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他一统天下,统一度量衡,修造万里长城,都是万世之功。然而这样一位重要人物,现在对他名字的称呼其实都是不准确的。其实他的名字并不是人们在普遍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中的“嬴政”,这种叫法是错误的。
之所以现在都把秦始皇称作嬴政,是因为秦国君主的氏就是嬴姓,他的名字是“正”或者“政”。按照现代人的习惯,自然是用姓和名组成在一起,也就是嬴政了。然而,在古代却不是这样,因为秦汉之前,人不但有姓,还有氏。
在古代的时候,“姓”和“氏”是分开的,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也就是说,姓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血缘集合,往往代表了母系血缘,姓这个字拆开就是“女生”。所以上古大姓往往都带有女字旁,像“嬴”“姜”“姬”等等。而氏则代表了在同一个姓下面各个家族的不同的分支,各支系的子孙除了共同的姓之外,还会专门给自己的支系取一个氏,用来与其他支系区别。也就是说,古代的姓其实并不多,但氏是很多的。
举个例子,像著名的孔子,他是殷商王族后裔,所以是子姓。孔子的祖辈叫孔父嘉,名字其实是子嘉,字孔父,因此被称为孔父嘉。他的后代独立成了一家,于是以孔为氏,所以他的后代子丘也就成了孔丘,我们今天尊奉为孔子。具体到秦始皇,虽然嬴姓是秦王室的姓,但是把姓与名直接连在一起,是不符合当时的称呼习惯的。就像我们今天不会把孔子称为子丘、子子,也不会把孟子称为姬轲、姬子一样。
之所以有把秦始皇称为嬴政,还是因为秦汉之后,姓氏合流,二者彻底混淆了,也就变成了一体的“姓氏”。而在秦汉之前的春秋战国,姓与氏还没有合流,还是互相独立的,这时候的习惯叫法是“男子称氏,女子称姓”,也就是秦始皇的另一个名字“赵政”的来历。秦国国君是嬴姓赵氏,也就是历史上秦赵同源。除了这个原因之外,秦始皇的母亲被称为赵姬,如果称氏的话,秦始皇也可以被称为赵政。像近些年出土的北大西汉竹书里,西汉时人就直呼秦始皇为赵正,北大西汉竹书的名字就是《赵正书》。
不过,这种称呼其实也是不对的,因为这实际上是一种对秦始皇的蔑称,也反映了当时西汉时人苦秦已久的内心不满。就像刘邦称呼项羽为“项籍”,而项羽呼刘邦为“刘季”,确实是他的名字,但表达的感情是轻蔑的。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称呼秦始皇才是符合当时人的用语习惯呢?在秦始皇成为秦始皇,也就是统一六国的皇帝之前,他是秦国的君主,而秦朝之前称呼君主的方式是国名+爵位+人名。像著名的周公旦,他是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他姓姬,名旦,爵位是公,所以合在一起我们称呼为“周公旦”而不是“姬旦”。他的大哥是被纣王砍成肉酱的伯邑考,伯代表是长子,邑代表的是世子爵位,考才是人名,所以伯邑考的名字其实是姬考。
按照这种惯例,秦始皇在继承秦王位之前应该被称为“公子政”,继承秦王位后被称为“秦王政”或者‘秦政’,称为皇帝后是“始皇帝”或者“秦始皇”,至于嬴政和赵正,其实都是错误的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