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文字的出现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在不同地区和时期也出现过多样化的文字,比如除了汉字之外还有其他的文字等等,直到现在依然还在广泛使用。不过,也有一些古老的文字消失了,例如东巴文,而它的消失原因也令人叹息,这究竟是为何呢?下面小编来给您揭秘吧。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考古研究表明,东巴文是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最早起源于我国西藏和云南地区的纳西人,因为最早掌握这种文字的人是部落中的智者(东巴),所以才得名东巴文,意思是智慧的文字。在东巴文书写的典籍中,专家们发现东巴文的内容十分丰富,记载了大量的社会文化和风俗,此外还有表达情感的文学作品,是我们如今了解东巴文化的重要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在考古发现中,专家们出土了一些篆刻东巴文的石板,由此表明东巴文最早也是一种雕刻文字,而且除了石板之外,木块和竹简,甚至是泥板,也许都曾是篆刻东巴文的载体。后来,也许是纳西人意识到了石板的弊端,比如不易携带,容易碎裂,而木块和竹简又都不易获取,于是这些书写东巴文的载体就逐渐被淘汰了。与此同时,新的书写载体也开始逐渐出现,比如兽皮就是其中之一。
狩猎是纳西人的传统,他们还将野兽的皮毛做成衣服,但偶然发现颜料洒在兽皮上难以清洗,过好久都不会褪色,因此纳西人得到了用兽皮写东巴文的灵感。从此开始,纳西人便舍弃了石板,将东巴文字都写在兽皮上保存和传阅,由此也极大的促进了东巴文化的发展。在几百年间,纳西人也发现了不同兽皮的书写特点,比如牛皮质地坚硬,书写起来很费劲,而且遇水容易褪色,而鹿皮虽然好,但是数量少,因此最后发现羊皮最合适,既能源源不断的提供,而且书写方便,长期保存不会褪色,即便泡水也没有影响。就这样,逐渐的羊皮就成为了东巴文的主要书写载体,记录了纳西人重要的天文,历法,医学,祭祀和历史等。
不过令人可惜的是,写在羊皮的上东巴文也没有永远的流传下来,如果要究其原因还是和灾祸有关系。在纳西人的部落,其实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艰苦,还时常发生恶劣的自然灾害,根据东巴文的记载有一次最大的饥荒差点让纳西人灭绝。当时,连年的灾荒让纳西人颗粒无收,因此饥荒也随之发生,别说人没有食物充饥,就连山上的很多动物都被饿死了,最终成为纳西人的最后的食物。再后来,纳西人吃完了被饿死的野兽,也吃完了野果,树皮和草根,最后就只剩下石头和泥土了。就在这危机的救命关头,纳西人为了活下去,于是就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吃羊皮。
因为羊皮是纳西人书写东巴文的载体,所以吃羊皮也就意味着也吃掉他们的文字和文化。在生存和文化之间,纳西人选择了前者,因为如果没有了生命,文化也得不到传承,而如果生命得到了延续,那文化也不会消失。就这样,纳西人依靠着书写了东巴文的羊皮渡过了饥荒,在此期间他们也几乎吃完了所有的羊皮,因此也让东巴文的羊皮绝迹了。再后来,纳西人渡过了危机,此时另外一种书写载体也开始出现,即棉纸,一种用植物根茎发酵腐烂后制作的纸。于是,纳西人开始在用棉纸记录社会文化,逐渐的棉纸就成为了继羊皮之后的另外一种书写载体,并其流传至今。
在古代社会,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是渺小和无力的,它不仅能摧毁人类的生命,还能摧毁文明,因此如何能应对自然灾害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能让东巴文的悲剧再次重现。现如今,东巴文虽然已经鲜有人使用,但对于文化和历史的研究却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去保护和传承。
参考资料:
《纳西东巴文研究》作者:曾小鹏著,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刘立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