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回到那个夏天
【字幕】
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
那与她又有什么关系呢?
【背景声】张纯如:请相信“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可以给世界带来巨大的改变。
【字幕】“知乎”文章《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作者 周昱羽
【字幕】周昱羽以华裔作家张纯如写南京大屠杀纪实文学的经历为例,写作了《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一文,在“知乎”上被广泛点赞并引发热议。
【旁白】每当漫天的梧桐如伞盖荫蔽的时候,她的名字便会浮现在脑海里。因为一部《南京浩劫》,她在全世界获得巨大声誉。
【字幕】中山陵
【旁白】在1995年的那个夏天,她探索在南京城的蜿蜒小道上,从此拨动了命运的齿轮……
【片名】回到那个夏天
【旁白】蝉鸣声响彻了南京城,仿佛在诉说一个关于夏天的故事。这里就是当年张纯如南京之行的第一站。隐匿于绣球公园内,一座纪念碑坐落于城墙根下。
【字幕】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
【字幕】
“如此淳朴的人民50多年前却遭到了如此的厄运,要是再被遗忘的话,真是天理难容。”——张纯如
【字幕】中华门
【旁白】登上南京最高的城墙,抬眼望去,这座金陵城尽收眼底。
【同期】“知乎”文章《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作者 周昱羽
奶奶你还记得吗?这是以前张纯如来采访您的时候拍的一些影像。
【同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夏淑琴
对。
【同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夏淑琴
张纯如采访我的时候,恐怕都有二十多年了。
【同期】“知乎”文章《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作者 周昱羽
有二十多年了。
【同期】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夏淑琴
那时候还住在新路口5号。我把这些情况都告诉她的,当时听我讲的时候,她都哭了。这个人很平常的,心好。
【旁白】夏淑琴奶奶口中的张纯如,拥有一颗最纯粹的心。那个夏天,关于她的故事,还在继续。
【同期】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杨夏鸣
张纯如当年来的时候,和你差不多,我第一印象就像个大学生一样的,感觉很年轻,开始我们几个人对她都有一些怀疑,因为这个题材比较有争议。后来发现她很严谨,她在来之前已经做了很多研究了。为了写一本书,跑到中国来那么远,第一次也最后一次。(所以这是她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来南京),第一次也最后一次。没错。是的。
【字幕】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同期】“知乎”文章《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作者 周昱羽
杨教授,当时张纯如来南京的时候,是怎样的一个经过呢?
【同期】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杨夏鸣
她当时南京实际上应该说是没有任何熟人的,然后她就写信给吴天威(美国华裔教授 历史学家 日本侵华史研究专家),吴天威认识江苏省社科院的孙宅巍。张纯如当时要求找个翻译,我讲行,可以。
她具体要求一个是采访幸存者,第二个是收集一些中文资料。我们就分了一下工,我就陪她采访幸存者,当年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的重要的一些地点,都陪她去看了。
我们是七月二十几号在她住的西苑宾馆,她住的顶楼还算大一点,就是这个样子。
当时的模式就是她提问题,我翻译成中文问(他们)。我经常知道她要提什么(问题),她第一个问题一定是要幸存者授权她,(对)授权书、知识产权很重视非常重视。
【同期】“知乎”文章《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作者 周昱羽
她为那些在大屠杀中丧失生命的人,为他们再一次发声。
【背景声】张纯如:这就是南京大屠杀。日本人在他们占领的许多地区犯下暴行,他们有计划地强奸、折磨和屠杀了大约30万中国平民。
【字幕】1997年,张纯如出版了英文历史著作《南京大屠杀》
该书出版不到一个月,就登上了美国《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并被评为年度最受读者喜爱的书籍。
【同期】“知乎”文章《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作者 周昱羽
关于这本书,我们也听到一些批评甚至是不好的言论。
【同期】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杨夏鸣
我翻译时候我挺紧张的,有点担心,怕里面有各种错误,后来因为翻译以后每个字都看了,而且我特地把当时录像调出来看,张纯如对幸存者口述的描述,没有任何问题,非常准确。
张纯如这本书名字起得非常好,就是The Rape of Nanking,主标题,副标题是“被遗忘的二战中的大屠杀”。
【同期】“知乎”文章《南京大屠杀与我有什么关系?》作者 周昱羽
当时南京大屠杀在国际社会是被遗忘,甚至是被忽视的这样一个状态。
【同期】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杨夏鸣
对,所以她这本书是两个主题,一个是南京大屠杀或者南京暴行历史,第二个是被遗忘,为什么被遗忘?谁的责任?所以这本书它既是历史又是现实。
【同期】张纯如
我不想让这个故事就此消失,我不想让成千上万人的生命湮没于遗忘之中。
【同期】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杨夏鸣
(就是从她这本书出版之后),出版后影响很大。西方主流媒体(包括)美国在线,拍了一个类似《辛德勒的名单》一样的《南京》。
【字幕】纪录片《南京》第一次从西方人的视角讲述了那场南京浩劫,在2007年的美国圣丹斯电影节上,该片引起了轰动,甚至被称为“中国版《辛德勒的名单》”。
南京大屠杀是70年前侵华日军犯下的惨无人道的法西斯暴行,是人类文明史上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段难以泯灭的伤痛。
【旁白】“一个人的力量”也能改变世界,她用短暂又绚烂的一生拯救了那些被遗忘的人。每一位幸存者的逝去,纪念馆幸存者照片墙上的星光又会熄灭一盏。
【字幕】如今在世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
【旁白】再一次站到她的雕像前,人性的光辉总会闪耀,并传递到下个世代的基因之中。
【同期】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研究员 杨夏鸣
1995年以后,我的学术开始转向都和(南京)大屠杀有关。现在回过头来想,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向,应该是源自那个夏天,源自张纯如对我的一种影响吧。
【旁白】为什么是她?这个问题将永远有人会问。也许,答案就在那个夏天,在追寻真相和梦想的路上,纵使一个人也绝不会独行。
【字幕】燕子矶
【字幕】那个夏天,改变了许多人,直至今天仍在持续……
【同期】美国波特兰州立大学历史系顾问 《南京回声》作者 兰迪·霍普金斯
我的这篇论文揭露了一场针对张纯如的诋毁运动。我希望并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出版日文译本。这样,真正的国际读者包括讲英文、中文和日文的人都能接触到我认为重要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恢复张纯如《南京浩劫》一书在历史学中的真实地位。
【同期】亚太和平博物馆及教育中心行政总监 刘美玲
我看到张纯如写的《南京大屠杀》一书非常地震撼。我希望我们可以继续把这个历史任务承传,从教育出发,让世界每一个角落的年轻人,都可以从南京大屠杀这个人类悲剧中学习到和平的珍贵。
【同期】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助理馆员 国家记忆与国际和平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刘嘉雯
在了解到她的事迹之后,我更加被她的精神而感动,不仅是她在做研究时的细致和认真,更包括(她)呼吁国际社会来关注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我觉得我作为一名青年人更有责任和义务,不仅仅是要把张纯如的故事讲述下去,更应该把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讲述给国际社会听。
【背景声】张纯如:凭借“一个人的力量”,你就能改变数百万人的生活。请胸怀大志。不要限制你的视野,也不要妥协你的梦想或理想。
【字幕】谨以此片纪念张纯如与南京相遇的那个夏天
致敬“一个人的力量”
统筹:李杰 王健
编导:田甜
记者:夏鹏 武莹景
包装:夏勇
鸣谢: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新华社音视频部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