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书画名家名作鉴赏——画家陈德华
创始人
2025-07-16 20:33:26
0

【艺术简历】

陈德华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无锡市政协书画社秘书长

钱松岩艺术研究会副会长

梁溪区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

作品参展:

第七届全国美展

第二届全国体育美展

第四、五、六届全国年画展

作品获奖:

第六届全国年画展铜奖

95中国首届体育大展优秀作品奖

97加拿大国际水墨枫叶奖优秀作品奖

全国群星奖

江苏省五星工程奖国画金奖

作品出版:

《怎样画楼台亭阁》(江苏美术出版社)

《学画亭台楼阁》、《陈德华楼阁画集》、《陈德华画集》(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技法示范之《江南园林》、《楼阁》(湖北美术出版社)。

中国画名家技法之《亭台楼阁技法全解》(天津杨柳青画社)《红楼梦写真图卷》、《北塘古韵胜景图》长卷、《苏州园林书画册》(中国美术出版社)。

专集挂历《五岳名山》、《中华名楼》、《江南名园》、《无锡是个好地方》等由各专业出版社出版。

电话磁卡《无锡古运》(江苏省邮电局发行)

《泉州双塔》68×136cm

横云青嶂亭台精神

——德华老师“七十画展”近作述略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们所能有的最美好经验,是关于奥秘的经验。它是坚守在真正艺术和真正科学发源地上的基本感情。谁要是体验不到它,谁要是不再有好奇心,也不再有惊讶的感觉,那他的眼睛是迷糊不清的!”甲辰重阳吉日,当我有幸收到德华老师发来他“神工意匠------七十画展”九枚近作高清图时,突发思绪万千、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由此油然而生联想到这段文字。

可以说德华老师近六十多年来,始终坚守初心、放眼世界、扎根江南,孜孜以求,深耕于横云青嶂亭台楼阁水墨画领域,并成为当代中国此画域绝对的实力派画家。他倾注全身心力探究中国传统笔墨关于置身于自然情境里亭台楼阁的当代表现之妙境,在这条世人不擅捃取的艺术探秘之道上,德华老师六十年如一日,从绘画主题系列的选定确立、画作章法经营与材质预设、画面笔墨设色的表现等诸方面,都深研极致、尽兴抒发。读其近作,明显感受到他将确定有形的亭台楼阁之象,赋予自己独特的主体感悟,然后转换成其熟捻于心、独特个性寓意彰显的“德华样”水墨符号,再融汇山水、高林、树木、山石、溪水、瀑布、清涧、河流、船只、烟云、雾霭、霞光等江南山水绘画手法,不断地凝聚在他独创的亭台山水画里,注入赋予时代感的水墨江南诗蕴意境。

我们知道:画,可以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可以兴观群怨。而画者、诗者所表达的方式各有不同,如何释读画作的“图--文”奥秘,当然成为把握审美与品读画作的有效途径。可以说,绘画艺术的价值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其意义贯注于画作过程本身。作为艺术的绘画,趋同的绘画题材,画者们各自用什么样的线条、用什么样的章法构成作画?不同的人所画的风格及意味都大相径庭,画作必然都各自折射出不同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由此,画者们都是以绘画艺术符号与形象来表现其对世界、对自然、对生命、对天地万物的认知。充盈在其画作里的色彩、线条、墨象、点线的造型组合,便是其生命构成的精神的言说方式。而作为审美者,也就是从这些画作形式要素中去识读画者意欲表达的精神内质,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言的“最美好的经验”。

基于此,我们从题材、章法、笔墨、线质、空间、意蕴诸方面深入品读德华老师七十画展近作。首先看水墨双条幅《泉州双塔》图,右侧为镇国塔、左侧为红寿塔。两幅图都是以渴笔焦墨真实还原勾勒塔的形貌,对于塔身飞檐、窗门棂格的绘制再现都丝丝入扣。线质感基本以积点成线的手法写就。主体塔身绘制形象逼真,充分展现了画者扎实的写生基本功。塔身后背景的绘制则充分调用现代水墨的光影渲染的效果,突出背景纵向的景深感,将透视焦点推向塔尖后部、远处的光影里,消解背景透视聚焦点,由此突出塔身主题形象的视觉感,再以单侧行书长题跋,钤印数方。在达到主体形象逼肖的艺术效果同时巧妙地以文人画处理手段与建筑设计图拉开艺术与工艺的本质差异,这可视为“德华样”亭台水墨画意蕴的灵魂所在。

《黄金水道大运河》68×136cm

《黄金水道大运河》为德华老师近作最亮眼全新代表作。主题是他最擅长的无锡题材之一:运河。不同于以往画的是构图与设色颇具创新和突破。整幅画竖构图,左右两侧留白之后再渲染灰色淡墨,以极简的写意手法绘制运河两岸,以烘托黄金水道主体,营建全画透亮的“墨-金”双色对比。画作中心运河呈金黄色“S”形,由近及远蜿蜒曲折贯通画面上下天与地。河里散散落落地画有十六艘帆船:有的正扬帆起航,有的正收起桅杆、泊岸休憩,有的铺设船板联岸正在运货。船身由迟涩枯笔单线勾勒成型,船的倒影则以斧劈皴寥寥数笔以达意。船只动向顺延运河水流的走势,分设于画作的近景、中景、远景,一派欣欣向荣的祥和之境,令人遥想这兴许就是画者最熟悉的“三里桥”江南米市日常繁忙的情境吧。此画钤印“大美不言”“逍遥曲”等,也是画者独具匠心的点题所在。

《家园古镇》125×203cm

《家园古镇》是陈法新画,近景中参天大树掩映下有一艘船正欲穿过桥洞驶出惠山河。深墨色渲染的“下河塘”呈斜线对顶角贯穿画面,层层铺迭亭台万象。此图河水渲染奇妙,细品画作竟然能隐约看到水底映衬的蓝天白云或是幽远的雾霭云蒸霞蔚的水藻。远景中依次画有惠山祠堂群体建筑、惠山直街与横街、锡山龙光塔、头茅峰、二茅峰、三茅峰等九龙山麓等层峦叠嶂。画作中上部的“人杰地灵”牌坊、惠山寺山门及两侧南北朝经幢都写实毕肖。画者以“家园古镇”点题,易唤醒观者与之产生共鸣。

《雪霁南朝惠山寺》34×68cm

《雪霁南朝惠山寺》亦为惠山寺题材。画者以三进式正面透视构图,从“锡惠胜境”、“江南第一山”、“惠山寺”、“大雄宝殿”由近及远一路推进亭台楼阁章法布局。主体基本以勾线造型,线质蓬松自然。大块面的墙则以淡墨薄染,屋顶、树侧以留白手法衬映积雪的厚度和光感。寺院里那株古银杏枝桠繁密,以浓墨点丮醒亮画面。画中部位置烟云雾霭的描绘,更增添了雪霁惠山寺的清寂意蕴。

《晨雾迷濛寄畅园》68×136cm

再读《晨雾迷濛寄畅园》图,亦为德华老师最拿手的江南无锡寄畅园题材,此图的别致之处在于画者将寄畅园“知鱼榭”这个江南园林灵魂符号,以勾线写实之像置于画面上部空间中央醒目位置,四周以湖蓝薄彩渲染,寓示寄畅园的一泓清潭。寄畅园的碑廊延伸于山石后背,占据画面主体位置的是大块面蓬松的树枝与嶙峋的假山造景,在假山顶梢处海微微露出一曲细弯的蓝色水塘,玲珑剔透,宛如亨利摩尔的雕塑般,实中带虚,穿插有致。

德华老师描绘故乡无锡文化标志物象尤为情义深厚。众所周知,中国画描绘物象,主要依靠书法艺术化书写的线条勾勒、皴擦,以及水墨色渲染。线条可以说是画者对自然界物象形态最简明、最概括的表现形式。“线”是面与面的交界,在客观形体中并无具体存在的线,因此中国画中的线是经由画者主观想象创造而来的,是注重物象的轮廓,而讲究物象的神似与意到,正如白石老人言“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所以画者的情思主要靠画中物象的描摹来传达,若取消了“象”,“情”的传达就会失却了根基,所以线的造型在画中的功用至关重要。德华老师将自己日常熟悉所见的无锡寄畅园、运河、惠山、太湖等物象胜境,经由自己的归纳和理解,以工写结合之法再次落笔呈现出他独特的艺境。

德华老师画中之亭台楼阁、河流、树木等物象,就是他艺术掌握世界的形式所在,其创造的画中之像是其自身内心的对象化。并不是简单地描摹自然界的物象,而是超越了客观世界的,由画者内心体认到的内化过的图像。故而,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并不是机械地反映与描摹,而应该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和转化。是经由画者的体验与再创造,经由内心的消化而成的鲜活的艺术形象,德华老师自由他笔墨流淌成型的横云青嶂、亭台楼阁就赋有他独特的一种精神内力。

《姑苏网师园》58×28cm

再读德华老师苏州系列水墨:《姑苏网师园》扇面水墨画中,他大胆地从折扇底部中心,以浓墨铺染构图造型,垫底网师园的深幽水景。扇面中间再围绕池塘营造构建一圈回廊、亭子、水榭等建筑布景,再间以芭蕉、树木造景。在扇面上部边缘再以浅灰淡墨渲染天际。《晨雾拙政园》画于壬寅白露,从钤印“室虚清处”、“静观天地”可观得画者构思立意所在。章法以单线勾勒出的廊檐呈“十”字布局,廊檐“十”字底部空间则以浓墨渐次描绘出一片建筑内部空间的池塘。最值得关注的是此幅图左下角几簇山石及山石背后长出的一株枝桠繁茂的树。山石的轮廓、树木、枝桠都是以线钩勒成形,再用长斧劈皴勾出山体勾摹山体石质和植被。山石受光面的留白处理,与画中的一抹晨雾留白相呼应,虚实得当。

《晨雾拙政园》70×45cm

读其山水亭台楼阁画中笔墨形式语言深入且贴心,如其所画江南丘陵、梁溪惠山、太湖山水等,大多以绵密而赋有生长力的长线勾勒山形、树木、溪水。用笔线质灵活细腻,线的曲直、轻重、粗细、枯湿变化有致,以此勾勒山水程式化的样态,描绘山石、树木、溪水等自然物象的形状、体量、质地、动态,实际上就是以山水为寄寓符号,画出画者主体内在情感律动的外在形式。德华老师的画就赋有一种独到的专注与坚韧之美。

中国画的另一个审美要点是笔墨,笔墨是国画特定的形式语言。中国画的笔墨具有双重功能:其一是表现自然物象的笔法手段,例如多种皴法、笔法、墨法;再者是表现主体情思的符号,符合艺术程式化的特质。亦如傅抱石言:“中国画的独到之处是对用笔用墨要求极高。每幅画的艺术情趣全靠笔墨来体现。作为造型基础的线条,通过虚实、疏密、粗细、轻重、浓淡、长短等变化,表现出笔墨形式的节奏、韵律感和笔墨情趣的艺术境界,作者的思想情感能够跃然纸上。”紧扣这样的审美视角,再观德华老师在画面物象的笔墨生发,那份独有的笔墨技巧、那份独有的形式语言催人静心体悟。

《阿房宫赋》80×120cm

德华老师的彩墨青绿山水《阿房宫赋》图,近景从底部绘制松柏群,两簇松柏以雾霭隔开,中景宛如飘渺的仙境向上引出朱墙碧瓦琉璃屋檐造型的辉煌阿房宫楼阁群置于画面中央部位。然后再在画面中间以长披麻皴勾出高耸入云山峰主体轮廓,以青黛色渲染,在受光面的山脊染以金色、红色的霞光,山根部点丮细密。在层峦叠嶂高峰褶皱的山涧再生出两淙细长的瀑布,观其形犹能听得流水潺潺之音。诗塘以隶书抄录杜牧阿房宫赋文句,文—图相映成趣。

《阿房宫赋》(通景)200×136cm

而水墨四条屏《阿房宫赋》通景构图磅礴开阔,近景绘以城墙盘踞,平行四边形视角推出阿房宫的鸟瞰全貌。四重城门左右对称、渐次递进,楼阁主体和两侧门阙的构型都细密整饰。左侧大块面留白的水域中间,画出一线水堤,堤上画着券拱亭桥。远景的宫殿楼阁层层叠叠向远处延伸。中国画的空间意识与空间表现是富有华夏民族思维及精神涵义的,是赋有时间性的,这完全不等同于西洋画中讲究景深感与透视的空间表现手法。中国画的空间感完全来自于画者视角的“俯仰自得”的节律化、音乐化了的中国人式的宇宙感,是完全主观意识的表现空间,即所谓“散点透视”。

画者所作山水画则是视点环顾、游走式的,即所谓“仰山巅,窥山后,望远山”的经典传统的散点透视法,采取数层视点流动式、转折式地构成音乐化富有节奏的画面空间,使其山水画面和谐而赋有音乐美感。亦如中国的画家“以流盼的眼光绸缪于身所盘桓的形形色色。所看的不是一个透视的焦点,所采的不是一个固定的立场,所画出来的是具有音乐的节奏与和谐的世界”。

傅抱石先生曾谈及“中国画精神”,一曰超然的精神。它的特点是重笔法、重气韵、重自然;二曰民族之精神。文人多借绘画抒写性灵、发扬志节,只要达意;三曰写意精神。认为中国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是中国哲学思想最亲近的某种形式。

德华老师七十画展所呈现的画作,某种角度可以联想到孔子《论语-为政》所言“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这是一种笃定而从容的意境。其取材和立意,大多是其日常所见所闻所思的田园牧歌式的题材,亦或是中国画江南文化符号化的南方山水丘陵树木,是讲究“比兴形象”入画以达“天人合一”之臻境。“比兴”原是中国文学的修辞手法,“比”是譬喻,“兴”是寄托情怀。中国画中的楼阁亭台、山水形象,其实就是比兴形象,其中必定寄寓着画者所体认的人生观、世界观,画者将自己的情思寄寓到楼阁亭台、山水画中,以此隐喻社会历史、隐喻自我的家国情怀。画面所要表达的是画者对天地万物的体认,画者在画境中将自己融于自然形象之中,通天达人、物我相忘、情景交融。这正契合张彦远所说绘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之意。在空闲时候,酌酒鸣琴,欣赏山水画,看到烟云缭绕的高山丛林,心中获得无限乐趣。畅神,即精神获得充分的愉悦,这正是绘画的审美功能。艺术作品的社会功能正是在欣赏中实现。画者对社会的认识,对天地万物的体验都集中在他创作的形式中。因此,作品的艺术形式便是他生命的全部。在这形式之中,即寓含了生活之美,道德之善、形式之美。德华老师画面形象所包含的虚实、节奏、韵律、色彩是形式美的内容,也正是画者主体的生命留痕!

一幅亭台楼阁图,如果画出了建筑结构充满生趣的部件,画出了亭台充满生机的造型,还原人们所处的生气勃勃的场所之境,让人看了觉得生命情境的可亲可近;同理,一幅山水画,如果画出了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景石廓,画出了树木蓬勃生长的力度,让人感知到自然的美好,以及生命的可贵,那她就是颇具审美功能与社会功能的。

古人云:“悟道者以真见,体道者以真力。真力养于百年,而真见发于一朝。”倘若以“真见”与“真力”视野环顾德华老师神工意匠的七十画程,从“悟道----体道---得道”的意境同途则是最真切的观后感。

谨以此文题“横云青嶂亭台精神”真挚地祝福德华老师艺术生命之树常青!

甲辰冬月大雪吉日 紫庐顾琴识于海上平步居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异师)

《深宫佛堂雨花阁》72×28cm

《莫愁还自有愁时》72×28m

《千年独乐观音阁》72×28cm

《闲看浮云入楼台》68×68cm

《无锡大剧院》68×68cm

《晨霭无锡南城门》68×68cm

《二泉映月》68×68cm

《阿房宫赋》80×66cm

《春暖院落绿沉沉》136×68cm

《古桥遗韵》136×68cm

《敦煌大佛殿》136×68cm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秦国得以统一六国,嬴驷、嬴稷、嬴政三个阶段可以说最为重要。 ...
原创 梁... 梁思成要保护北京古城墙,郭沫若为何坚决要拆?专家:他没错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中国很多城市都有这厚...
原创 毛... 毛主席曾经三次警告美国,让美国也不得不掂量一下这话语中的分量,面对超级大国,毛主席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
原创 唐...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公元598年,亡于 公元649。李世民出身在陇西成纪,即今天的甘肃...
原创 红... 1966年12月的北京城,一名青年学生当着众人的面,亲自一拳将我国位居十大开国元帅的彭德怀殴打在地,...
原创 益...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师纂(zuan)是三国时期曹魏...
原创 孟... 01 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位大妃,皇太极的生母,在皇太极称帝后,将其追尊为皇后,她也...
原创 朱...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
原创 司... 三国的历史大家应该都清楚,是曹魏、蜀汉、孙吴这三大国家互相争斗的一段历史内容。在当时曾出现许多位赫赫...
原创 秦... 这是发生在 秦国统一之前 的历史疑案: 据文献记载, 秦王嬴政在即位的第九年(公元前238年)前往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