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耳熟能详的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朝建国8年之后,626年7月2日这一天,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唐朝的政治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生死相搏的两方,最终以李世民的获胜而结束,同时,也以李世民的登基而开启了新的篇章。
按照常人的思维来看,李世民能赢下这场至关重要的政变,必须由强大的力量支持才行,要有这种力量,就必须拥有能力出众的文臣与武将。
所以,从主观上也给世人造成了一种假象,那便是唐朝初期著名的功臣都投靠到了李世民的门下,不然他也不会赢得政变,迫使李渊交出皇位,自己坐上去。
各种没有得到证实的历史,以及影视作品当中,都在极力宣传李世民手下的强大武将,诸如,秦琼、尉迟恭等,与李世民形成鲜明对比的,便是李建成的手下形单影只、力量薄弱。
可真实的历史并不是这样,至少投靠在李世民门下的政治力量,没有强过李建成一方。
纵观唐朝初期统一全国的步伐,可以明显的看出,李建成与李世民两人的政治角色并不相同。
李建成作为太子,往往是居于长安,起到指挥调度,辅助监国的作用,所以,长安作为大本营,有着李建成丰厚的政治资本在。
至于李世民,则在外统领作战。可以说,唐朝庞大的领土有一半是因李世民而解决,常年漂泊在外的李世民,强势在于地方军队,京城的势力较李建成有着极大的差距。
这是双方在长安这个首都当中的力量差距,至于治世能臣方面,李建成要明显强一些。
首先,第1个便是李建成的手下,有诸多李世民所无法比拟的名臣,魏征、裴寂、李纲、冯立等比比皆是。
这些人的名字并没有出现在世人所知的影视作品当中,所以,世人对他们的关注度相对较弱,从而认为李建成没有出名的手下。
可实际上,在辅助李建成履行太子职能方面,这些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帮助李建成抓权抓势。
其次,李建成的优势还在于获得了关陇集团的极大支持。
为何获得关陇集团的支持,是李建成的另一大优势,那便在于关陇集团的实力与重要性。
这个自南北朝发展而起的各个家族势力,一度左右着北魏之后历代朝代的政治舞台,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关陇集团能够决定一个王朝的兴替,乃至一个皇位的传承。
隋朝的兴起与灭亡与关陇集团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哪怕李家能够在隋末起义成功,占据中原政权,也离不开关陇集团的支持。
另外,李家本身也是关陇集团的一员,而且,是当中势力较大的一个。
在玄武门之变前,关陇集团选定的对象是李建成,也正是因为关陇集团的支持,使得李建成在太子位上时能够坐得住,在辅助监国时,政令能得到坚决的贯彻。
李建成的势力既然已经基本清楚,那么,李世民方面又有何等局面。
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上,李世民也有自己的根底,长孙无忌便是关陇集团的一家,只不过,李世民获得的支持力度比较小,无法与李建成比较。
长孙无忌对他的支持,也仅仅是因为李世民是他的妹夫而已,并不能代表关陇集团。
除了长孙无忌以外,李世民还有房玄龄、杜如辉等智囊团,武将方面,李世成拥有着绝对的优势。
但是这些人背后并没有强大的集团势力,无法与李建成背后的家族相比较,个人能力强并不代表综合实力强。
除了上述的比较以外,双方在首都方面的优势也不尽相同。
前文已经提到李建成作为太子已经在朝堂上耕耘多年,自己的势力绝对属于一流,或者是占据主导地位。
更为关键的是,李建成在长安能够调动的军队,要强过李世民随身率领的亲兵。
仅太子统辖的六率就有3000以上的成建制部队,除了这些兵丁以外,李建成还能随时调动2000城防军。
李世民回京之后,所带领的兵马大概800~1200人而已,武将更是大多留在京外。
这便是玄武门之变前,双方的实力对比。
世人不禁要问,如果真有如此悬殊的力量对比,那么,李世民为何最终能够拿下玄武门之变。
答案,或许只能归结到李世民的胆略与谋划之上,心软是李建成的致命软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