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后,为各级将领评级授衔被提上日程,除了一些转任地方的将领没有授衔职务,一些挂职军职的干部也虽然在预授名单中,为何最终没有授衔,他们是谁?
他们分别是:陶铸、李井泉、曾希圣。
陶铸,早年在黄埔军校毕业,大革命失败后,他被派往福建开展地下工作,担任地方要职。在福建时,他拉起了红军游击队。由于叛徒出卖,他入狱四年,直到抗战爆发前才被营救出来。
抗战爆发后,他在鄂豫边区打游击,后来部队被扩编为新四军鄂豫挺进队,他出任政委。直到1940年,他被派往延安,担任了总政治部宣传部长等职。
解放时期,他被调往东北出任书记兼军区政委,在1949年还担任了政治部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他到地方任职,但还担任华南军区政委。因为他主要工作是地方,但也兼军队职务,评级职务被拟定在上将名单中。
李井泉,受过良好教育,在1927年,组织农民参加南昌起义,后随部到广东开展工作。后到中央苏区长期担任各师政委;抗战爆发后,他到120师担任副旅长、政委,率部参加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后任骑兵支队司令员、抗大政委、晋绥野战军政治委员等职。
解放时期,他担任了军区政委,但主要负责土改运动,又配合野战军解放大西南。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四川一方要职,还兼军区政委。在预授时,他被拟定为上将的人选。
曾希圣,早年在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黄埔四期,参加过北伐,被派往苏联学习。归国后,他加入共产党,并从事地下工作。后在红军中,他担任了谍报科科长、侦察科长、情报二局局长等职。
抗战爆发后,他先后在南方局、新四军军部等工作,并没有参与指挥打仗,更多是文职工作。直到皖南事变后,他被调任军中任职,师政委、军区政委。解放时期,他调任晋冀鲁豫野战军副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副参谋长兼豫西军区司令员、第三野战军皖北军区政委。虽然这些都是主要职务,但他更多工作负责文职。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一方大员,在开国预授上将军衔名单中。
为何陶铸、李井泉、曾希圣最终从上将名单中被划去?
他们三位主要虽然在军中担任职务,但从红军时期主要工作一直是文职,他们的中心不再军队工作上,而且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已经是一方要员,没有必要授衔,所以最终没有获得军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