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朝初期,以三司为中心的省级公文体系是如何形成的?
创始人
2025-07-16 11:02:52
0

#历史开讲#

明朝初期,以三司为中心的省级公文体系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公文体系的形成与权力结构密不可分,明代省级公文体系即是随着地方权力结构的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在明初,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确立,明廷便在逐步建立和完善与之相关的公文呈递、类别等方面的规定。

三司的建置及权力分配

三司是明初建立的地方最高管理机构,即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使司,三者分工合作,共同构成了明代的地方治理体系。围绕着三司,一套相关的权力结构应运而生。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将地方所设之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设布政使一人”,明代以“布政使司”为主的地方行政体系正式形成。

虽然将行省改为了布政使司,“但在洪武元年前后明代政区的层级已经确定下来,元代复杂的多级层级被简化为行省—府—州—县”。这种从明初确立、沿袭元代行省制的行政区划仍在许多的场合中被称作“省”,后来与南北两直隶合称为“两京十三省”。

此外,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又在中书省下设置了六部,负责中书省具体的事务,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时,六部并未被随之取消,其地位反而得到了提升。经过一系列的调整,中央由六部,地方由布政使司的国家行政系统框架便形成。按察使司的出现与布政使司大体相同。

在丙申年(1356),便设置了“提刑按察使司”,是为“风宪纪纲之司”;吴元年(1367),又正式于中央设置了御史台,于地方设置各道按察司。

由此,按察司便成为了与中央御史台相对应的地方监察部门。

此后在在洪武十五年(1382)十月,“更置都察院,设监察都御史八人,正七品”,并设置了十二道监察御史,都察院由此接替御史台,成为中央的监察机构。经过这些制度变更,由都察院和按察使司组成的监察机构便逐渐成型。都司源于朱元璋建立的“卫”。

建国前,朱元璋就在各地设置卫所、派员管辖。洪武三年(1370)时,就在杭州、江西、河南及西安等诸地区设置“都卫”。洪武八年(1375)时,将管理诸卫的“都卫”改为“都司”,都司“主掌一省军政”,“都督府—都司—卫的统军体制从此确立”。

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时,大都督府也被析为了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与都指挥使司的中央—地方军事管理体系也建立起来。

从三司设立的过程看,其都在中央有着对应的部门,并在变更中逐渐形成了三对权力体系。吴元年(1367)时,朱元璋就曾言:“三大府总天下之政,中书政之本,都督府掌军旅,御史台纠察百司,朝廷纪纲尽系于此”。

可见朱元璋已经将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视为掌管中央各类事务的三个主要机构,且有着行政、军事、监察等方面的区分,

与之相对应的地方三司自然也是这种权力安排。洪武十三年(1380),朱元璋在论及官制时,认为:内置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六部,外列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使司、都转运盐使司、提刑按察司及府州县,纲维庶务,以安兆民。

这套经过精心设计、综合损益而成的管理体系,是朱元璋对国家机构的大体安排,此后渐渐形成中央府、部、院,地方都、布、按的框架,分管军政、民政、监察事务,三司成为地方上最高的权力机构。

三司与明初的省级公文体系

通过上述这些变革,朱元璋建立起了上至中央,下至地方的主要权力机构,围绕着这些机构,一系列的制度由此诞生。洪武十五年(1382),在所定的勘合之制中规定: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提刑按察司,直隶府州、卫所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

凡五军都督府、六部、察院有文移,则于内府领纸填书所行之事以下所司,所司以册合其字号印文,相同则行之,谓之半印勘合,以防欺弊。勘合制度反映了明初公文体系的基本框架,

即中央以五府、六部、察院(都察院),地方以三司和直隶的府州、卫所为主。

六部——布政使司,五军都督府——都指挥使司,察院(都察院)——提刑按察使司,这三组垂直的管理体系体现了明代中央、地方以及二者之间的权力关系和公文运作模式。除了上述整体框架上的安排,明廷还建立了更为细致和具体的公文制度。在三司之间,由于其共同职掌着地方事务,三者之间的文移往来必不可少。

虽然三者分管不同事务,相互独立、互不统属,但洪武二十五年(1392)重订“品阶勋禄之制”后,都指挥使为正二品,布政使为从二品,按察使为正三品。三者品级上的差异被固定下来,相应的,文移往来也呈现出不同的样式:都司“平咨”布政使司,“照会”按察司;布政司“平咨”都司,“照会”按察司;按察司牒呈都、布二司。

此制一直实行至明末,如天启四年(1624),湖广布政司与按察司就查议推补将官事进行的文移,即是布政司“照会”按察司,按察司“牒复”布政司。

三司的这些文移格式即是公文的类别,在明代,不同品级、不同衙门之间的文移有着严格的规定。

公文的种类

明代公文有许多种类,这些公文在不同的场合有各自的作用,并在实际的政务处理中得以体现。公文一般分为上行、平行及下行三类,在帝制时代,根据不同的对象又可分为皇帝专用公文,臣僚进奏公文以及官府、官员之间行移公文。

就三司而言,主要以奏本、题本向皇帝呈奏。奏本,是官员向皇帝进呈个人性内容时所用的文书。

在明初,臣民进奏多用奏本,“臣民具疏上于朝廷者为奏本”,后来逐渐限定为官员“循例奏报、奏贺”以及“乞恩、认罪、缴敕、谢恩,并军民人等陈情、建言、申诉等事”所用的文书。

题本,是官员陈奏公务时所用的文书,明朝规定:“凡内外各衙门,一应公事用题本”。

“公题私奏”,题本与奏本构成了明代官员向皇帝进奏的主要公文类别,官方对二者在使用范围、书写格式、字体大小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规定。明制,外官向皇帝上奏需要经通政使司投递。洪武十年(1377)设置通政使司,掌“出纳帝命,通达下情,关防诸司出入公文”。

因此,在外诸司的公文皆投通政使司,由通政使司转呈至皇帝,与其它渠道不同,经通政司者需经其查验,不当者会被驳回,“不尽得上闻”。

除了向皇帝进奏的公文外,三司之间,三司与其他官员、衙门的文移也有着相应的格式和规范,主要分为:照会式,咨呈式,平咨式,札付式,呈状式,申状式,平关式,牒呈式,平牒式,故牒式,下帖式。其中的“平咨式”、“照会式”、“牒呈式”即是前述三司之间互相文移的公文格式。

平咨式,“咨”即咨询,是平级部门之间所使用的一种带有咨询之意的文书,如兵部“咨四川总督”,“咨都察院”转行四川巡按御史等。照会式,“照会”有通知之意,是上位衙门对下位发出的一种下行文书,如“六部照会各布政使司”。

牒呈式,“牒”是文书的一种,主要有牒呈、平牒、故牒等。

牒呈是一种上行文书,它既可用于同一系统的文移,也可用于不同系统之中,如洪武十六年(1383),定都察院的文移体式时规定:“在京四品、在外按察司牒呈本院”。都、布二司以“平咨式”进行平级的文移,对按察司则以“照会式”下发,按察司则以“牒呈式”作上行文移,体现出都、布二司与按察司在文移方面的上下区别。

在三司与中央府部院的文移上,都司“呈”五军都督府,“平咨”六部;布政司“呈”五军都督府,“咨呈”六部;按察司“呈”五军都督府、六部,“碟呈”都察院。“呈”即“呈状式”,“呈”是上行文书的一种通称,如“咨呈”“牒呈”等,是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发出的一种文书。

除都司与六部以“平咨”互相平行文移外,三司与府、部文移皆有上下之别,且都司、布政司皆不能与都察院直接文移,只能由按察司“牒呈”,展现都察院系统在文移上的特殊性。

都司与布政司也以“平咨”进行平行的文移,而都、布二司皆以“照会式”行按察司,后者则“牒呈”二司,体现出按察司在文移上的次级地位。

从上述可知,都司与六部、布政司的文移皆为“平咨”式,显示平等的地位,但六部与布政司的文移则是带有上下等级的“照会式”与“咨呈式”,而六部与都司皆为正二品衙门,布政司为从二品,同为正二品的六部、都司与低于其品级的布政司之间文移体式却截然不同。

总的来说,都司与六部品级相同,又与布政司分管地方军、民之政,职权相当,皆以平行的文移往来似无疑问,但也说明文移体式标准的二元性,这种在品级与职权之间的变化,显示出明廷在文移设置上的不同侧重。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名作鉴赏——画... 【艺术简历】 陈德华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无锡市政协书画社秘书长 钱松岩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梁溪区美术...
韩国申遗闹剧被中国考古队打脸,... 韩国考古界最近闹了个大乌龙。事情是这样的,他们在忠清南道挖出了26枚锈迹斑斑的汉代五铢钱,几个专家连...
长江商学院报告:中华艺术品价格... 7月16日,长江商学院联合意大利博科尼管理学院举行MM艺术品价格指数发布会,首度发布MM三大洲际艺术...
原创 建... 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的高等学府——湖南大学,有着悠远的历史。 这所大学起源于我国古代史上赫赫有名的四大...
第二个乌克兰出现,万名雇佣兵即... 当地时间2025年7月13日,阿塞拜疆方面表示,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拒绝会见俄罗斯总统特使,库连科夫...
原创 北... 经历了混乱的五代十国的中国,当时并没有任何的文明礼教制度可言, 后由赵匡胤一举平定 ,建立宋,重塑的...
原创 古... 引言: 古典时代的智者及其修辞,将言辞变成了一种强大的武器,通过精湛的辩才和口才来控制和影响听众。 ...
部分导游明确表示:欢迎来消费但... 部分导游明确表示:欢迎来消费但讨厌中国人这种炫富高傲的心态 踏上朝鲜的土地,我被这个国家的神秘感所...
原创 司... 曹操一代枭雄,征战几十年,打下半壁江山,他在位的时候,曾经提拔了无数的忠臣,这些人几乎对曹操没有一点...
原创 隋...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