稳扎稳打,不爱冒险。
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是个政治家,只是跟《三国演义》里面的形象还是有所差距的。他并不像小说中描写的那么神。毕竟,这只是一部演绎小说,而不是史书。
“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由来就和他有关系。想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他被其真诚感动才成为了刘备的军师。
诸葛亮出生于三国时期,是蜀汉的相国,还有个“卧龙”的称号。
他这一生最伟大的成绩就是带领刘备建立蜀汉。
诸葛亮很聪明,在隐居时就已经摸清天下的局势,在刘备向他请教问题的时候,他就用《隆中对》作答,提出了多种军事政策。比如联合孙权、北京中原等。
他在治理国家这一方面也是一把好手,蜀国人非常崇敬他,哪怕是统一天下的司马氏在见到诸葛亮这个对手之后也表现的相当尊重。
这就来源于诸葛亮自身的人格魅力。
哪怕他已经死去多年,还能得到“武兴王”的追封,真是不容小觑。
在他离去之后,他的地位也不断升高。在一些祭祀武庙里面,也有他的身影。古代有那么多贤臣良将,而他的排名却一直很高,人们谈起他的名字都会忍不住伸出大拇指。
虽然人们称他为“军事家”,但历史上的他却并没有参加过什么大型的会战。即便在《三国演义》里面有许多他的戏份,但
许多事件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比如,非常经典的“赤壁之战”、“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这是作者根据当时民间传闻所加工创作的。
他在这场赤壁之战中,做出最大的贡献就是使孙刘联盟。而实际战斗的进展跟他几乎没有关系。
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主要有:
带领赵云和张飞攻塔,刘璋的巴郡、广汉与蜀郡三个地区,两年拿下41座城池;收复南中武郡,将孟获降服,拿下51座城池;北上伐魏,打到陈仓。
后来,司马懿避战不出,托死了远道而来得蜀军,而他也在征伐途中死去。
在《三国演义》里面,他是一位军事天才,懂得用奇谋来谋求军事利益。但事实上他的一生并没有那么传奇,反而是稳扎稳打的。即便后期他选择以弱攻强攻打魏国,那也是在之前做了充足的准备。况且他每次发兵的人马都在10万以上,这和司马懿的军队的强弱也相差无几。
诸葛亮并不喜欢“空城计”这种冒险的决策。
据悉,蜀国当时有一位大臣叫魏延,就提出过“子午奇谋”,就是从一条植物小道,向曹魏发起突袭,一路向关中进攻,直到拿下长安。
可是当他听说这个计策的时候没有赞同,反而认为这种过于冒险的计划不适合实施。
2、名人评价诸葛亮
在历史上也有不少名人评价过诸葛亮。虽然他获得的剩余不少,但也有不少人吐槽的。比如粟裕。
他在谈到关于诸葛亮的问题时,认为他称不上是一位军事家,顶多算刘备的政治谋略家。
他认为诸葛亮在战术思想上过于保守,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不应该和对方正面硬杠,而是应该采用敌方猜不到的战略政策。
对粟裕这样的看法,毛主席也给予了认可。他认为诸葛亮有一定的历史功绩,只是他在军事才能方面却有所欠缺。
粟裕是我国开国大将,就连毛主席都称他是其战友中最会打仗的人。在他20多岁参军时,就担任过毛主席的警卫连长,在毛主席的带领下,他也开始学习研究军事策略。
几年后,他就能在军事问题上和毛主席讨论两句。后来毛主席还允许他在战场上当机立断,不必请示。在开决战会议的时候也会联系他,认真听取他的建议。
除了他提出诸葛亮不配称为一个军事家的说法之外,还有许多名人都有相同的看法。
比如,宋朝的苏轼三父子,就曾批评过诸葛亮。
苏洵认为诸葛亮向刘备建言,将根据地放在益州,是在作死;苏轼认为在诸葛亮的治理之下,蜀汉的军事实力和地盘都比曹魏差远了。蜀汉在打仗这一方面也比不上曹魏,唯一能够与之媲美的就是“忠信”二字了。
苏澈这直接表示自己认为诸葛亮不是一个能够指挥军队作战的人。
3、“战神”粟裕:善于以少胜多
他是一位军事家、战略家。曾经在多次战争中都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在孟良崮战役中,他将国军王牌美械整编74师全体歼灭,一时间将解放战争的形式得以扭转。
在第5次反围剿将要失败的时候,中央苏区派出红七军团北上打开新战场。当时的红旗军团为6000人。他们的任务就是吸引敌方的火力,在装备方面的待遇也很差,大多用的都是冷兵器。
他们在安徽、浙江的山区遇到了国民党军队,对方的装备齐全,兵器领先。他们很快就吃了败仗,
可在那种敌强我弱的状况下,还剩下了500人,这其中就有“战神”粟裕,他带着这些兵躲进了深山老林。
然后他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运动。一时间他的力量开始壮大起来。
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这段时间的磨练也增强了他的战斗意志,最终取得了不少战果。
在解放战争时期,他率领军队和向华东地区进攻的国民党进行疯狂攻击,拿到了苏中战役七战七节的好成绩,他又在多个地区决战,将国民党诸多的有生力量歼灭。他指挥了多场著名的战役,
比如,淮海战役、开封战役、上海战役等。他善于以弱胜强,在战争史上也是少见,人们称他为“战神”。
他在多场战役中都是以少胜多,比如以3万对敌12万的苏中战役。以20万对25万的豫东战役,还有以60万对80万的淮海战役。在这些战役当中,虽然它处于劣势兵力的状况,但依旧运用谋略和战术,赢得了众多胜绩。
要是他用诸葛亮稳扎稳打的战术打法,能够和国民党军队抗衡吗?
我想答案是不会的。因为当时的实力悬殊实在太大了。
有美国支持的国民党在美国购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又拿到了日军投降的武器,更有甚者还把日军编入军队。解放军战士装备处于完全劣势的状态,他们只能寻找适合自己的战略方法,才有可能赢得胜利。于是他们开始想有效的新打法。
譬如,穿插迂回的打法,这种打法让国民军队深受困扰。集中优势兵力包围作战的打法也将国民党的有生力量有效歼灭。即便到了朝鲜战争中,志愿军们依旧发挥自身的优势,杀伤美军的锐气。让他们见识到了我国陆军实力不容小觑。
4、两人谁更胜一筹?
我认为诸葛亮与粟裕是无法相提并论的。两人并不处在一个时代,没有办法切实的比较。
不过,如果把他们与现代人做对比的话,
前者就像是考入体制内的优秀学生,一生都按部就班的生活着,比较踏实安稳。后者就像是热衷于创业的人,他在社会上也经历了不少磨练,有很大的承受能力。
前者的胜利是完成先帝的临终嘱托。他的目标就是向北进攻讨伐魏国,从而光复大汉。不过,他的这种想法只是个人选择罢了。即便他5次讨伐魏国。但当时蜀国朝堂并没有他这样的想法。因此,在他死后,就涌现出了更多的“主和”的声音。
后者的胜利是没有选择的。他只有走下去这一个选项,因为其他的路就是失败和死亡。这让他没得选择,他为了自己的胜利目标,可以用尽所有手段。于是他开始依据之前的作战经验采取没有战法的打法。这种打法也是“动物世界的丛林法则”。
如果将二人的处境调转过来:让粟裕去笼络群臣,让诸葛亮去打游击战。那他们还会赢得这样的胜利吗?
我想,那可未必。
你们是怎样认为的呢?
#历史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