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史说唐朝武举考试,共七项内容,能过三关算你厉害
创始人
2025-07-13 17:32:35
0

中国封建时代,每个王朝都需要有武将,都需要有武官来开疆拓土,镇守边陲,这就牵扯到一个武官的选拔问题。唐朝之前武官的选拔也只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军功;二是通过家庭背景世袭,如西汉时期的名将周亚夫。

由于隋朝发明了科举制度,而唐承隋制,到了唐朝时期也施行科举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最初也只限于文官。那么,武举究竟是从什么时期开始的呢?

可能有人会说是隋朝就有了,你看瓦岗英雄王伯当不就是武状元吗?那是你小说看多了,小说不是历史。但是,武举确实是开始于唐朝,这是正史中唯一能看到的最早的记载了。

在唐代的笔记文献、历史文献里边我们可以看到,从唐王朝建立一直到武则天长安二年,也就是从公元618年一直到公元702年,这中间80多年间是没有见过选拔武官的相关记载的。

二年春正月乙酉,初设武举。——《资治通鉴》

在武则天长安二年,也就是公元702年,朝廷颁布一个命令明文规定,地方上有练习武艺的人,地方官也应该向,象推荐进士科和明经科的考生那样,把这些人推荐到中央。

或英谋冠代,雄略过人,总韩白以先驱,掩孙吴而得俊……——《文宛英华》

武则天在圣旨中为下面推荐参加武举的举子第一次定下了基调,将什么样的人推荐上来,或者什么样的人可以参加武举考试呢?武艺如韩信、白起,谋略如孙武、吴起。这规格可是老高了,这种人到哪里去找啊?找不到不要紧,这不还有最后的中央考试选拔吗?这么多的矮子,我就不信还选不出几个将军。

举子推荐上来了,那就选个日子考试吧。选哪一天呢?没有固定日期,也没有规定每年必须考。究竟什么时间,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他高兴什么时间就什么时间。但是,既然要考,总得有个题目吧?

大家云集长安,都想当将为帅,那就动手干活吧!根据李林甫《唐六典.尚书兵部》考试的内容共有七个大项。这活是不大好干,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或在电视、小说中看到的耍几下把式,难度比文科考试难多了。

其试用有七……李林甫《唐六典.尚书兵部》

射长垛“垛”即箭靶。也就是长距离射箭了,这个主要是考察臂力。距离很远,你没有臂力拉不开硬弓,箭够不着靶子。当然也要考准头,靶上设三环,射中第一环区域为优秀,射中第二环为中等,第三环及以外则淘汰。

考骑射就是骑在马上射箭。这个为移动射击,应该是要马跑起来的,想想,上了战场敌人会让你站在那儿从容放箭?这个也规定了距离、箭数量,如果全部中靶为优秀,部分中靶为中等地,少数或没有射中的淘汰。

这个不光是准头了,还要考察技巧,也就是你得弄出点花样来,如背射、左右开弓等,这可以加分的。如果没有技巧,考官可能会认为你是凭运气,碰巧。

马枪练武之人都知“一寸长一寸强”这个道理,所以唐朝在考察兵器时也选了长枪。这个是考察骑在马上用枪的技术了,难度也是很高的,并不是你骑上马,胡乱舞一通、扎一通。

教官在考场摆放四个木人,注意,这个木人可不是栽在地上,或采用什么办法固定的,而是稍微用力去碰它就会倒那种。然后,在木人头上放一小块方形的木板,将四个木人排成一个简单的阵势。考生要怎么做呢?

考生骑着马,纵马冲进阵内要将木人头上日后木板打掉。不管你用什么方法,挑、刺、拔、打都可以,但木人不能倒。只要有一个木人倒地,就被淘汰了。而且,木人不能碰上,只要碰上就会扣分。这就合着用枪的口诀了,讲究的是“稳、准、狠”。打掉四个为优秀,打掉三到二个为中等,打掉一个或一个也没有淘汰。

步射这个也是运动射击,是跑步射草人。这个难度比骑射要大,因为骑射可以人借马力,这这时如风力、呼吸等影响的因素很多。这个也是要考技巧的,如果没有技巧最多也只是中等成绩。当然,光有技巧没有射中,也是没有分的。所以,这一关是双向考核,通常刷掉的人也最多。

才貌大家会很奇怪,这是选武将,又不是选女婿,还要看相貌?没有错,确实是选武将,但人家要的是才貌双全。那时的武将,朝廷讲究的是人高马大,仪表堂堂,这样的人打仗时,站在两军阵前,敌人一看,那是不怒自威啊!

其实也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相貌没有太大的缺陷就行,但身高必须达到。身高要求是六尺,注意!六尺只是中等,六尺以上为上等,达不到六尺根本就没有资格参加考试。那这六尺寸是多少呢?

唐代的一尺相当于我们今天的九寸三分,如此六尺也就相当于今天的1.86米了。这个要求可不低啊,评书、小说中对武将的描写,从这儿来看是一点也不夸张。这个要求不知道将多少人挡在了门外,你天生坯子不好,就只能走文官科举了。

言语你不仅长得有气势,还得会说话。唐朝在官场上言谈的能力要求非常严格,尤其是武官。“兵者诡道也”,你不能瞎胡说,嘴上没个把门儿的,这样容易泄露军事秘密。那要怎么说呢?

我们通常认为武夫都是粗人,这个对于武人却是太难了。这是要求“慎言”,就是说话要小心,该说的说,不该说朱说。那我不说话行不行?不行,你布置作战部署,语言表达能力不行,说不清楚,这不误事吗?所以,这项是最不费力气的,但也是最难的。

举重又有翘关。这可不是我们在电视中看到的举石锁,而是举门栓,是城门的门栓。为什么要举门栓呢?

如果你率兵攻进了城,在后续部队还没有进来时,人家把城门一关,来个瓮中捉鳖,那你就死定了。这时怎么办呢?赶快打开城门呀!可你得拿动门栓。

唐时的城门门栓一般长一丈七尺,粗三寸五分,这可不小,没有力气是举不起来的。这个要拿起来连举十下就算合格,举不了走人。

古代武举考试是很热闹的。一个大校场,围观者人山人海,校场上鼓角齐鸣,旌旗招展。这不光是我闪的想象,也是有史书记载的。曾经有一个人叫韦肇,写了一篇武举考试的文章,其中有这么几句:“左旋右抽,擢两肩于敏手,奋髯增气,示众目以余威。”(《文宛英华》)

尽管武举科考试非常热闹,但与文科相比却是非常尴尬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是没有设置常科,没有象文科那样常态化。在史实中并没有见到有武进士、武状元之类的记载,考试时是皇帝下旨,作为制科来进行,也就是临时增设的。这让许多想参加的人根本等不及,或根本就没有盼头,以至于后来出现有人无科、有科无人的现象。就是说有时朝廷下旨要考,但没有人报考。

二是考试非常难,而且录取的人非常少,因此导致了许多人放弃,转而去学文,走文官的科举路子。

时中书令燕公,以兵权事重,尤难其选,乃于数千人中得一二俊贤。——《唐代墓志汇编》

三是唐时重文轻武,武官上升的空间非常小,武举没有什么出路。如在开元十五年时有个考生叫管元惠,他中了武足安边科和武可蕺后科,是个双学位,可多年以后仍然是个下级军官。

因此,在唐朝虽然开了武举科,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形同虚设,这在后世朝代也都差不多。至于如郭子仪这样的名将,尽管中了武举,但其上升还是战争造就了他,也算是个特例吧。

参考:《新唐书》、《旧唐书》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看过三国的人都清楚,刘备死后,将刘阿斗托孤给诸葛亮,让诸葛亮担负起“匡扶汉室”的大业,必要时取而代之...
平定“三监之乱”,迎来“成康盛... 平定“三监之乱”,迎来“成康盛世” “三监之乱”是西周初期,商王畿地区(河南安阳附近)的三位统治者...
原创 实... (1)1933年,犹太人受到法西斯分子的迫害,犹太人血统的爱因斯坦放弃了德国国籍,流亡到了美国,在新...
原创 光... 在清朝宫廷戏如《戊戌风云》等剧里,我们发现一个很奇葩的称谓,就是光绪皇帝竟然称呼自己姨妈慈禧太后为“...
原创 原... 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用的是孤军,凭的是胆量、勇气和超人的武功,再加上早已成名,所以会威震华夏...
原创 中...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次的统一战争,每次战争中实施统一的一方都有一个战略要地,以此为中心,逐步消灭...
筑牢文化自信根基 马王堆汉墓研... 马王堆汉墓研究最新成果出版发布现场。 红网时刻新闻8月18日讯(记者 王嫣 任晔 廖洁 袁思蕾 摄...
原创 凯... 尤里乌斯?恺撒于公元前52年在阿勒吉亚一举战胜了髙卢大军,得以使他确立了罗马共和国在欧洲的统治地位,...
原创 清... 1966年,大太监李莲英的墓在北京被挖出。 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可以说在万千官员中,他最得慈禧...
原创 为... 1955年,许世友将军被国家授予上将头衔,他可以称得上是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开国上将了。在这里不得不提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