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说中国人发明了纸币却并没有推广普及,其实并不恰当,宋元明三代都曾大量发行纸币,并大肆推广。明代为此甚至执行过一段时间的钱禁——也就是只准许用纸币交易,不准用金银和铜钱。
但这样的管理却并没有让纸币被百姓们接受,反而还造成了严重的社会混乱。纸币缺乏信用,通胀严重,民间私币流行,劣币泛滥,最后只能被废弃。为什么纸币在中国行不通呢?甚至强推纸币的明朝还因纸币出现了严重危机?咱们今天就来一起了解下这段历史。
先天不足的纸币制度
明太祖当年为什么要发行纸币大明宝钞,这项政策是苛政还是德政?其实拿到当时,发行纸币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经过元末大乱,国家还非常疲软,国家没有足够的资源大量发行钱币。而且那时候民间经济已经初步恢复,也有不少富甲天下的商人。商贸的发展使用钱量激增,商人外出不便携带大量铜钱,也需要纸币这种便利的交易工具。
但与前代相同,明初的纸币政策是没有保证金的。简单来说就是老百姓可以把手里的真金白银换成纸币,却不能拿着纸币换取金银。本质上还是一种对民间财富的掠夺。而且明政府在发行纸币时不加控制,造成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所以即便政府再强制推行纸币,社会对宝钞的认可度依然很低。
而且这一问题在宝钞发行没多久就被发现了。水乐二年,左都御史陈瑛就因纸币发行太多造成宝钞滞胀,提议实行户口食盐法,借以回收民间过多的纸币。因为当时盐茶经营被国家垄断,所以趁着每个月卖盐的时候,把部分民间的宝钞收回,不让民间流通的纸币过多。
但是大明政府并不是只收钱不花钱。尤其随着明成祖五次征讨蒙古。财政紧张的大明政府只能大肆印钞,又向民间倾注了海量宝钞。控制宝钞膨胀的尝试自然彻底失败了。
再往后,到仁宗即位,尚书夏原吉又提出增添“门肆、门摊诸税”,想通过这种方法回收流通中的纸币,提高纸币的信用价值和购买力,并提出了“官钞宜少出”的建议。不过苛捐杂税是多了,官钞却没有少出。这次控制通胀的尝试自然又失败了。
而后,刘定之等人对通胀控制的尝试也都以失败告终。于是到明英宗正统元年,也就是公元的1436年,政府只能解除用银的禁令,允许自由交易。而这时候的大明宝钞的实际价值跟洪武年间比起来,已经贬值了一千倍之多,几乎不再流通。于是白银很快脱颖而出,成为大明的主流货币。
用白银代替纸币真得合理?
应该说,在当时用白银取代纸币是有很大必要性的!而白银也确实有很多的优势。首先,不同于其他朝代,在当时看来,
明朝并不缺银
。明代每年有上百万两白银流入中国,加上政府大力开采,明中期掌握的白银不下七亿两,这就有了用白银作为流通货币的基本条件;此外,
白银本身就有较高价值
,能获得社会的认可,在纸币和铜钱都无法保持价值稳定的情况下,推出白银已成无奈之举;最后,
白银携带方便
,能很好满足明代较发达的商贸需求。
但有这三个优点的同时,使用白银也存在两个隐患。
第一,
中国并不盛产白银
。银矿主要集中在云南等地,但那里从元代开始就大力采银。到明中后期实际上已经日渐枯竭。
第二,正因为白银价值较高,保值能力强。
王公富商们通常会选择储存白银来保值财富
。他们藏银无数,让这些应该作为货币的白银无法进入社会流通,最终造成了白银短缺的问题。
不过在当时人们却并没有注意到这两个问题,或者是没有意识到这两个问题的严重。于是成化二十三年,也就是公元的1487年,大臣丘濬以“物与币两相当值”为论据,抨击了当时发行纸币却不能兑换金银的制度,阐述了通货膨胀政策所带来的诸多弊端,主张实行以银为主,钱钞并行的货币制度。
不过,丘濬在个人理论上否定纸币流通的必要胜,是主张使用金属货币的。只是在制定政策时不敢否定当时纸币流通的现实,所以才提出了三币同时流通。这种观念从他的币制改革建议中也能窥得一二:
“本朝制铜钱宝钞相兼行使,百年于兹,未之改也。然行之既久,意外弊生。钱之弊在于伪,钞之弊在于多。革伪钱之策,臣既陈于前矣。所以通过钞法者,臣请稽古三币之法,以银为上币,钞为中币,钱为下币,以中下二币为公私通用之具,而一准上市以权之焉。盖自国初以来有银禁,恐其或阂钱钞也。”
把白银列为上币,突出了其地位,实际上就是把白银作为了价值尺度。虽然否定了宝钞,但这一观点符合当时货币流通的实际。特别是在当时,整个朝堂对使用白银还普遍持有反对或怀疑的态度,统治者又不时下达禁银条律的情况下,丘濬敢于提出这种建议是很值得称许的。
但受限于时代,丘濬坚定的认为
“物与币相当值”
,也就是购买商品的货币应该和购买的商品在价值上应该相当,而一张纸的价值是无论如何抵不上一箱金银的,所以他是不认可纸币发行的。在他的改革中也自然没有对纸币的有效保护,也就造成了宝钞的迅速没落及退市。
在当时宝钞真的一无是处吗?
宝钞因为过度发行确实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但纸币真的一无是处吗?并不是的!比如英宗时曾经极力建议控制通货膨胀的大臣刘定之就曾这么说过:
“珠玉金宝可以为用矣,而不能多得,谷粟布帛可以为用矣,而不能致远。腰万贯之缉,手方寸之褚,寒可以衣,饥可以食,不珠玉而自富,不金玉而自足,盖亦古人抚世便民之良规也。”
其实已经认识到了纸币作为流通货币的巨大优势,具有金银铜钱和货物都无法具备的便利。而只要能保证纸币的价值稳定和正常流通,它自然能和钱币一样,让百姓交换商品,“自富”“自足”。至于为什么以前宝钞的流通,是“利民之事”,而今却成了“病民之本”呢?他认为:
夫前代许民以昏钞赴官倒换,而纳其工墨之钱,故钞无滥恶前代许民以交、会赴官收纳,而充其赋役之类,故钞有流通。……
今也不然,钞之造于上也,有出无纳,钞之行于下也,有敝而无换。及其征钞于民也,豪商大贾积钞子家而无征,奸管猾吏假钞为名而渔猎,阎左贫民胃田产质妻子,而后得钞以送之官,大臣谋国扰郡县暴间里,而后收钞以贮之库。
也就是核心问题还是在“有出无纳“”有敝无换”的发行方式,和贪官豪强不法行为对币制的破坏。但民间充斥了太多纸币,已经无法保证宝钞的价值平稳。所以他提议回收民间宝钞或者重新发行新钞,来重新划定纸币价值。并做到“上之所以赏赐傣给者以渐而出之,下之所以输纳赋役者时或而取之”,那宝钞自然会正常流通。
刘定之抨击了贪官豪强利用纸币鱼肉百姓的现实,对维持纸币价值稳定也发挥了积极地影响。不过,他的观点依然过于笼统,缺乏实施的条件和方法,并不能改变明宝钞迅速贬值的局面。而且他有意回避了明初发行纸币是为了掠夺民间财富的核心问题,注定不能解决纸币缺乏信用的问题。
四、明宝钞还有救吗?
明宝钞还有没有救?如果只看历史那应该是没救了。崇祯年间,受困于财政危机,就考虑过重新发行纸币,但还刚有这样的想法,政策没出就令京城附近的商贾强烈反弹,“绸缎各铺,皆卷筐而去”。其阁臣蒋德璟也无奈说道,“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纸?”可见当时宝钞制度在百姓心里已经没有了基本的信任空间,属于彻底没救了。
但如果只说理论,那明末学者钱秉镫的观点值得注意。对于宝钞他曾经这么论述:
夫钞止方寸(尺),腐败之褚,加以工墨,命百则百,年千则千,而愚民以之为宝,衣食皆取资焉,惟其能上行也。盖必官司喜于收受,矛合不疑,自可转易流通。
他认为纸币能否流通完全取决于政府,
“命百则百,年千则千”“惟其能上行也”“官司喜于收受”
也只有政府主动干预并保证货币发行的数量相对稳定,纸币才有信用,民心才不疑虑,宝钞才能转易流通起来,发挥其货币的作用。
同时他还认为,当时行钞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白银,认为二者难以并立:
“宋元以及国初,钞虽屡滞,犹能设法以行,至于今独不能行者,则以往代不用白金,而今专以为币也”。
为什么以前发行纸币没有遇到问题,现在却行不通了?就是因为现在使用白银。白银同样方便交易,便于储存。而白银本身价值很高,不易腐坏,保值和储存能力远胜纸币。自然就会取代宝钞。
在当时的货币政策下,他进一步提出实行银、钱、钞三者并用的办法,但要由国家强力干预,即
“每钱一千值银一两、钞一贯值钱一千,而银以五十两为锭,零用则钱,整用则钞,满五十两始用银,钱多折钞、钞多折银,而碎银以代钞之用者罪之”。
一方面严定银、钱、钞三者的兑换方式,另外就是按照交易规模规定使用方式。五十两以上的交易规模才允许使用白银,规模较小的交易中,严禁以银代替纸币或铜钱。
应该说钱秉镫的这些观点很有点货币国定说的味道,特别是
“命百则百,命千则千”
的理论,正是这一思想的典型表现。但他又把明代纸币的失败完全归于用银,企图通过限制用银的方式来推行纸币,这在当时情况下,是行不通的。
而且回顾历史,他的这套理论在明初是有相似制度的,但其效果也不算好。并不能控制民间私通货币甚至私铸货币的情况发生。何况晚明,国家对社会的掌控力已经严重不足,发行纸币都没办法,根本无力推行这样的制度。
那明代纸币政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纸币政策的先天不足。明朝廷发行纸币的目的并不在于解决民间的货币流通问题,而是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掠夺财富。由此而来的制度又怎么可能推广的下去?
相关文章:
明代有3亿两白银流入了中国,为什么还会出现银荒,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