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35年,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得知中央红军仅剩一万多人,心里顿时升起了“夺权”的想法。
当中央决定北上时,张国焘却仗着自己兵强马壮,执意要南下。
出发之前,毛主席特意找到徐向前,询问他是否愿意随着中央红军北上。
徐向前以不忍心看到对于分裂为由,拒绝了毛主席的邀请。也正是因为这个决定,徐向前心里一直充满难受与愧疚。
徐向前为何要拒绝毛泽东的邀请,张国焘又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这一切,还要从徐向前与张国焘开始说起。
一、貌合神离的张国焘
在红四方面军中,徐向前与陈昌浩一直是张国焘的得力助手。但张国焘却有着狂妄自大的缺点,很少愿意听从别人的意见。
只有当陈昌浩与徐向前一同反对时,张国焘才会改变自己的想法。
在红四方面军任职的过程中,徐向前提出的建议,一半以上都被张国焘否定,只有很少的一部分被采纳。
所以从工作层面来讲,张国焘与徐向前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合。
更令徐向前难受的是,张国焘为了排除异己,通过各种手段杀害了许多党内同志,导致全军上下人心惶惶,战士们也每日生活在恐惧之中。
尤其是目睹了张国焘的种种行事后,徐向前对自己在红四军的工作充满了担忧,对张国焘这位领导人也充满失望。
当得知中央红军要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徐向前心里十分开心。几番思索后,徐向前产生了离开红四方面军,前往中央任职的想法。
起初,张国焘对于中央红军十分欢迎,尤其是在见到分别多年的毛泽东后,激动得热泪盈眶。
可询问了周恩来和朱德过后,张国焘知道重要红军仅剩一万多人,与自己预期中的三十万相去甚远。而此时的红四方面军,却有八万多人(对外称十万多)。
得知这一巨大差距后,张国焘对中央红军的看法改变了,不自觉摆起一种主人翁的姿态。
对于中央提出的北上决定,张国焘据理力争,执意要带着对于南下。也正是在北上与南下的抉择中,徐向前做出了一个后悔一生的决定。
二、抱憾终身的徐向前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对于队伍下一步该往哪走,张国焘与大家的意见并不相同。
大多数人认为,红军应该北上到达陕北建立革命根据地。因为那里地理环境比较恶劣,而且国民党防守较弱。
更重要的是,陕北地区很可能是日后的抗战前线。
但对于张国焘来说,南下四川才是最佳途径。
因为四川的国民党守军不多,而且物资丰富,红军可以在那里得到良好补充,还可以更好地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斗争。
两方僵持不下时,中央为了党内的团结,牺牲了一部分利益,满足了一部分张国焘的无理要求,这才换来了张国焘的妥协。
以中央领导及军委为右路军,以红四方面军为左路军,浩浩荡荡向陕北出发。
没想到在面对会师后的第一次战斗,张国焘就拒绝了中央的命令,甚至想带领其他红军一同南下。
1935年9月,张国焘给陈昌浩发去一封电报,命令他带着对于南下。这封电报被叶剑英看到,偷偷送给毛主席检阅,而后又带着电报返回,没有引起任何人注意。
另一边,中央也做好了北上的准备,想要趁着夜色偷偷出发。
在此之前,毛泽东找到徐向前,询问他是否愿意随着队伍北上。
但想到自己的处境,又想到红四方面军的团结,徐向前只能拒绝了毛泽东的请求。
也正是从拒绝的那一刻开始,徐向前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悔恨当中。
三、张国焘的错误领导
刚到四川时,红四方面军确实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可没过多久,蒋介石就大军压境,打得红四方面军毫无还手之力。
更令人难以理解的是,张国焘成立了临时中央,并将毛泽东等人的党籍开除,蛊惑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仇视真正的中央红军。
直到被蒋介石的国民党军打得无路可退,张国焘才带着大家前往延安。
原本党中央想从重处罚张国焘,可毛泽东却念在他曾经做出的巨大贡献,不停地为其求情。
结果张国焘不仅不知道感恩,反而投向国民党的怀抱,为了达到自己的私人目的,不顾曾经惨死的战友,公开脱离党籍,与共产党作对。
对于徐向前来说,拒绝毛泽东之后的日子并不好过。张国焘越是做出反对中央的事情,徐向前就越是后悔自己的选择。
每当张国焘找到徐向前,他都会义正言辞地批评张国焘,指责他分裂红军之间的关系。
在从四川前往陕北的过程中,红四方面军的战士们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许多战士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张国焘的争强好胜。
看着再也起不来的战士,徐向前心如刀绞却无可奈何。
如果当时极力劝阻张国焘,如果自己接受毛泽东的邀请,带着愿意北上的战士跟随中央红军,是不是结局又会不同?
可惜一切无法重来,即便徐向前提前预知结局,也依旧无法改变悲剧的结局。
因为张国焘的自发与自卑以及他对毛泽东的傲慢,早就刻到他的骨子里,无论发生任何事情都无法改变。
作为共和国的元帅,此次南下是徐向前最后悔、最心痛的经历。每次想到牺牲的战士,徐向前都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在战场之上,这种悲愤化为动力,促使徐向前勇往直前、百战不殆。而晚年回忆起此事,他也并不避讳地说到,这让他抱愧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