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6年,即安史之乱发生的次年,马嵬坡上,一代传奇帝王将心爱女人杨贵妃赐死,持续了十一年的爱恋,在凡尘至此画上一个句点。
晚唐诗人李商隐读到这段故事,以无比动情地笔触写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贵为九五至尊,竟然不如普通百姓,真不知是幸事?还是悲事?
杨玉环,生于蜀地,父亲杨玄琰,任蜀州司户,一家人幸福和美,如同天上的一轮满月。十岁那年,父亲去世,举家搬迁到了洛阳城。
洛阳虽非唐朝都市,却有着陪都的美誉,晚年的武则天极喜欢住在洛阳城。抵达洛阳的杨贵妃第一次见识到了人间的繁华。
只是那时候的她还沉浸在丧父的情绪当中,繁华于她而言,还仅仅只是身外物。叔父杨玄璬看着兄长的的家人,不自觉淌下眼泪。
她专门安置了一处别院安置她们,就这样杨贵妃一家开启了洛阳城的生活。此时正值唐开元盛世时期,国家之昌盛,他代少有。
年少的杨玉环出落得花朵一般,闺中友人说她肯定会招来洛阳城一干王家公子的追捧,她笑而不语,内心也渴望着如意郎君出现。
那时候的她并不知道自己将会被载入史册,自己的名字会被划入四大美女行列。
事情开始于咸宜公主的婚宴,身为唐玄宗的爱女,当朝公主,咸宜婚礼之盛大,轰动了所有王公贵族。
杨玉环就出现在那次宴会之上,花灯璀璨,烟火繁盛,人流络绎不绝,推杯换盏者数不胜数。这样的宴会上,杨玉环仍旧是那样的耀眼。
她凭借的不是外在的服饰和装扮,而是天生丽质难自弃。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远远就看到了她,少年的心第一次体会到心动的感觉。
寿王李瑁的母亲为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武惠妃时运不济,子嗣皆不幸早夭,诞下李瑁时,父亲唐玄宗为保护儿子,将其送到宁王府抚养。
虽然生活在外府,但是父母对于他的宠爱更胜宫内子弟。因而,只要他什么要求,父母皆会应允。
李瑁即刻找到母亲,母亲了然儿子的心事。一切极其的顺利,不久之后,皇家赐婚,李瑁和杨玉环走到了一起,洛阳城有名的金童玉女结合,羡煞无数的青年男女。
两个人的故事若是到此处戛然而止,杨玉环最多出现在史册的某个角落。因其不重要,不久之后就会消失在苍茫的历史深处,不会再有人提及。
后来,武惠妃去世,唐玄宗痛不欲生,几乎不能处理朝政,日日失魂落魄。高力士看在眼中,疼在心里,他渴望皇帝能从悲伤中走出。
某次外出期间,玄宗皇帝无意中看见了身着胡服,骑着骏马奔腾在大道上的杨玉环。恍惚中他看到了武惠妃的身影,即刻命令侍卫驾车前往。
走近一看,才发现是自己的错觉。高力士看出了端倪,事后找到寿王李瑁,唐朝历史上演出了一幕公公娶儿媳的闹剧。
杨玉环入宫,为避人耳目,起初给她的名号是杨太真,白居易在《长恨歌》里亦有记载:其中一人号太真。
后来,太真被贵妃的名号所取代,自此杨贵妃成了杨玉环的专属。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很多人以为玄宗皇帝不久之后就会放弃杨玉环,另觅新欢,结果却是两个人的爱恋持续了十一年之久。
关于这段爱情,后人提出了无数的质疑。唐朝以胖为美,杨贵妃还留下“环肥燕瘦”的成语,按照今天的标准而言,胖人怎么可能美?
一个二百斤的胖子能算美吗?唐玄宗乃艺术家皇帝,审美标准自不是凡流,从传世的《霓裳羽衣曲》便可看出端倪,莫非玄宗皇帝天生喜爱偏胖女人?
非也,唐朝以胖为美,并不能说杨贵族就是一个胖子。她的体态可以用丰腴来形容,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该肉多的地方肉多,该肉少的地方肉少。
这在唐朝人眼中是一种健康美,而是楚王好细腰,楚女多饿死。
另外,还有一个证据,证明杨贵妃并不是胖子,有文字为证。李白曾经以翰林待诏的身份进入后宫,亲眼目睹过贵妃的样貌。
在一个微风习习的早晨,玄宗皇帝看到贵妃依靠着栏杆,正在欣赏后花园里的牡丹花,鲜花美人相得益彰,他如醇醪般感觉心神俱醉。
立刻召唤来诗仙李白,李白昨夜未醒,却并不影响他的发挥,《清平调》三首不久之后落笔于白纸之上。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贵妃的美貌无法用形容,只能借用大自然一些优美的姿态来表示一二,衣裳乃是彩云裁剪而成,容貌皮肤宛若鲜花,举止恰似微风中摇曳的牡丹。
试问,胖子难道有此曼妙的身段吗?
若是到这里,各位还是不信服的话,下面还有一句,便可充分说明杨贵妃不是胖子。李白接着写道:若非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天新装。
赵飞燕,汉明帝时期的宠妃。身形瘦小,历史记载,她能做掌上舞。何谓掌上舞?能在人的手掌上跳舞,李白将杨贵妃比喻成赵飞燕,是李白分不清胖瘦吗?
有人说,这是李白拍马屁的巅峰之作,故意美化杨贵妃。同样出自于李白笔下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足以说明诗人的狂傲。
退一步讲,他或许会拍马屁,但绝不至于以丑为美。因此,后人的毫无缘由地推测,只能证明只能说明缺乏相关历史的知识,只爱从臆想处推断答案。
最后,李白用间接的手法说明了贵妃的美貌: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背倚栏杆。玄宗皇帝痴痴地望着杨贵妃,完全沉浸到对美的享受当中。
由此得知,杨贵妃绝不是后人以为的大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