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看金庸先生小说的朋友,一定对“契丹”这个名字非常熟悉。《天龙八部》中武艺最高强的萧峰就是契丹人,他们组建的辽国政权更有着强悍的军力,一度对大宋王朝虎视眈眈。在真实历史中,辽国的鼎盛时期确有其事,只可惜只存在218年便被金朝灭亡。那我们今天就和大家聊一下,辽国是如何从巅峰走向衰落,建立辽国的契丹人又何去何从了。
契丹服饰
大辽建国,虽未涉足中原,但始终以中国自居。
契丹一族源于东湖鲜卑,通用语言是蒙古语,算是根苗正红的游牧民族。昔日唐朝时,李世民在契丹人常住的地区设置都督府,并给他们赐予国姓,为其提供军事庇护和经济贸易支持。
契丹族强盛时期的军力
因而到两宋时期,一个名叫耶律阿保机的契丹人整合了契丹势力,不仅把控住蒙古的产盐地区,更效仿汉人在草原上修建起工事完备的城池,因而建立大辽国。由于五代十国导致中原混乱,老百姓纷纷外逃寻求生路,耶律阿保机便收留这批难民,继续壮大辽国的势力。
大辽立国后天下局势
短短20年后,辽国的人口基数得到猛增,更有不少治国之士在朝廷任职。耶律阿保机任人唯贤,举国上下一心谋求发展,终于在其子耶律德光执政时期,完成了北部核心地区的大一统。至此,辽国便有了进攻中原的实力。
辽宋争夺的燕云十六州
只不过,中原汉人历经五胡乱华后对游牧民族政权相当抗拒,北宋立国之初的军事实力也不容小觑。两国在大战之后难分胜负,为避免两败俱伤,辽国接受北宋的和谈,每年由宋朝赠送辽国10万两币银,20万匹绢布,两国便各守边界,互不侵犯。这就是历史闻名的檀渊之盟,它为两国带来了120年的和平。
外戚专权,奸臣当道,大辽日益衰落,后被金朝消灭。
大辽帝位传到第8代辽兴宗时,他的母亲萧耨斤自立为皇太后开始摄政治国。为了强化其统治地位,便大肆任用贪官污吏和娘家人,这让辽兴宗始终没能够亲临国政,大辽国官场风气日渐衰败。
复杂的朝廷关系
可等辽兴宗积蓄力量铲除母亲势力,手握渴望已久的大权之后,他的野心便被彻底激发。大辽本就被外戚和奸臣搞得乌烟瘴气,百姓民不聊生、军队战力颓废。可辽兴宗偏偏要入侵西夏,逼迫北宋增加每年的币银数量,致使边境连年战火不断,消耗大辽本就不富裕的国力。
辽国被金消灭
终于,东北地区涌出一位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他趁着大辽内乱兴兵讨伐,一举攻克其国都东京和沈州,将辽国皇帝赶到山区去了。到这里,大辽传承9代皇帝即宣告灭亡,只剩下一些流亡的贵族保留其国号。
那辽国灭亡后,契丹人哪去了?
当一个国家灭亡后,老百姓为了生存,就会选择依附新的势力。经过多年的通婚、繁衍后代,契丹人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他们的母语本就是蒙古语,在蒙古人覆灭金朝的时候,当时契丹族的领导人耶律阿海便提供了不少帮助。但元朝建立后,素来对血统非常重视的蒙古人开始排挤契丹人,要么将其当做军队中地位最低的敢死队士兵,要么使唤他们当奴隶做牛做马。
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赶走蒙古人后,契丹人早已四散开来,不见踪迹了。后世历史学家推测,元朝四处征战时,契丹人分散到了东北、云南、四川等地区。尤其在云南,有一位契丹后裔在当地为官,带着15万左右的契丹族人新建家园。而这些人与当地民族通婚之后,也逐渐变成了新的姓氏。
根据记载,像“阿”、“莽”、“蒋”、“杨”、“李”,都有可能是流亡到云南的契丹族人,新建族群后取的新姓氏。
云南少数民族服饰
云南的契丹族因为民族融合已然没了原本的血脉传承,如今只有在黑龙江的2个少数民族,依稀可以判定为契丹族的后裔。他们就是鄂温克族和锡伯族,他们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有曾经契丹族的影子,当年算是躲避追杀逃到东北,隐姓埋名才有了今天的生活。这部分人,大多数改成了“刘”、“石”,也有保留其“萧”姓之人。
结尾语
所以,如果你在云南和东北有这几个姓氏的话,或许你就是契丹族的后裔。但如今新中国建立,56个民族本就是一家人,再也不分彼此。所以契丹族到今天是否存在,这是历史学家应该去考察的事情。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新中国的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贡献,不要让战争再危害我们这个国家,对我们这个民族带来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