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四季文史
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他用自己的雄才伟略和高超的智慧,帮助蜀国占得一分天下,他理当被世人铭记。
那么,诸葛丞相口里所说的这位文武双全的人物又是谁?没错,他就是三国时期蜀汉集团著名将领姜维,他是继承诸葛亮衣钵之人。
不得不说,姜维确实是难得的人才,否则诸葛亮也不会收他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只是让人意外的是,诸葛亮死后姜维的运气似乎并不好,可以说是一路败绩。
不禁要问,三国后期,被诸葛亮精心挑选的姜维为何会不堪一击,他究竟遭遇了什么?
有勇无谋,心无大志
姜维字伯约,甘肃天水人士,其父是军中将领,在平定边境叛乱的时候不幸战死,小时候的姜维跟母亲相依为命。
因受父亲影响,姜维小时候就爱习武,又拜大儒为师,所以姜维年轻的时候就堪称文武全才。后来,姜维继承父亲遗志,告别母亲而参军。
在一次蜀魏战役中,姜维被诸葛亮慧眼识中。诸葛亮决心要让姜维成为自己的门生。诸葛亮一生用计出神入化,他通过略施小计就将姜维收到自己帐下。
在诸葛亮看来,抓到姜维简单,如何留下他才是重点。后来,丞相用他三寸不烂之舌,动之以理晓之以情,最终让姜维死心塌地跟着自己。
但有远志,不在当归。
从姜维在写给母亲的回信中,其言辞凿凿就可以看出,他归蜀的决心和意志。当姜维意气风发地前往蜀国后,诸葛丞相也表现出了对他的赞赏。在官职上赐予了极高的地位,封他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将姜维推荐给了大将军,拨付一波人马给他,随时听候调遣。就这样,姜维在蜀汉阵营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后来得到诸葛亮的亲传,这让很多人为之羡慕,这也是姜维一生最值得骄傲的一件事。
姜维确实骁勇善战,不过他在军事谋略、带兵打仗方面还是稍有逊色。姜维带兵围攻南安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天气极寒的不利因素,最终导致蜀国大军的战斗力不战自亏。后来的北伐过程中,他再次选择攻打南安,由于又没有考虑到地形因素,又很快败给了老对手邓艾。
古代冷兵器时代,讲究天时地利与人和,如果只是拼人头,就不可避免失败的结局。姜维空有一腔热血,却让自己一次次在北伐的路上丧失先机,不得不说,打仗不可凭意气用事,善于用兵才是王道。
而对于蜀汉内部的一些人情世故,他也处理得很蹩脚,而这也成了牵绊他北伐脚步的致命因素。
命运不济,难抵强敌
诸葛亮死后,蜀国元气大伤,整个朝堂可谓坍塌大半。由于蜀汉的整体实力本来就不及曹魏和东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
好在蜀汉还有丞相的衣钵传人姜维。姜维继承老师未完成的心愿,继续开始新一轮的北伐。
这里不禁让人心生疑惑:诸葛亮神机妙算,对曹魏的实力了若指掌,他五次北伐均以失败告终,对于实力和智谋都略逊于老师的姜维来说,他为何还要执意北伐,不等于是以卵击石吗?
姜维北伐是无奈之举。诸葛亮在世时,他举全国之力数次北伐,最后都以失败告终,由于国力衰微,老百姓不堪忍受沉重赋税,导致蜀汉积贫积弱。这个时候姜维继续北伐,主要是想以战养战。换句话说,如果立马停下来搞生产,恐怕曹魏立马会卷土重来。
为了不负众望,也为了彰显蜀汉威力,姜维在数量上彻底赶超前辈,达到了恐怖的八次。这是什么概念,蜀汉越打越穷,人口也急剧减少,这不可避免的八次北伐间隔时间越来越短。
姜维北伐除了国力衰微外,刘禅执政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刘禅是一位“乐不思蜀”的皇帝,姜维曾密探得知曹魏会秘密攻打蜀国,但刘禅自觉无虞,而当魏国兵分三路直接向蜀国进攻时,刘禅才反应过来,但一切为时已晚。
这是公元262年,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时发生的状况。曹魏没有给姜维机会,抓住时机进行了反攻。在面对钟会和邓艾率领的曹魏大军时,姜维授意廖化占据有利位置,而自己则率军从后面包抄。
当姜维和廖化顺利会师时,钟会久攻剑阁不下,可没想到邓艾率兵沿小路奇袭成都。后主刘禅二话没说,直接投降。
国主的投降意味着一个国家的灭亡,从此,蜀汉在三国之战中彻底失败。当后方消息传来时,姜维很无奈,顿时心灰意冷。
姜维知道,大势已去,蜀汉气数将尽,而自己也最终未能完成诸葛丞相的遗志。
国破家亡,不辱使命
臣欲死战,陛下为何先降?
姜维质问刘禅,可刘禅微微一笑,什么话也没说。
其实刘禅心里清楚,投降了自己还是亡国之君,不投降,蜀国同样会被灭,仍然会有新的国君代替自己,而自己也只是一具冰冷的尸体了。关键的是,自己投降了,更是少了一场生灵涂炭。
姜维的大败,除了上述原因外,蜀汉朝廷内部荆州集团、东州集团和益州集团三大矛盾始终没有消停,这也是当年诸葛亮在世北伐的一个原因之一。
这场旷日持久的矛盾,不要说曹魏卷土重来,就是不打,蜀汉内耗导致灭亡也是迟早的事。姜维作为诸葛亮荆州集团的核心人物,自然会遭到其他两股势力的排挤。
还有,蜀汉后期五虎上将关羽、张飞已经去世,其他人都垂垂老矣,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故事,而那时的廖化已经年逾古稀。
这么来看,姜维的最终失败,也并非全是自己的原因,他面对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蜀汉,既没有实力跟曹魏对抗,内部派系林立,处处掣肘,充满矛盾,加上军事实力弱化,即便姜维有三头六臂,或者是孔明在世,也难救蜀汉于水火。
事实上,在当时来看,诸葛亮的眼光还是非常独到的,姜维或许真的有举世之才,奈何他生不逢时,尤其在蜀汉国力衰微之事,他凭一己之力,根本不可能力挽狂澜。所以,绝顶聪明的诸葛亮都未能完成的任务,交给后生姜维,也确实够难为他的了。
形势所迫,姜维假意投降,但他暗地里却劝说钟会和他一起反叛曹魏。可惜的是,最后东窗事发,姜维、钟会一起被杀。一代忠心护国的老将,就这样湮灭于历史尘埃当中,确实让人深感痛心。姜维是把计谋用到了人生的最后一刻,就像他的恩师诸葛亮一样,为蜀汉,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