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下半年,第四届全国人大会议筹备工作展开了。就在人大代表的资格审查中,郭沫若被指在南昌起义后当了逃兵,并怀疑他入党有问题。
郭沫若
对于这些指责,郭沫若既是无奈,也是无力,因为在当时的形势与背景下,就算有知道真相的同志,也不会站出来为他证明的,毕竟大家都要自保,他陷入到了巨大的困难当中。
很快,周总理知道了郭沫若的处境,他第一时间安排工作人员说,马上召集接见新华社、人民日报、外交部等单位的同志,他要说明一下郭沫若的历史问题。
工作人员听后,都有些犹豫,不知道周总理这个时候站出来,帮助郭沫若解释历史问题,会不会惹来麻烦,现在有些工作已经很乱了,耗费了总理大量的精力。
因此,大爱都是善意地提醒了一下周总理,现在工作千头万绪,这件事是不是考虑稳妥再进行,别因为这个问题再牵扯太多的精力。
周总理
谁知,周总理听后立即怒了,直接对工作人员讲,马上就去办,并强调说,他周恩来这个时候不站出来帮助郭沫若,那什么时候站出来呢?
工作人员没办法,只能按照周总理讲的,立即召集相关人员,召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周总理对大家讲,怎么能怀疑郭老没上井冈山呢,有什么问题大家可以来问他,他当时是前委书记,南昌起义前后的事情,没有人比他更有发言权。
那么,大家怀疑的郭沫若南昌起义后当逃兵,没上井冈山的问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一切还得从头说起。
郭沫若是新中国的文化巨匠,这是公认的。但是,如果再细细地研究一下他在军中的资历,可能不比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差到哪里去。
郭沫若
在北伐的时候,郭沫若就已经是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中将军衔了。南昌起议前,他到了张发奎的第二方面军担任了党代表兼江西办事处主任,开始为南昌起义作准备。
后来,张发奎迟迟不表态,礼送郭沫若等人到南昌。郭沫若几经辗转,追上了贺龙和周恩来的队伍,他被火速任命为起义军总政治部主任,宣传委员会主任,并成为南昌起义7人主席团成员之一,直接参加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和陈毅率领一部分起义军到湘南,郭沫若随贺龙和叶挺的部队南下,并在此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周总理
当时,形势十分危急,南下的部队处处受到围追堵截,汕头军事行动失败后,大家不得已分开行动。
本来,按照组织决定,郭沫若是要与刘伯承、吴玉章等人去了苏联的,但因为他生了一场病,错过了去苏联的机会,组织便决定他和董必武等人去日本,一边研究甲骨文,一边从事革命活动。
而他在日本一待就是10年,直到抗日战争打响,他毅然回到国内。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经历,10年没在国内,所以在这次全国人大代表资格审查中,他被指出在南昌起义后当了逃兵。
左一郭沫若 左二周总理
极端的处境中,周总理及时站了出来,专门召开相关会议,为郭沫若澄清相关问题,驳斥了相关人员的错误论调,帮助郭沫若顺利地通过了资格审查,这让郭沫若对周总理的仗义相救感激万分。他知道,只有在工作中协助好总理,做更多更好的工作来回报了。
实际上,周恩来与郭沫若在大革命时期便相识了,有着近50年的深厚情谊,而这次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周总理主动帮助郭沫若,他是他们深厚友谊的具体体现了。
1976年1月8日,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郭沫若第一时间得到了这个消息,瞬间泪流满面,呆坐很久。他不能接受这个事实,任凭家人和工作人员怎么劝,都劝不好郭沫若。
左一周总理 左二郭沫若
几天后,郭沫若依然不能从悲痛和哀思中走出来,提笔写下了怀念周总理的诗句:
“革命前驱辅弼才,巨星隐翳五洲哀。奔腾泪浪滔滔涌,吊唁人涛滚滚来。盛德在民长不没,丰功垂世久弥恢。忠诚与日同辉耀, 天不能死地难埋。”对周总理的敬佩与怀念,全都在这首诗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