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奢,生卒年不详,只知道最开始只不过在赵国担任小吏,主要的工作,是收田租。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的生活未免会让人感到疲惫,然而赵奢却干得不亦乐乎。
这个世界上真正有趣而又勇敢的人,就算你把他变成一条金鱼,那么他也会在鱼缸里乘风破浪。
这不是赵奢一个人的乐观心态,事实上,战国时期的很多名将出身都并不是很高。
人屠白起最开始不过是个左庶长,乐毅在燕国一开始是管礼仪的,而后来大破燕军,用火牛阵救齐国于危难的田单,最开始,不过是个菜市场的管理员。
在赵奢看来,就算是做收田租的小吏,也未必就不能在这个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
所以,赵奢在一线工作中往往尽心尽力,业绩十分不错,但尽管如此,他在收租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困难。
赵国有个贵族,叫做平原君赵胜,这人很有个性,也很有名气,隶属于一个叫做“战国四公子”的组合。(余下三位成员分别是孟尝君田文,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
这个组合,相当于今天的流星花园F4。
赵胜是偶像出身,又是本地权贵,自然家大业大,田产当然也很多,但这位仁兄虽然有钱,但却不把赵国的纲常法度放在眼里,拒不交租,一分钱也不掏,搞得赵奢很难办。
赵奢好几次跑到赵胜的家里收租,结果每次都是热脸贴上冷屁股,要么被轰出来,要么被家丁用棍棒打散,反正没有一次顺利的。
赵奢有点郁闷,我特喵的来收租是合情合理合法,你暴力抗拒,你这是一点面子也没给我啊。
《史记》: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
于是,赵奢干脆依照赵国的法度,诛杀了赵胜家中九个当权管事的人。
赵胜一听赵奢把自己家管事的人给杀了,那是怒不可遏,立刻就要拿赵奢问罪。
天姥爷,我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家里光门客就好几千人,我能让你一个小小的收租吏给我欺负了?
于是,赵胜提着刀,带着一帮人,可就乌央乌央地奔着赵奢的家里去了。
朋友们,能眨眼就消灭掉赵胜家里七八口人,足以见得赵奢也是个狠人,你赵胜人多势众,咱赵奢大不了你拼个鱼死网破,咱们谁也别想好。
人常说杀身成仁,的确是没错的。
但问题在于,杀身的确可以成仁,但却不能成事。
也许一个收租小吏赵奢的命没什么大不了的,但如果我们仔细想一想,难道,命还分贵贱么?
赵奢的命,就不是命么?
这一刻,赵奢不想死,不是他畏惧死亡,而是他认为,只有活着,才拥有可以实现的未来。
所以,当赵胜提着大刀冲破赵奢家的大门,并且很快把刀架到了赵奢的脖子上的时候,赵奢却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地说了这么一段话:
《史记》:君於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
你赵胜是赵国的权贵,你现在如果杀了我,那就是纵容你的家属,亲眷,随从们枉顾法纪。
法纪一旦废弛,那么赵国附近的诸侯国就会趁机侵犯,附近的诸侯国如果侵犯赵国,那么赵国就会面临灭亡的危险。
赵国如果灭亡了,那就是你平原君赵胜害的。
到时候赵国灭亡了,赵国的百姓肯定都会记恨你,赵国的百姓记恨你,他们背地里就一定不会说你的好话。
朋友们,赵胜是战国四公子之一,是偶像出身,他最在乎的,就是民间的舆情和人们对他的看法。
他这样的人,爱惜名誉比爱惜他的生命还要重要,所以一听赵奢这么说,赵胜当时可就急了。
一看赵胜着急了,赵奢知道有戏,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说辞:
《史记》:...国彊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於天下邪?
如果您纵容不法,会招致赵国的灭亡,但如果您能遵守法度,起模范带头作用,那么赵国就会人人守法,而如果人人守法,赵国就会强盛起来,赵国强盛,到时候还不是您居功至伟么?
您居功至伟,到时候您还不是跻身一线,成为战国大明星?
赵奢一席话罢,算是把赵胜给震惊到了。
不怕是狠人,就怕狠人有文化。
咱老赵短短几句话,算是彻底把赵胜的心灵沐浴且升华了。
《史记》:平原君以为贤,言之於王。
赵胜对赵奢心悦诚服,不仅放下了新仇旧恨,还把赵奢引荐给了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
看来,能干的不如能说的,的能说的不如会道的,赵奢的一番慷慨陈词,不仅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还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份新的工作机会。
作者无从得知赵奢被引荐之后得到了一份什么工作,因为史书没有记载,作者就不能胡说,但在一份史料中,我们可以得见,赵惠文王十九年,也就是公元前280年,赵奢已经成为了赵国的一名将领,还出兵攻取了齐国的麦丘。
《史记》:赵奢将,攻齐麦丘,取之。
反正不管怎么说,赵奢终于不用在田间地头,整天吭哧瘪肚的收田租了。
从收租小吏到军中枭将,这样的跨度,看似没什么大不了,但其实,这是多少普通人穷尽一生都无法逾越的鸿沟。
不过,如果赵奢的故事到此为止,那么他在战国史上,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昙花一现的小人物。
他的确是个人才,但问题是,春秋战国时期,最不缺的就是人才。
这个世界上的事情,有些是很奇怪的。
蜈蚣有很多只脚,但行走起来,却比不上没有脚的蛇。
雄鸡有结实的翅膀,但飞翔起来,却比不过身形单薄的乌鸦。
正如马有千里之程,非骑不能自往,人有冲天之志,非运不能自通。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因素都能成就功名,如努力,如实力,如智慧,如勇武,但唯一不可或缺的,一定是机遇。
你当然不应该信命,但你必须要抓住机会。
那么很显然,在公元前270年,赵奢等来了他的机会。
这一年,实力强劲的秦国打算讨伐较为弱小的韩国,秦军兵出函谷关,将大军驻扎在了阏与,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和顺。
朋友们,战国七雄里,齐楚燕赵魏韩都在东边,所以也叫东方六国,而秦国独处西陲,一家独大,所以六国通常都是相互联合,对抗秦国,以求自保。
现在韩国落难,赵惠文王一时可就有点举棋不定。
帮助韩国吧,自己这点兵力,恐怕还不够秦军塞牙缝的,可是不帮助韩国吧,到时候唇亡齿寒,韩国要是亡了,赵国能有好果子吃么?
赵惠文王十分矛盾,于是他叫来了赵国的三员大将,分别是廉颇,乐乘和赵奢,分别询问他们的意见。
廉颇是个老保守派了,一生以稳重闻名,最喜欢搞防守,搞坚壁清野那一套,所以他不支持出兵援韩,而是建议固守观望。
而乐乘是廉颇的老粉丝了,所以他没有意见,举双手支持廉颇。
只有赵奢,提出了截然不同的看法:
《史记》:其道远险狭,譬之犹两鼠于穴中,将勇者胜。
秦韩两军交战的地方十分闭塞狭窄,没有退路,无法设伏,就好像两只老鼠在窝里争斗,唯一会导致胜利的条件,就是勇气。
赵惠文王听赵奢这么一说,当时可就有点坐不住了。
燕赵男儿,慷慨悲歌,你说我们怎么样都可以,就是不能说我们没有勇气。
于是,赵惠文王一咬牙一跺脚,立刻任命赵奢为主帅,出兵援助韩国。
朋友们,赵奢勇武,但秦人也不是吃素的。
秦人听说赵军援韩,立刻派出了一支队伍,驻扎到了赵国的武安附近。(河北武安西南)
小老弟,你不是想援助韩国么,我先打你的武安,我让你腹背受敌,我看你是援助韩国,还是回援赵国。
果不其然,秦军在武安附近出没后,赵奢率领的军队果然出了邯郸城(赵国都城)三十里就不再前进,而是扎下营寨,选择了防守。
赵奢虽然已经扎营,但秦军还是不太放心,于是又派出一位间谍潜入了赵军的军营之中。
老实说,这位间谍的运气,并不是很好,前脚到了军营,后脚就被抓了个现形。
华夏乃礼仪之邦,素来都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大家对间谍的态度,却基本上都是一视同仁的厌恶。
但奇怪的是,赵奢抓获秦谍之后,并没有立即处死,而是好吃好喝,大加款待,这位秦谍酒足饭饱之后十分潇洒地离开了赵军军营,随即向秦军报告:
《史记》:夫去国30里而军不行,乃增垒,阏与非赵地也...
各位领导,赵军的军营我去了,他们的统帅赵奢出了邯郸城三十里就扎营整顿,丝毫没有要前进的意思,我看他们是没有心思援助韩国了,咱们大可放心。
秦军一听,差点没把鼻涕泡美出来,他们当下放松了对赵军的警惕,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怎么讨伐韩国。
结果,秦军刚一松懈,赵奢就立刻集合军队,卷甲而趋,命令大军急行军,两天时间就抵达了阏与。
虽然出其不意的率先来到了战场,但想要打败秦军,还得另想办法。
赵奢的账下,有一位谋士,叫做许历,很快向赵奢提出了这么一条计策:
《史记》:先据北山上者胜,后至者败。
阏与附近有座山,叫做北山,山势陡峭险绝,我们如果先占领北山,那就等于占领了制高点,占领了制高点,咱们就能居高临下的打击秦军。
赵奢也不含糊,采纳了许历的建议后立刻兵发北山,率先抢占,结果后知后觉来到阏与的秦军处于较低的地势,就只有挨打的份了。
阏与之战秦军大败,铩羽而归,曾经威行诸侯的秦国遭受了自出兵以来的最大挫折,只好灰溜溜地退去。
其实说实话,阏与之战的过程,并不复杂,更谈不上什么高绝的军事谋略,说白了,就是赵奢跟秦军打了个时间差。
然而,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越是简单的东西,就越包含着精炼的道理。
迷惑敌军,按兵不动,出其不意,赵奢的指挥有条不紊,极富节奏感。
而在他的主导之下,原本秦强赵弱的格局被打破,原本是赵援韩,反倒变成了秦防赵。
这叫什么,这就叫做:敌来就我,而我不必就敌。
阏与之战的胜利让赵奢一战成名,赵惠文王大喜,不仅给赵奢升职加薪,还赐予了“马服君”的封号。
从这一刻起,赵奢再也不是那个管田租的小吏,也不再是军中默默无闻的小将,而是和廉颇,蔺相如平起平坐的赵国三巨头了。
如作家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所说:
我毫不怀疑,时间是能甄别出优劣的。
那么时间也必将证明,赵奢无疑是一位响彻战国时代的名将。
不过赵奢虽然是实打实的名将,但他的儿子赵括,却属实是有点问题。
作为名将之后,赵括从小便深受熏陶,喜好军事,爱研读兵法,好勇观武,时常对天下之间的战争高谈阔论。
然而,细心的父亲却发现,自己的这个儿子虽然天资聪颖,但对战争的态度却是漫不经心的。
在赵括看来,打仗没什么大不了,就如同一场游戏那么简单。
然而,如赵奢这样成名已久的将领,他们都会深刻的明白,战争不是儿戏,不仅不是儿戏,反而异常残酷。
兵者,是用诡之道。
身经百战的名将有可能一朝失利,命丧九泉,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也有可能一战封神,一朝成名。
稳赢的局面下一秒可能会输得连裤衩都不剩,而陷入绝境之中,如果能放手一搏,也会有脱困的可能。
看着赵括天真自信,对战争满不在乎的样子,赵奢不由得感叹道:
《史记》: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以后不统领赵国的军队也就罢了,如果以后由他带兵打仗,那么赵国一定会陷入危亡之中。
兴许,这只是赵奢一时的感叹,但他却不知道,在多年后秦赵之间爆发的长平之战中,自己却一语成谶,假设,变成了现实。
赵括为赵军统帅,轻敌冒进,被白起合围,截断粮道四十余天,人困马乏之际,四次冒死突围,均遭失败,数十万大军投降秦军,赵括也死于战场。
南宋文人徐钧曾有诗云:
北山据险最能兵,中外俱闻马服名。
满谓将门还出将,不知有子误长平。
当年在阏与占据北山,大败秦军,致使战国人没有谁不知道赵奢的威名。
人都说将门虎子,满门翘楚,只可惜这位名将身死之后,却料想不到自己的儿子赵括会致使长平惨败,葬送赵国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