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兵败如山倒,我党的工作重心也逐渐由农村转移到城市,此后组织分别从东北以及华北等地派出了好几批南下干部团,跟随大军南下,接管南方的城市。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工作重心的变化,很多农民不了解政策的变化,对后续的土改运动造成了很大的困扰,此时是我党的宣传工作者主动站了出来,深入农村,及时报道当地的土改运动,缓解了农民心中的疑虑。
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人就是建国初期深入农村报道土改运动的人员之一,他的名字叫姚力文,撰写过很多颇有影响力的文章,而且他还曾担任刘少奇的秘书。不过,十年特殊时期,姚力文也受到了牵连,并被关押起来。那么,姚力文身上都有什么故事呢?
姚力文出生于1926年,山东省金乡县城关镇人。1941年,15岁的姚力文就在我党的带领下投身抗日战争的烽火狼烟当中,担任了鲁西南专署文教科科员,活跃在沂蒙山一带的抗日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了大量宣传与后勤工作,见证了我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赶走日本侵略者。
解放战争时期,姚力文被调到《冀鲁豫日报》,担任了编辑以及记者等职务,此后他长期活跃在华北的宣传阵地,及时报道解放区的政策,解答老百姓的疑虑,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宣传人员。1949年3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两个月,姚力文跟随《人民日报》进驻北京,继续从事宣传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姚力文被任命为驻省记者,当时南方恰好是土地改革运动时期,很多老百姓对土改的政策不理解,姚力文在湖南时期曾深入益阳、常德、湘阴等多个县市的农村,对当时农村的土地制度做了深入调查,写出了《是谁造成贫困和灾难》一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后来这篇文章还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并入选了高中语文课本。另外,在报道农村土地改革运动的过程中,姚力文还及时向老百姓宣传了我党的土改政策,稳定了当时的社会环境,解答了老百姓的疑虑,也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1958年,姚力文被调到中央办公厅,1959年,他被调到刘少奇身边,担任了刘少奇的秘书。此后姚力文长期担任刘少奇的秘书,在农村工作方面给刘少奇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是刘少奇身边的得力助手。然而,令姚力文想不到的是,十年特殊时期开始后,他也因为担任刘少奇的秘书受到迫害,并在1967年被关押起来。
被关押期间,姚力文受到严酷的迫害,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摧残,1975年,姚力文又被下放到山东省兖州拖拉机厂工作了两年时间,直到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上级的关怀下,姚力文才被调回北京,进入《人民日报》的编辑部,继续负责农村方面的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祖国的南岸,当时姚力文深入广东地区的农村,系统地报道了广东省农村实行“包产到户”奖励制度的优越性,同时也指出了制度存在的缺点以及问题,引起了中央部门的高度重视,为持续探索包产到户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如今姚力文已经96岁,晚年他的主要爱好就是读书看报,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多次报道农村问题的专家,姚力文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这既是对他的肯定,也是对他多年以来深耕农村的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