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国古代历史漫漫,期间历经无数王朝更替,但每个朝代却都有其独特鲜明的特色。
比如以军事实力著称的强汉,以经济发达而闻名的富宋,但要说最令人心驰神往的,那必定是我国历史上国力最为强盛,文化空前繁荣,并创造了万国来朝这一罕见盛景的唐朝了。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正如杜甫诗中所言,唐朝繁荣富强的基础就在于寻常百姓家“岁晏有余粮”,可以轻松混个温饱。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因为百姓只要能填饱肚子,就不会有饥民流亡,就更不会有农民起义,社会也就更加趋于稳定,而稳定则是一切发展的基础!
唐朝百姓之所以能达到温饱,除了政通人和以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唐朝实行了均田制。
不过遗憾的是,在唐朝中后期均田制便被废除了。
均田制究竟因何而起,又因何而没落呢?
一、唐初均田制的由来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田制。
所谓均田制,其核心就是“计口授田”。其内容就是政府根据所掌握的无主土地面积,有区别地对不同人群授予桑田(植桑之田)和露田(植谷之田)。其中桑田在耕种三年后便可归个人所有,可以继承给子孙后代,而露田则在种田人年老或死亡后收归国有,然后重新分配。
简单地说,均田制的核心就是土地国有制,古代帝王们将属于国家的土地下发给农民,从而完成王朝初期的土地划分。
不过给唐朝带来了繁荣与富强的均田制却并非唐朝首创,第一个施行均田制的王朝乃是魏晋南北朝时的北魏。
自北魏以后,均田制便被北齐、北周、隋、唐等王朝所沿用,而唐朝初期所施行的均田制也是在隋朝的基础上摒旧扬新所创造出的。
当然,推翻了隋朝的唐初统治者自然不会使用“前朝旧法”,其实施的均田制与隋朝相比也有很大不同,这个我们之后再说。
最后,均田制诞生时的历史背景也很耐人寻味。均田制诞生于北魏时期,由于常年战乱,民不聊生,大量人口死亡,人们为了躲避战争而大量迁徙,导致土地无人耕种的局面,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都十分混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均田制的诞生便显得理所应当了。这是因为实施均田制就意味着由国家掌握土地分配权利,由中央政府完成对土地的划分调控,这样能最大程度削弱土地所有权混乱的局面,同时也能尽可能地保证耕者有其田,从而保证社会稳定。
不过要想实行均田制,政府首先就得具备大量的无主土地,而唐初时期恰好具备这个条件。
由于隋炀帝的暴政造成的破坏和长期战乱,唐初出现了人烟稀少土地荒废的情况,“
黄河之北,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
”
就这样,大量无主土地重新掌握在国家手里,也为均田制的施行提供了条件。
二、唐初均田制的兴起
为了能够顺利推行均田制,唐初统治者们在律法上做出了一系列规定。
首先便是明确规定均田令的负责人,《唐令拾遗》里记述道:
“诸应收受之田,每年起十月一日,里正预校勘薄,历一月,县令总集应退应受之人,对共给受,卜二月内毕。”
由此看来,均田制确定了均田时间和机关负责人。
同时,唐朝律法还明确规定了里正与县令如没能按时完成均田,应依照律法给予处罚。由此可见,唐初统治者们正是以其严厉的律法来保障均田制得以施行。
不过与前朝不同的是,唐朝均田制取消奴婢、妇人的受田资格,并且内容也更加详细。
当然,要说与隋时均田制最大的不同,那就是唐朝均田是以男丁为单位,即一户人家有多少男丁,就受多少份田;而隋时均田制则是以户(即一夫一妻)为单位,有多少户就受多少田。
另外,唐朝的均田制放松了对土地买卖的监管,使部分私人土地可以如商品一般自由买卖流通。
在统治者如此强烈的决心之下,均田制顺利地在全国得以施行,并给予了唐王朝前所未有的繁荣。
在施行了均田制后的100多年里,出现了令世人赞不绝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资治通鉴》中对贞观之治就有如下记载:
“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责粮,取给于道路焉。”
当然,上述记载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夸大与溢美的成分,但不论如何,贞观与开元年间政治清明、海晏河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等现象是被世人所公认的。
三、均田制的瓦解
均田制在唐朝中后期遭到了废除,其原因则是因为愈演愈烈的土地兼并。
自古以来,土地兼并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类,即“
富者有资可以买田
”与“
贵者有力可以占田
”。换句话说,即是富商与权贵才是土地兼并的主导者。
唐代以前,商人阶级被统治阶级所打压,一直不成气候,因此唐之前的朝代大多是由以权贵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兼并土地。
但唐朝则不同,唐朝时的土地兼并属于商人与权贵二者皆而有之。
先说说商人是如何侵占土地的吧。
时间来到唐朝中后期,此时的唐王朝物资丰富,农民大抵都已实现了自给自足。
在满足了温饱之后,土地便不再只用来耕种农务,茶叶、丝绸等经济性作物异军突起,成为了唐朝农业种植中的后起之秀。
据史料记载:“
蜀、楚闽、粤依山之民硅种(茶)而厚其利,有十倍于农桑之所获矣
”,很显然,种茶叶这种经济作物比种粮食更有利可图。
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以后,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商人阶级的崛起。而与商人阶级一同出现的,便是土地的兼并问题。
商人为什么要兼并土地?
原因很简单,土地若是只种粮食,那经济价值自然不高,但若是种上价值等同于十几倍农粮的经济作物,比如茶叶、香料等等,那土地便立刻成为了寸土寸金的稀罕物。
商人们为了攫取更大的利润,便要广泛地收购农田,然后改种各类经济作物,而其所赚得的钱财自然会被拿去购买更多的土地,以此实现利滚利的经营方式。
唐高宗时富商邹风炽“
邸店园宅遍满海内
”,既经营工商业又广占良田。唐玄宗时的诏书中亦有“
贫人失业,豪富兼并
”,“
工商富豪兼并之家
”等词句,以上种种均反映了当时的商人阶级购买土地的现象已相当普遍。
说完了富商买土,我们再来谈谈权贵们是如何并田的。
上面我们已经对均田制做出了详细的介绍,即均田制是国家将公有土地赋予个人的制法,但这就产生了一个弊端,即土地是死物,除非开疆扩土否则不能无限增长,但人口却与之相反!
唐高祖时期(公元618年-626年),唐朝人口仅有200余万户,而到了天宝13年(即公元754年),其人口已达到了900多万户。
如果按照唐初时均田制所规定的受田土地亩数,那么到了天宝年间,哪怕把唐王朝全境的国土都给百姓们“均”了,那恐怕也是远远不够的!
与国家所有的公有土地越发紧缺相比,私人土地的兼并问题却是愈发严重。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风雨飘摇,很多制度都遭到了破坏,大量的地籍与户籍都在战乱在遗失或毁灭。很多有权优势的人开始侵吞土地,“
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口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
”。
在严重的土地兼并局面下,均田制很快便遭到了统治者的废除,两税制后来居上、取而代之。
结语:
唐初施行的均田制看似利好农民,能够做到耕者有其田,但其也确实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商人与权贵的土地并不在“均田”的范畴以内。
商人可以出资购买农民的土地,而各类权贵也可以暗中贪墨国家的公有土地,这就使得国家与农民的土地被富商权贵们悄然侵占,使得土地兼并现象越发严重。
笔者认为,均田制的瓦解过程是复杂而多元的,但究其原因还是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与商品经济的冲刷。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商人阶级崛起,从而打破了士农工商等级森严的封建秩序,而均田制无疑是封建政府为了巩固中央集权所创建的制度,某种程度上来说,
商品经济是促成均田制灭亡的重要原因
。
均田制的兴衰从一个比较新奇的角度证明了,经济基础才是决定上层建筑的基石。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新唐书》
《太平广记》
《全唐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