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灭亡时,杨家将为何不出来救国?解密鲜为人知的七代杨家将
创始人
2025-07-16 20:32:36
0

经历了混乱的五代十国的中国,当时并没有任何的文明礼教制度可言,

后由赵匡胤一举平定

,建立宋,重塑的是礼教文明,制度伦理,中国由此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宋朝,是我国古代美学的鼎盛时代

,美学文化,工艺技术,社会制度,科技发展等都是站在世界巅峰的,领先世界几千年。

北宋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自由,最富足的时代了。

但如北宋兴盛的词曲文风一样,飘逸纤细,

北宋如此富庶却又如此羸弱。

国家经济如此发达,

军事能力却跟不上步伐,导致北宋变成了一只富有却待宰的羔羊。

北宋人民生活自由,出现了很多话本演义小说,

流传后世的杨家将的故事

,如今也经常改编成影视作品。

在常见的影视作品中,

杨家将的形象一直都是骁勇善战

,甚至连杨门女将都巾帼不让须眉。

如男儿一样保家卫国,征战沙场,并且这个优秀的将族传承了七代,

每一代都善战勇猛

但后期北宋被破国的时候,

为什么这群被演义传说描述得那么忠勇爱国的杨家将,却没有出来拯救北宋呢?

到底是记载有误还是有什么其他的原因呢?

历史上的杨家将

其实演义故事就只是演义故事,历史上真实的杨家将并没有像故事里写的那样,甚至没有传承到七代,

历史记载有名有姓的只有三代人,

并且一代不如一代。

演义小说里的杨家将,英明神武,战而不败,但根据历史记载,

真实的历史要从杨家将的首代将领杨业说起

,杨业的出现,是杨家将出现在历史和被世人传颂的主要原因。

杨业因北汉破国归宋后,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自己的边疆守卫着这一方国土,

杨业就是后来演义故事中杨令公的原型。

他本叫杨崇贵,是北汉的一个将军

,因个人能力突出,带兵神勇,战斗力强。

深得北汉皇帝的信任和喜爱,甚至赐国姓“刘”

,名继业,而后北汉被宋收服,北汉破国。

北宋皇帝赵光义听着刘姓刺耳,

就命其恢复原姓杨

,名业。

杨业为北宋效力后,也没有私心,说白了他不是玩弄权术的谋臣,

作为带兵打仗的铁血男儿来说,他只想保护百姓。

百姓依然还是他一直守护的那些百姓,至于哪个国家当权,对于他来说,并无二致。

辽军在当时战斗力惊人,是存在于北宋周边最不安定、最危险的因,北宋一直在遭受辽国的侵扰,

苦于草原骑兵的勇猛,宋人也毫无办法。

但那时的杨家将确实如故事中一般,抵抗了契丹人,保卫了大宋边境,在杨业的带领下,

雁门关之战宋军大获全胜

杨业仅仅只率领了几千骑兵,绕到后路偷袭,就溃击了辽军十万大军,从那以后,杨业一战成名,

百姓还封其“杨无敌”,杨家将的声望与日俱增。

雁门关一战成名,

杨家将从此声名大噪

,但人怕出名猪怕壮。

杨业一个北汉遗民,还是一个武将,深受百姓爱戴,又受天子赞誉,朝中文官自是不悦,

于是不停上书诬陷杨业。

说他此时手握重权,又人人称颂,恐怕有篡权之险,众所周知,宋朝就是靠宋太祖赵匡胤兵变建立,

所以赵太祖建国后选择“自废武功”,

大肆培养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

防止自己的子孙后代遭到历史的重演,

所以篡权,谋反这类的禁词,是宋代天子都很忌讳的词汇。

但杨业被赤裸裸地弹劾,文官们想着肯定能重伤其羽翼,结果没想到,

宋太宗赵光义虽然理事不行,但还是明事理之人。

他深知现在的宋朝根基不稳,离不开边境的安定,离不开杨业的杨家将

,其次,他也明白守边疆之将领自古都易被妒忌。

所以他压下了所有弹劾杨业的折子,还给杨业加官进爵,

一代英雄遭人记恨,

埋下了杨家将衰落的源头祸根。

北宋雍熙三年,由杨业领头的北伐战争开始了,说起来在文学作品里,

作者将杨业的死都归罪于潘仁美,其实历史并非如此。

潘仁美的原型是杨业的部下,名叫潘美,但是他与杨业是出生入死的同僚,

并非谋害杨业的主要责任人。

此事要从杨业北伐遭遇大败说起

,杨业领军北伐,他的西路军前锋连战告捷,收复了四州之地,但是东路军却遭遇大败。

杨业凭多年经验判断,眼下形势十分不利,不应再追击,上奏赵光义,赵光义也许了,命令杨、潘二人,护送四州百姓,

一路班师回朝,再另做打算。

结果辽国此时非常愤怒,他们率领了十余万大军想做困兽之斗,

这时军队面临两难抉择。

杨业认为穷寇莫追,

失了理智的辽军我们应该先避开,守住四州为上策,最后再由雁门天险去伏击辽军,打他一个出其不意。

但当时的监军王侁因平时的妒忌,觉得凭什么都听杨业的?就赌气似的和杨业对着干,

杨业说伏击,他说那有失我大宋风骨,要我军正面迎战。

杨业还欲和其理论,

便被王侁欲加之罪加身

,说其一副说一不二的天子做派,连朝廷派来的监军都不放在眼里。

杨业忠心耿耿,哪受得了这般污蔑,

只能放弃和他争执,按他说的,正面抗敌。

但杨业制定了一个抗敌方针,先他带着前路冲散敌人的队形,此时肯定会被围困,后军再攻击敌人的后侧,形成一个夹击之态,

潘美作为后路领帅,指导作战。

杨业出兵后,

果然遇到了敌人强大猛烈的攻击,被围困无法突击。

可原定的此时应由潘美带领援兵夹击,却一个人影也没有,

此时的杨业心里已了然,奋力抗敌,最终儿子延玉战死沙场,杨业被俘虏。

辽国本就是游牧民族,他们自古欣赏铁血真男儿,杨业与他们缠斗多年,虽为敌,却也敬重他,

于是俘虏了他希望他投降辽国

,为辽效力。

可杨业的铮铮铁骨,爱国忠心使他无法背弃自己的信念,即便他知道那个国家害他,妒他,杀他,

可他依旧选择了为国舍命,后绝食三日而亡。

杨家将只延续了三代

杨家将的第二代领军人物是杨业的长子,杨延昭,北伐战争中他也在战场,

奋勇杀敌的热血是流淌在他们胸腔里的

他北伐时毫不示弱,

手臂被敌军的箭射穿也没有放弃

,拖着一只鲜血淋漓的手,单手抗敌。

因父亲杨业战死,朝廷为补偿和嘉奖杨家将抗敌有功,厚赏杨延昭,

希望其继承杨业遗志,继续为国效力。

也许是父亲和弟弟被奸人所害让这个男人心中已经寒透了心,

他一生都刻意和朝廷隔离开来

,安静地在边疆守了一辈子。

可能他也愿意就在边疆守着,毕竟,他的父亲和弟弟永远留在了这里。

杨延昭五十七岁时,死在了边疆,和自己的父亲,兄弟,还有无数因保卫国家战死在这片土地的杨家将人们,

一同长眠于这片世代奉献了自己一生的土地。

后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长大,

因讨贼有功,皇帝信任他让他当了自己的侍从官,

这是杨家人第一次离开边疆踏入朝廷。

范仲淹对这个名将之后非常欣赏,

常常提拔,杨文广多次升迁

此时的辽国和宋国关系又紧张了起来。

和平到来还没有多久,就又开始蠢蠢欲动骚扰边境,

甚至提出要宋朝割让土地。

杨文广和辽军有不共戴天之仇,虽不在边疆了却也心系于此,

多次上书进言。

凭借世代与辽打交道的经验,提出很多抗辽的建设性意见,

可朝廷都并无采纳,

还未得到回复,杨文广就因病含恨而终了。

就此,杨家将的赤胆忠心只留下一些传说,和百姓口中的声声夸赞,

杨家将从此没落,从此再无才人,历史再无相关后人记载。

到底何原因没落?

杨家将的故事看完整个一个唏嘘,

也不难看出为什么北宋灭国时,杨家将不出现了。

宋朝一直以来重文轻武的制度,让这个国家看似富有却内里脆弱,没有完整的军事系统的国家,

根本就不堪一击。

北宋之初还能靠上供来换取暂时的安慰,但随着社会奢靡之风的盛行,国库也空虚吃紧,经济发展开始减弱,

此时一阵风来,都能吹倒这个如宋风文人般羸弱的国家。

宋朝的指挥权一直牢牢把控在文官手里,可请问,文官没有打过一天仗,

靠的都是纸上谈兵,

怎么做出正确的领导决策?

杨业当初官职是军队里面最高的,却也没有指挥权,

决策权和指挥权都在监兵手里,这才直接造成杨家将的衰落。

杨文广死后,他的后人都没有入朝为官的,可此时距离北宋灭国还有三十多年,也就是说,

北宋灭国之前,杨家将就已经在历史的洪流中消失殆尽了。

所以杨家将不是不出来拯救北宋,而是没办法

,可即便就是杨业再世,北宋的灭亡也是不可能被阻止的。

武将和习武之人在宋朝,一直是被视为社会最底层的粗莽野夫,

国家给军队的军饷不足文人的百分之一。

随着国力的逐渐衰弱,军队的待遇更是跌到谷底,很多人在这样的国家方针下,都不愿意当武将,

久而久之百姓也更多的会将其子女培养为文人,杨家应该也是这样。

在现实的打击和祖辈的经验里,

杨家应该都弃武从文

,不愿意再为国家行军打仗。

历史再无记载,

杨家满门忠烈落此下场

,但我宁愿相信,他们从此真的过上了平凡普通的日子。

结尾

相信各位读者已经对杨家将为什么不出面救国,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杨家逐渐丢兵弃甲,不是当了逃兵,而是为了保命

北宋时期的武人,真的是一个低等的存在,

仿佛那些真正的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的勇士,还比不过坐在朝廷用笔指点江山的文官。

文能太平盛世,

但武能保家卫国,有国才有家。

武力才应该是冷兵器时代国家的根基,宋朝上至高官,下至百姓,

之所以能安稳地读书作画,都是因为有人远在边疆为他们保了一方平安。

北宋临近灭亡的时候,兵临城下,凭字体画作流传至今的宋徽宗,

居然会去相信一个江湖骗子能施法击退敌军

,护国周全。

而不相信宗泽、李纲等北宋名将的作战能力,

这种行径,真是国家的悲哀,也是国家政策下历史的必然。

杨家将门都是英雄儿女,满门忠烈,即便后续不再活跃在历史舞台。但是百姓传颂撰写的各种绘本小说里,都继续歌颂着他们的丰功伟绩,并给了他们一个圆满的结局,

这对于杨家后人来说,也算是一种安慰了。

各位读者对于杨家将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区一同讨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大...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而秦国得以统一六国,嬴驷、嬴稷、嬴政三个阶段可以说最为重要。 ...
原创 梁... 梁思成要保护北京古城墙,郭沫若为何坚决要拆?专家:他没错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们中国很多城市都有这厚...
原创 毛... 毛主席曾经三次警告美国,让美国也不得不掂量一下这话语中的分量,面对超级大国,毛主席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
原创 唐...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生于公元598年,亡于 公元649。李世民出身在陇西成纪,即今天的甘肃...
原创 红... 1966年12月的北京城,一名青年学生当着众人的面,亲自一拳将我国位居十大开国元帅的彭德怀殴打在地,...
原创 益...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师纂(zuan)是三国时期曹魏...
原创 孟... 01 叶赫那拉·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第三位大妃,皇太极的生母,在皇太极称帝后,将其追尊为皇后,她也...
原创 朱... #历史开讲#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
原创 司... 三国的历史大家应该都清楚,是曹魏、蜀汉、孙吴这三大国家互相争斗的一段历史内容。在当时曾出现许多位赫赫...
原创 秦... 这是发生在 秦国统一之前 的历史疑案: 据文献记载, 秦王嬴政在即位的第九年(公元前238年)前往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