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袤的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正处于东西方的结合处。北起波罗的海,南至小亚细亚和地中海,西部与波兰、德国、捷克、匈牙利等国接壤,东至乌拉尔山脉一线。
俄罗斯地图
尽管俄罗斯的发源地、政治文化和领土的中心都在欧洲部分,但它又占据了亚洲三分之一的陆地。也许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俄罗斯「特殊」的国家身份。
不仅民族众多、语言和宗教长期冲突,而且国家的形成过程也体现了多种文明共同作用的结果:西北方是「东方化的希腊文明」,南方是以穆斯林为主体民族构成的「伊斯兰文化」边缘地带,东南方则是以蒙古—鞑靼人为中介的亚洲文化。
正因如此,西方人常把俄罗斯人看做「东方人」,而亚洲人又常把俄罗斯人当做西方人。俄罗斯的历史就是一部在东西方之间探索、徘徊,以及东西方文化在俄国斗争融合的历史。
扩张是强大自身最好的方式
早在18世纪初期,彼得一世通过军事上的改革,就引领俄国步入欧洲军事强国的行列。从那以后,历任的俄国沙皇就非常重视军队建设。
18世纪叶卡特琳娜二世时期,俄国先后征兵30多次,总人数超过125万,其中陆军人数从1762年的33万扩充到1796年的50万。俄国陆军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军队。
俄国骑兵
正是凭借这支军队,对内镇压不断爆发的农民起义,对外一次次打败外国军队,俄国的边界不断扩张。也许是因为尝到了甜头,后世的统治者们,也把军队作为维持俄国大国地位的主要标志和重要工具。
尤其是当他们击败了当时在欧洲大陆上所向披靡的拿破仑时,俄国军队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上最强大的军队。
历史上的拿破仑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皇帝,也是一位伟大的将军。从1800至1809年,整整十年间,拿破仑所率领的军队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所向披靡,少有对手,被誉为当时不可战胜的神话。但最终在1812年拿破仑率军进攻莫斯科时,神话破灭了。
1812年俄国抗法战争的胜利,不仅充分显示了俄军的强大实力,也助长了亚历山大一世称霸欧洲的野心。
战后不久,欧洲各国于1814年~1815年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维也纳会议」。会议受到以俄国、奥地利和英国为首的大国操控,演变成一场大国瓜分战争果实、满足各自野心的分赃会议。通过维也纳会议签署的《最后议定书》,俄国获得了芬兰和比萨拉比亚,并再次攫取了波兰的绝大部分土地。
同时,在沙皇亚历山大的倡议下,1815年9月,俄、普、奥三国首脑在巴黎共同宣布成立了“神圣同盟”。俄国在同盟中起主要作用,扮演着“欧洲宪兵”的角色,在欧洲的舞台上,彰显着与众不同的地位和权威。
此时的沙皇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已没有势均力敌的对手,它成为了这片大陆的主宰。
十月革命开启苏联模式
19世纪20、30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席卷欧洲,许多国家纷纷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国力日渐增强。而此时的俄国仍旧是一个保守落后的封建专制国家,对内施行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度,对外奉行穷兵黩武、侵略扩张。
没有抓住加快发展资本主义的机会,在通往现代化的道路上开始落后。到20世纪初期,看似强大的俄罗斯已经跌落到了虚弱的谷底。
而后在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革命的胜利,给俄国历史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十月革命
1922年12月30日,全苏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根据列宁的建议,决定各苏维埃共和国在平等的基础上成立联盟,宣告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当时仅有4个社会主义国家加入了联盟。此后又陆续有国家加入苏联。到1940年,苏联最终形成了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领土面积世界第一的大国。
列宁逝世以后,斯大林继任苏联领导人的职务,开始了近30年的执政历程。在他的领导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重新回到了世界强国的行列。
英国首相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核武器。”
在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仅用了30年的时间就走完了其他国家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走完的路。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重大的缺陷和失误。
在经济上,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地位,对农业和轻工业的重视严重不足,造成了产业结构的畸形;发展模式粗放,造成大量效益低下、资源严重浪费的现象等等。
正当苏联人民为实现第三个五年计划而努力奋斗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构成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为此苏联人民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钢铁苏联
据统计,二战期间,苏联军民伤亡达6000万以上,其中死亡2700万人,1700多个城市和7万多个村镇遭到洗劫,物质损失达6790亿卢布。苏联一国的全部损失占二战参战国总损失的41%。战争结束时,苏联的军事实力和国际威望空前提高,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流的军事强国。
从美苏冷战到苏联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战后世界领导权的争夺,开始导致美苏两个大国的关系迅速恶化,最终开启了美苏冷战。
由于苏联与美国关系破裂,不仅没法指望西方的经济援助,还要拿出精力同反对势力进行对抗。这个时期,苏联全国上下,同美国开启了竞争模式。
1949年,苏联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从而打破了美国的核垄断,以「恐怖的均势」抑制了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爆发大战的可能。
美苏争霸
从1951年~1965年,苏联工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107%,钢铁、煤炭和石油等重要战略物资的产量都在逐年增加。1953年,苏联在美国之后不到一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1957年,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枚洲际导弹;同年,苏联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1961年,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也成功上天。
但与此同时,在经济的这种大幅改革中,由于步伐过快,政策波动过大,在打破很多原油体制的同时,却没能及时建立起新的有效体制,导致经济改革严重失控。
最终造成了社会政治极端混乱的局面,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更为严重的是,长期潜伏的民族矛盾也随之激化,并且产生了连锁效应,多个加盟共和国借机要求独立。在这一问题上,西方政府和政治势力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90年3月11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此后叶利钦在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上宣布退出苏共。其他九个加盟共和国也迅速仿效,宣布本国是主权国家,本国的法律高于全苏法律。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在其境内举行全民公决,多数乌克兰人赞成乌克兰独立。12月8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白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主席舒什克维奇,在白俄罗斯联合发表了告全体人民书,宣布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
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印有镰刀锤子的红旗从克里姆林宫楼顶永久地降下。随后,俄罗斯联邦的红、白、蓝三色旗冉冉升起,宣告一个时代就此终结。
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
俄国历史学家柳切斯基说:“一部俄国史,就是一部不断对外殖民、进行领土扩张的历史。”
对外侵略扩张是俄罗斯历史上长期奉行的战略传统。但正所谓成亦扩张,败亦扩张,扩张为俄罗斯带来了称雄世界的领土和资源,但也造成了它内政虚弱、经济凋零和众邻疑惧的致命缺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