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拥有五大主力,其中较为出名的则是整编七十四师,师长为张灵甫,之所以出名,也是因为当代小说家吴强先生撰写的小说《红日》,以二战涟水、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为主要线索,除了叙述我军作战勇猛外,整编七十四师作为精锐的王牌主力,其剽悍的风格,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
整编七十四师此前番号七十四军,其首任军长为俞济时,从组建上来说,74军实际上一开始只能算是二流部队,是因为淞沪会战期间,为了指挥部队方便,所以才将几个师捏合起来组建的,其中七十四军下属两个师,包括王耀武的51师以及俞济时的58师。
俞济时是老蒋身边的红人,因此在黄埔一期毕业生中,升迁的也算是比较快,虽然58师本身是1935年才成立的新部队,前身也属于杂牌军,但是因为有俞济时在,被列入调整师行列,在抗战初期,属于装备比较好的部队,而王耀武的51师的前身为补充第一旅,原本是训练用来补充正规部队的,然而因为王耀武的关系,补充一旅一直作为单独部队参与作战,后来以此为基础扩编为51师。
由于淞沪会战比较仓促,当时51师和58师几乎没有熟悉的时间,就被捏合成74军,甚至于当时王耀武的51师还在陕西,就被仓促拉到了淞沪会战战场,并在罗店与日军激战,而51师则是在蕴藻浜与日军交手,两支部队先后参加了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损失惨重,经过短暂整补以后,又参加了万万家岭战役,虽然日军106师团损失惨重,但74军伤亡也不小。
但有很多人疑惑,74军不是号称三五部队吗?其下属51师、58师、57师,57师是什么时候加入74军的,此前成分怎么样?很多人都不清楚。
要说起来57师前身也属于杂牌军,如果硬要翻的话,可以追溯到施中诚身上,施中诚在很多人心中名气并不大,源于他出身杂牌,施中诚是受家庭影响参加革命,毕业于保定军校,后来参加山东省防军,后来所部被张宗昌改编,但张宗昌所部军纪败坏,后来曾多次被击败,施中诚所部也被进行了多次改编,但总体上看,在多次改编中,因为施中诚比较重视纪律,因此也培养了一些中下级军官,成为了他的嫡系力量。
1934年施中诚所部山东警备第一旅,被编入同样是杂牌的57师169旅,因为施中诚的能力,使得该部名声鹊起,57师也随即被列入到调整师当中,施中诚本人在1937年被提拔为57师师长,不过缘分也凑巧,施中诚在淞沪会战时在蕴藻浜激战,和当时58师配合,可能也是因为这个缘分,为后来57师被划入74军埋下伏笔。
直至武汉会战结束以后,57师已经成为了一支铁血部队,而74军恰好在万家岭作战中损失严重,因此57师在田家镇战斗后,划归74军,施中诚继续担任57师师长,后来改任100军少将副军长,因为王耀武重视,又被调入七十四军担任军长,施中诚也彻底完成了从杂牌到嫡系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