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春天,国民党政府正在做着“还都”南京的准备。蒋介石作为校长,出席了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学员的毕业典礼。趁着典礼还没开始,蒋介石随意翻着学员花名册,当他看到“段伯宇”三个字时愣住了。
蒋介石向左右打听,有人指着主席台上一位学员代表,告诉他那就是段伯宇。年届六十的老蒋站起来,亲自走到了段伯宇的面前,询问了他的年龄、籍贯和学习情况。
段伯宇一一回答了他的提问,蒋介石更加愣住了,他不由问道:“你就是段云峰的儿子吧?”
段云峰是蒋介石是保定军校同期同学,两人情同手足。当蒋介石得知段云峰的儿子还没取名字时,主动提出帮忙取个名字,他说:“我希望你多子多福,就按伯仲叔季次序,这是你的第一个儿子,按顺序是伯,伯什么呢?叫伯宇吧。”
正是因为有这样一段渊源,蒋介石看到段伯宇的名字才会如此诧异。段伯宇倒并不感到惊讶,他在重庆就跟父亲住在一起,而且他弟弟段仲宇,正在蒋介石的侍从室里,当一个上小参谋。
段伯宇在蒋介石面前没有丝毫的胆怯,反而和他开起了玩笑。他十分认真地问:“委员长,你昨天是不是跺过脚?”蒋介石觉得这个问题太奇怪,不过还是想了一下,回答说:“我昨天是跺脚了,那是因为一个秘书将文件送迟了,我很生气,所以跺着脚训了他几句。”说罢,他十分好奇地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段伯宇依旧显得十分认真地说:“昨天,我在一棵白杨树下看书时,突然感到大地晃了几下,白杨树的叶子也随之落下很多。我想,一定是有一位能够扭转乾坤的天字号人物生气了,是他跺脚将大地震动了。果然如此啊,是委员长动了怒。”
蒋介石把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挂在嘴上,行动上却是“天下为私”。他重用人的标准可用五个字概括:“亲(亲戚)、黄(黄埔军校毕业)、陆(陆军大学毕业)、浙(浙江老乡)、故(熟人同学)。”
段仲宇占了其中两项,头一次见面又马屁拍得如此的恰如其分,怎么能叫蒋介石部爱惜呢?
果然,不久后,段仲宇赴美担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军事参谋,蒋介石便将段伯宇找来,接替其弟弟做了侍从室的参谋。
此时的蒋介石不会想到的是,三年后的他,会为这个决定气得直吐血:“东南半壁江山就毁在段家两兄弟手里!”
1904年7月,段伯宇出生于河北省蠡县孟尝村。从10岁起,他在天津觉民学校学习,在那里度过了6年读书时光,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促使段伯宇在思想上积极追求进步。五四运动爆发后,在周恩来领导下,他积极参加天津市学生游行,和2000余名学生一起,走上街头宣传演讲,历数北洋政府卖国投降罪行。在运动中,段伯宇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启蒙,对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有了切身的感受和理解。
在河北大学学习医学专业期间,段伯宇认识了中共党员戴培元,在其指导下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大学毕业后,他在太原开办了近3年诊所,接触进步人士,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著作。他在离诊所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新书店,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公开出售进步书籍,被山西军阀阎锡山通缉。1936年,他在保定开办进步书报社,宣传抗日救国主张。1937年9月,日寇占领保定,段伯宇率领数人赴太行山投奔八路军未果,在衣食无着、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参加了国民党第32军。
日军占东北,侵华北,蒋介石却“攘外必先安内”。冯玉祥的抗日同盟军被镇压后,段伯宇对国民党绝望了。这时,他结识了河北同乡王兴纲,王的公开身份是国民党第三十二军军长商震的副官,实际是1928年入党的中共秘密党员。王兴纲了解了段伯宇的苦闷后,便启发他“转向共产党”。
为了进一步了解共产党和解放区,段伯宇渐渐萌生了到延安去的想法。
1938年2月,他以探亲名义请了长假,从广东到达武汉,与八路军办事处取得了联系,然后从武汉到西安,再由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达延安。
段伯宇到延安后,进抗大第四期学习。学习期间,在有关单位的陪同下,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调查走访。毛主席亲切接见了他,并跟他进行了交谈。在谈到广东、福建地区的局势时,段伯宇说,国民党军队在华北、山东、上海、南京等地节节败退,溃不成军。而八路军在平型关一仗狠狠地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敌后广大军民,这令蒋介石十分着急。但蒋介石深知自己的嫡系将领中,能打硬仗的人为数不多,因此想恢复十九路军的番号,利用原总指挥蒋光鼐在广东的声望,在潮梅汕一带组织一支抗日武装,开赴前线,为蒋介石抗战撑撑门面。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地说:“你的这条消息太重要了,这是个极为有价值的情报,让我知道了蒋介石的动态,我们很需要你这样的热心人。”
当然,段伯宇不止想做个“热心人”,毛主席也不仅仅需要段伯宇做个“热心人”。毛主席要段伯宇到陕北各地走走看看,更多地了解一下共产党的抗日政策和方针。段伯宇看了几个县,对共产党领导陕北民众开展大生产的功绩赞不绝口,深感陕北虽穷,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有了新气象。因此,段伯宇决定参加共产党。当他提出自己的要求时,毛主席却认为段伯宇是国民党现役军人,在友军中发展党员需要谨慎,让段伯宇去重庆找周恩来,届时会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
段伯宇离开延安,于这年的8月到了重庆,向周恩来提出了自己的心愿。周恩来又让他回到三十二军,找王兴纲。这年10月,段伯宇赶到长沙地三十二军,与王兴纲见了面。几天后,王兴纲派了人通知段伯宇,他的入党申请已经通过了,介绍人就是王兴纲。完成入党仪式后,周恩来亲自给段伯宇指派任务,让他长期潜伏在国民党内部,密切观察蒋介石的动向,党组织需要他时,会派人秘密与他联系,联络人就是周恩来的秘书周怡。
段伯宇接受了周恩来的指示后,回到第三十二军,由于父亲的关系,他离开部队半年多,不仅无人查问,还将他由营职提到了团长。他的脑海里经常浮现在延安的所见所闻,感到中央机关和八路军生活太过艰难,总想为大家做点什么。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段伯宇先后两次共购买240支手枪,以探亲假为名,亲自送往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1939年春节前夕,上校军医段伯宇以探亲为名,实际被八路军南昌办事处派往重庆,与周恩来的秘书周怡单线联系。他向周怡汇报了开展工作的情况。一天,周恩来在红岩村秘密会见段伯宇。
周恩来说:“段伯宇同志,你父亲和你本人在国民党军队,特别是国民党上层有不少社会关系,这是很好的工作条件。你就不要到前方去了,就留在重庆,这里的工作很需要你,这里也是前线嘛!”
段伯宇立即表态说:“那好,今后一定在党的领导下,在周怡同志的直接指导下好好干。”周恩来满意地笑了笑,“你光跟着周怡,工作展不开,你应该想办法找一条路子,到蒋介石身边去工作。”段伯宇汇报说:“我想先报考陆军大学,因为没有这块牌子,根本不可能挨上边。”
1940年8月,因单线联系的同志牺牲,段伯宇失掉组织关系。
他没有空等,决心报考陆军大学,以拿到打入国民党核心圈的敲门砖。
可是段伯宇学的是医科,对战术、兵器、野战条令、实兵指挥等军事科目全是门外汉,怎么办?他请父亲段云峰和段仲宇给他补课,因为他们都是陆军大学毕业的军事教官。1943年10月,年近四十的段伯宇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在三四百名考生中,以第七名的优异成绩被陆军大学录取。
在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七期,段伯宇认识了不少有识之士,如贾亦斌、刘农畯、王海峤等,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与此同时,他如饥似渴地学习各门功课,在毕业典礼上得以以优秀学员代表的身份,被邀请坐在了主席台上。那也让他有机会在毕业典礼上,得到蒋介石的注意,并最终进入到蒋介石的侍从室。
蒋介石嗜权如命,但不可能所有的事情都亲自办理。他参照古代皇帝的做法,设置了侍从室。这是蒋介石的“智囊团”,负责上情下达、出谋划策、文电拟办、活动安排等等,位高权重。
不久后,蒋介石侍从室改为总统府军务局,但换汤不换药,军务局仍是蒋介石的私人侍从机构,凌驾于国民政府各部门之上。这年6月,段伯宇随国民政府和军务局从重庆迁回南京。他所在的第四科是情报科,科长张国疆也是中央陆军大学毕业的,有了这层关系,段伯宇开展工作就方便多了。
第二年5月,段伯宇由上校升为少将,职务上升为高级参谋兼第四科科长。第四科是负责情报工作的,也是蒋介石最要害的机密单位。
段伯宇利用在政务局担任要职的有利条件,联络国民党内部一批渴望和平、反对内战的有识之士:
南京警备司令部参谋长万建藩、国防部预备干部局代局长
贾亦斌(蒋经国亲信)
、伞兵司令部参谋处主任刘农畯以及宋光烈、宋健人等陆军大学同学
。段伯宇经常和他们聚会,敞开胸怀,畅谈形势。段伯宇看到大家普遍对蒋介石执意内战深感忧愤,就以同学或朋友的身份对他们进行引导和点拨,奠定了日后组织武装反蒋的思想基础。
在这些同学中,段伯宇与贾亦斌、刘农畯联系最多,关系最近。段伯宇指点他们要在关键时刻振臂一呼,救国救民。他们拟订了一个“自己掌握武装”的绝密计划。绝密计划制定后不久,机会来了。刘农畯调到伞兵三团任团长。这支部队是蒋介石视若瑰宝的现代化部队。
蒋介石授权国防部参谋次长林蔚,计划在江南建立30个新军,急需中层干部组织动员和训练工作。贾亦斌感到建立自己武装力量的机会来了,连忙毛遂自荐,表示愿意前往南京、嘉兴、杭州,负责动员、招募大批青年并组织训练,成立预备干部训练第一总队(简称“预干总队”)。他迅速以预备干部局的名义草拟了一份计划,经国防部报到政务局。
此时,已升为少将高参的段伯宇配合贾亦斌,将这份计划急速送给政务局长俞济时,转报蒋介石,结果该计划顺利获批。
就这样,贾亦斌顺理成章地兼任了预干总队队长,将这支“蒋家王朝”的“太子军”培养成反蒋的“生力军”。
经过大半年时间的筹备、组织、动员,预干总队学员超过4000人。段伯宇协助贾亦斌,周密细致地安排干部配备、人员编制、日常训练及武器装备等事宜。
段伯宇加强了对国民党阵营的分化工作。
经过多方努力,到1948年冬,被段伯宇“带红”的人数多达七万。
这些“准解放军”西起芜湖,东至嘉兴、杭州,沿江千余里,形成了一条秘密战线。由此可以看出,段伯宇等地下党付出了多大的艰辛努力!
1949年4月7日凌晨,贾亦斌率领数千名预干总队将士,高举反内战大旗,在嘉兴起义。国民党如遭晴天霹雳,震惊惶恐!《东南日报》哀叹:“其(起义)在政治意识上,给政府给人民以极大的刺激,因为这批将士正是万人瞩目的知识青年。”
预干总队起义后,伞兵三团在上校团长兼起义指挥部总指挥刘农畯指挥下,2500多名官兵从浦东码头按时启程。途中制服了不予配合的招商局船长、大副以及企图对抗的副团长、营连长等,4月15日晨到达连云港。新华社、北平新华广播电台发布了伞兵三团起义的消息。毛泽东、朱德致电祝贺起义成功。
在预干总队、伞兵三团起义的同时,与段伯宇已有联络的其他部队也相继行动。王海峤命令把工兵四团笨重的机械装备散落在浙赣线上,造成铁路拥堵,迟滞国民党部队调动。齐国楮率领江苏省保安第九旅万余人在无锡、镇江起义。驻芜湖一○六军所属的二八二师五千余人渡过长江抵达北岸投诚,军长王修身率三一八师直属队和两个团逃到福建后也光荣起义。宁沪杭一线起义部队多达6万余众。有的部队虽未起义成功,但在解放军渡江后,他们均未抵抗而自行瓦解了。在段伯宇等人的争取教育下,有4名国民党将军成了中共党员,还有3名将军、校级军官多人投诚。
此起彼伏的大起义,伴随我军百万雄师的大突进,迅速瓦解了被视为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汤恩伯几十万精锐部队被解放军在上海消灭。蒋介石乘军舰逃往福州。
当蒋介石得知“鼓动哗变”的,竟是他当年亲自选中的段氏兄弟,不禁气得直吐血:“东南半壁江山就毁在段家两兄弟手里!”
段伯宇和段仲宇两兄弟离休后,仍与在台湾、在海外的袍泽故旧通信往返,为祖国的统一继续努力。段伯宇于1998年9月23日在北京逝世,段仲宇于2010年10月7日在南京逝世。
参考资料
《断送蒋介石“东南半壁”的段氏兄弟》,于继增,党史博采
《段氏兄弟:敌巢升义旗腐恶如土崩》,虢安仁,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
《段氏兄弟显“神威”》,陈名海,检察风云
《段伯宇:国民党军务局里的红色高参》,
单伟,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