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遍长安花。
我叫范进,这是没有中举前的形象:“面黄肌瘦,花白胡须,戴一顶破毡帽”,已是十二月上旬的天气,还穿着“麻布直裰,冻得乞乞缩缩”;今年我已五十多岁,但依旧坐在考场上,因为只是一个“秀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每次步入考场就满怀信心,希望可以中个举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好不容易中了个秀才,难道就这样放弃了吗?这不考,对不起自己;这考了,对不起全家,我太难了。功夫不负有心人,范进成功中举。众乡邻有拿米的,有拿白酒的,有捉了两只鸡的……他的生活和环境瞬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范进疯了。
这个故事来自《儒林外史》,作者为吴敬梓。他借用科举考试的乱象,深刻讽刺了清朝百姓的生活状态。看似一个正规的选拔人才之举,其实也从侧面看出社会的腐朽。有人打趣:自己无法想象范进中举之后疯了的样子,但如果你看了他母亲的结局,你一定可以脑补出来。
“秀才”范进
如果要品史君来说的话,我认为范进的天赋确实不怎么样,不然怎么可能考到50多岁?与此同时,通过读书做官的也都是富贵人家。因为要拜师、买书、读书等等,任何一个环节都是巨大的花费。生产力这么低下,加上自己的家庭贫穷,他显然是不适合长期走这条路的。
这老天爷也是,看似没有希望的时候又给他希望。本来都要放弃了,自己娶了个老婆家境殷实。在“老丈人”的财力支持下,范进连续又考了十几年;“老丈人”失望了,对他破口大骂;再尝试一把吧?范进中了个秀才。这才当时已经很不易了,录取概率和现在的博士差不多。
不过在当时考取了秀才并没有什么用,只是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乡试。如果在乡试中中举,则意味着开始仕途生涯。考中了秀才,这不是一只脚踏进了官场吗?这到底是继续还是放弃?范进骑虎难下。可走上这条路已经这么久了,那还不如走到底?他决定继续参加乡试。
考中“举人”
范进的“老丈人”对他的看法似乎有些改变,送来了一些大肠和酒,并愿意支持他接下来的乡试。范进瞒着父母,决定去试一试。这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中了……范进一路狂奔,向自己的家人宣布这个好消息。此时的妻子和老母已经挨饿许久,他决定卖掉那只下蛋的母鸡。
就这么一会儿,范进的家里摆满了各种东西。有送银子的,送地的,送店房的,甚至还有主动来当奴仆的。因为范进要做官了,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带自己飞黄腾达一把。他和自己的母亲两个人都疯了,他们几辈子都没见过这么多金银财宝,挨个选挨个挑,看上哪个用哪个。
他的“老丈人”在得知这个消息后,给了范进一巴掌,你在想什么?他的疯病好像有一点好转,但自己的母亲谁来拯救?每天坐在金银财宝面前,除了数还是数,整日在那大喊:“这些都是我的了”。她的母亲笑晕了,头往后一跌,直接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
品史君说
在品史君看来,科举制度有利有弊,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它逐渐变得弊大于利。我们就拿范进的生平来看,他从20岁到54岁的青春,全都押在了科举这座“独木桥”上。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全部东西也在“疯”这一个字上爆发出来。
看到范进的结局,人们很意外,可范进母亲的结局更让全文意境带入巅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点: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刻画出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特别是邻里亲朋的趋之若鹜敬相蜂涌,这也是对当时社会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真实写照。
我是品史君,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也对文化感兴趣,不妨为我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