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朝人民日常生活,喜好饮酒作诗,出土的长沙窑产品多是酒器文具
创始人
2025-07-15 01:32:02
0

文|星揽史说

编辑|星揽史说

长沙窑产品类型较多、品种齐全,囊括了唐朝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的全部器型。

在如此众多的长沙窑瓷器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酒器、文具、茶具占据了长沙窑瓷器的较大数量。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湖北省武昌郊区发掘的一百多座唐墓中共发现88件长沙窑瓷器,其中暂定为酒具或可以起到装酒用途的器具42件。

到1996年为止,长沙市收集了长沙窑瓷器3641件(不包括1983年发掘品),其中酒具1300多件、文具282件、茶具500多件,可以看出酒具、文具、茶具的数量占到了长沙窑瓷器的一半以上。

多酒器

对长沙窑瓷器进行系统梳理中我们发现,酒器占据着长沙窑瓷器的一大部分,这与当时的社会生活是分不开的。唐代是一个酒文化盛行的年代,不管是达官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对于饮酒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官僚阶层中酒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成了一种固定的格式。

这说明朝廷对官员的饮酒有所限制,用意在于防止他们贪杯误事。同时也说明朝廷给官员酒实际上是一种待遇、一种荣誉。

另外,皇帝对亲近的供奉官特别是早期的门下省官和后期的翰林学士,都是要给酒或经常赐酒的,对门下省官员给酒的记载主要在唐初。

在长沙窑的酒器中,执壶是发现数量最多的酒具。因其前有流、后有鋬,故俗称“执壶”。

长沙窑的执壶造型与其他朝代的执壶明显不同,其特征表现在:壶口沿微外撇,颈粗短,腹部弧度较平缓、下部略收至底,腹上部有多棱的短流,平底。

从外观整体上看,长沙窑执壶给人的感觉就是稳重,这是由它各部分的造型比例所决定的。据测量其颈部几乎占据了整器的五分之二,最宽处占据了整器最宽处的二分之一以上,而其整器最宽处与器高之比为五分之四,其最窄处与器高的比为五分之二。

按这种比例做出的执壶就显得比较矮胖、端庄,这大概是受到了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的影响。

关于此壶的功用我们可以在壶体的题字上找到理论依据,在此种执壶上几乎都题有与酒有关的词句。

执壶是斟酒的酒器,那么饮酒的酒器是什么呢?在湖南博物院等处收藏有几件碗盏,上面题有“美酒”“酒盏”“国士饮”等铭文,由此可知,这些是唐人们饮酒用的器具。

除了碗盏之外,杯盏也是当时饮酒的器具。杯盏的造型多种多样,足有平底、饼足、圈足、高足,腹有直腹、弧腹、斜腹,口有花口、直口、撇口之分。

可见唐人对饮酒的器具具有很高的审美要求,他们在喝酒时,除了满足口欲之外还要追求精神审美上的享受,所以长沙窑制作的盏不仅在造型上多种多样。

在釉色上也是五彩缤纷,有绿釉、酱釉还有在白釉上施绿、褐等彩,犹如中国画中的泼墨技法,虽显豪放但不失美感。当看到这些盏时,我们可以想象唐人在喝酒时,身心是多么愉快。

罐是当时储存酒的一种器具,我们现在把这种器具称为罐,在唐代时它有着另一种称呼,被称为“瓮”或“罂”。这可以在唐人们留下来的诗词中找到证据。

从这些唐诗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罐在当时的称谓,也知道了唐人们爱酒的程度七十岁的老人仍然嗜酒如命,在家中储存了几百瓮的春酒。就是在今天经济如此发达的情境下,在自家储存几百瓮酒的情况也是很少见的。

可见唐人们已经把酒当作了解渴的饮料,事实也的确如此,

唐时的酒跟现在的酒是不一样的,那时的酒由于酿造技术不成熟,其酒精含量也普遍低,并且还带有一丝甜味,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啤酒加可乐了,也难怪唐人如此爱酒了。

多文具

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到了唐朝时期,朝廷选拔官员仍沿用隋朝的科举制,并逐渐成熟。

科举制的创立,使地主阶级全体成员甚至还包括一些富裕的自耕农,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均等的机会通过考试来进入统治集团,从而有利于汇聚天下精英。

每当开科取士之时,四方学子云集京师,赶考应试以博取功名。大批中下层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以及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由科举入仕。

长沙窑水注的形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水丞为主体部分,在其腹上部加上流与鋬,其腹部与长沙窑水丞造型一致,仅仅在其腹两侧加上两片羽状饰片,把其鋬作成鸟部的尾状,再加上前流,就变成了一只站立的小鸟,也有作成鹅、狮等形状的。

这正是长沙窑此类水注的一大特征,几乎所有此类的水注全部塑造成了动物的形状。

此类水注以青釉为主,内外施釉,外部施釉不到底,并加褐、绿等彩,犹如动物身上的毛发颜色。

还有一种外部施白釉,加褐、绿彩的水注,这种水注与大多水注不同,其特别之处在于其腹部不是长沙窑典型的水丞造型,而呈罐状,其腹下部渐收而至底处又微外撇,并且施釉至底。

另一类水注则是雕塑而成的,也是多塑成动物形,有龙、凤、狮、虎、象、鸭、狗等。

“洗者,盛水洗笔之器”。笔洗是伴随毛笔而产生的,因毛笔有大小之分,故笔洗也有大小之异。然而小笔洗极易与水盂相混淆,其形制略为相似。笔洗无论大小,其功能与水盂均不一样。笔洗的器形一般是广口深腹。

在唐朝以前是没有笔洗的,文人士大夫洗笔时用其他器物代替。

长沙窑笔洗在唐朝应运而生,填补了这一空白。从考古资料看,笔洗是长沙窑文具中数量最多的品种,说明唐人对这种新出现的器物十分喜用,具有一种新奇感。

从白居易有“每一诗成,辄洗其笔”的习惯,即可见一斑。长沙窑很好地抓住了这个商机,进行了大批量生产,适应旺盛的市场需求。

我们知道每一种新生事物起初诞生之时都是为了实用性的,后来才慢慢发展成装饰性。

正因为如此,长沙窑笔洗十分讲究实用,其规格口径从8厘米起至30厘米以上的都有,显然是为了适应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其形制几乎大同小异,基本都是敛口、溜肩、腹部下收,似围棋盒的式样,显得端庄浑厚。

这种形制的笔洗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敛口便于洗笔时把水掭干,腹鼓是为了达到容水多的目的。釉色有白、绿、褐,均施釉不到底。

镇纸又叫“纸镇”或“镇尺”,有金、银、铜、玉、木、石、瓷等材质,形态各异,有一定的分量,用于写字、绘画时压纸之用。镇纸进入书房的时间应该不晚于南北朝时期。

到唐朝时,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涌现出一大批文学家和画家,带动了唐朝文房用品的发展,镇纸的需求相应地大为增加,长沙窑抓住这个商机生产了一大批镇纸瓷器。

原先我们认为是小孩玩具的动物形瓷器,现已经过众多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镇纸。

长沙窑的镇纸,就目前发掘出土来看全部为动物造型,即在一矩形、正方形、圆形的瓷板上塑造各式各样的动物,目前发现的有瑞兽、狮、虎、马、羊、狗、蛙、鸡等。

唐人爱狮,长沙窑镇纸最为常见的就是狮形镇,以蹲狮卧狮为多,立狮极为少见。

多茶具

在唐代能与酒文化相提并论的那就是茶文化了,我国乃至全世界最早的一部全面介绍茶文化的典籍—《茶经》,就是唐人陆羽所作。

茶叶刚出现时是作为药物进入当时人们的生活的,后来由于它同时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的功效所以慢慢变成了世人们喜爱的一种饮料。

至唐代时佛教大为兴盛,僧人利用茶布道弘法、陶冶性情,在饮茶中追求“恬淡闲寂”,正式提出“茶禅一味”,把禅功放入饮茶动作,对其痴迷程度到了“寺必有茶、教必有茶、禅必有茶”的状态。

由于茶在佛教徒中的大肆盛行,而文人和僧侣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进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了文人及宫廷饮茶之风的盛行,加上《旧唐书·李珏传》中记载的唐肃宗时因粮食不足。

曾下令禁酒,结果酒少而价倍增,民间以茶代酒,进而认识到“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所资,远近同俗,即祛渴乏,难舍斯须。”可见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各地。

在饮茶之风盛行的推动下,茶具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茶具可以让我们见识到唐代宫廷的饮茶风尚。

而长沙大量茶具的发现则让我们认识到了不同于皇家茶道的民间版本。

在长沙窑瓷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酒具与茶具共用的现象,前文提到唐人时常以茶代酒,以茶具装酒、以酒具装茶在当时是很普遍的现象。

茶与酒在物理性上都是一种液体,其食用方法大体一致,所以其使用的器具大同小异,其形制几乎没有严格的区别。

仅仅以在器具上以图形或文字来加以区分,没有图形或文字来加以区分的器物大致可认为是茶酒共用的。

在西安郊区十里铺大和三年(829)王明哲墓出土的一件茶瓶,青釉茶瓶底部写有“老导家茶社瓶,七月一日买,壹”,可见此瓶也是茶具。

那么此瓶在饮茶中有什么用途呢?我们知道唐中后期喝茶盛行点茶法,此法先将饼茶碾碎,置于碗中待用。以釜烧水,微沸初漾时把水冲入碗中进行点茶。

结语

每一种现象的产生其背后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环境、人类思想状况的影响。我们推测此瓶应是盛沸水用于点茶之用。茶具除了瓶之外,还有直接用于喝茶的碗,茶碗与壶一样,酒碗与茶碗没有根本的区别,也是以文字来加以区分。从长沙窑窑址出土的茶碗来看有书写“岳麓寺茶碗”“茶碗”“茶盏子”的。在点茶法中,盛沸水点茶的壶可以用别的器具代替,而装茶的碗却是没有别的器物可以替代的。所以,茶碗成了茶具的主要代表者。

参考文献:

[1]李建毛。湖湘陶瓷:二:长沙窑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

[2]李斌城,李锦绣,张泽咸,等。隋唐五代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中国硅酸盐协会。中国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重... “这孙嘉诚啊,曾经是户部的第一理财能手,朕这次派他到西北去,帮你经营军需财务,我看你们就和好了吧。”...
原创 蒙... 蒙古帝国崛起过程中的第一次西征,又被史学家称为“征服中亚花剌子模帝国”之战,是 蒙古帝国三次大规模西...
原创 你...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有人说是岳飞坚持要二帝,威胁赵构的君权;也有人说,岳飞功高震主,让赵构害怕。其实,...
苏味道:一位传奇人物的韵味人生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独特的魅力与风采,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们或许是英勇的战士,智慧的...
原创 张... #历史冷知识# 作为建国七十周年的献礼片,《决胜时刻》曾经上演过这样的桥段,国共双方在1949年4...
原创 朱... 朱元璋驾崩前喊3遍燕王来否,据说朱棣就在城外,他为何不进城?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初十(...
原创 李... 政变这种事情,几乎历朝历代都发生过,但要说最著名,直接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政变,那就当属李世民策划的“...
原创 李... 纵观中国两千多年浩如烟海的历史,一共出现了495位皇帝。在历朝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李世民的治国水平、军...
原创 新... 公元220年,一代名将关羽被东吴擒获,父子宁死不降均遇害。 关羽在晚年“大意失荆州”,兵败身损,确实...
原创 北... 文/寂寞的红酒 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都非常发达,唯独军事上却饱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