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53年年中,中南海丰泽园,毛主席在做一个重要决定。
他一边踱步一边思考:该派谁去朝鲜唱这出“末台戏”呢?
可能有些朋友看到这里,会觉得很奇怪:1953年的这个时候,中美不是正在前线谈停战事宜吗?按理来说,这个阶段毛主席该考虑的是什么时候让志愿军回国,而不是还要派人过去!
但事实上,此时的毛主席并不觉得轻松。就在这次踱步思考后,他还直接签署了一项重要任命。他曾幽默地解释这项任命:
再送一个“羊”到朝鲜,美国佬就彻底输了!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史为鉴!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再来看这项重要任命,仍会叹服于毛主席的高瞻远瞩!
一:打不赢的李承晚使诈,毛主席回应
抗美援朝这一仗,咱们打得不易。
笔者明白,大家都希望听到这样的描述:志愿军势如破竹、美军闻风丧胆。但事实上,如果不能正视当时美军的强大,就无法真正理解志愿军的伟大。这里有两组数据供大家参考:
1950年,新中国的钢产量为60万吨,美国的数字是8772万吨;
1950年,新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为100亿美元,美国的数字是2800亿美元;
当时的中美国力对比,就是这么令人无奈!而志愿军就是在如此悬殊的国力对比下,打了一场又一场的硬仗。
1953年春夏之交,美国人终于绷不住了!他们的新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在与军政要员细细探讨后,不得不做决定:和中国人谈判停战吧!艾森豪威尔认为:这是能让美国体面地结束这场战争的唯一办法。
就这样,不可一世的老美,第一次在二战后被逼到了谈判桌前。
因为美国人心虚,谈判总体来说还是比较顺利的。如何划定军事界限、如何撤出前线、如何释放战俘,方方面面的事都谈到了。这一切都让美军司令克拉克,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跟中国人打下去了。
但却偏偏在这时候,一个“狂妄之徒”却不乐意了。此人就是南朝鲜总统:李承晚。
很多军史学家在评价这个时候的李承晚时,喜欢用这样一个词:艺不高却人胆大。
李承晚,确实“艺不高”。
当初他和金日成同志领导的北朝鲜打时,没几下就被人家收拾得差不多了,连汉城都丢了。后来,他是何等“卑微地”把美国人请了过来,这才渐渐扳回了局面。因此论实力,南朝鲜在当时甚至很难与北朝鲜相抗。
李承晚,确实胆子大。
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后,“联合国军”占不到便宜,“带头大哥”美国都想签停战协议了,但李承晚却认为:他的“大韩民国”必须趁这个机会实现“大统一”,美国人怎么能在这个关键时候开溜呢?
于是,他曾非常正式地向“联合国军”提出要继续打下去。甚至,为了威胁这些“盟友”,他还曾放言:如果你们不继续帮我们打,那所有盟国都得马上离开我们这个国家。
为了显示自己的决心,李承晚做了一系列安排。他频频“登高一呼”,要求南朝鲜民众继续支持他打下去。同时,为了体现他的“勇气”,他还曾说过这些话:
哪怕我们不得不单独作战,我们也在所不惜!
南朝鲜代表要单独退出谈判,以示抗议!
无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还是金日成同志的朝鲜人民军,对李承晚此举都没有任何惧怕。倒是“联合国军”内部,被李承晚弄得是焦头烂额。
英国、法国、土耳其、澳大利亚、比利时等国,都站出来痛批李承晚。他们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他们每一个都被志愿军打怕了。
英国人的“皇家王牌”旅被彭德怀“新账老账一起算了”(老账指的是八国联军的事);比利时派出的部队,快打没了;澳大利亚士兵打到最后,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
美国人能在这时候站出来说“我们愿意谈判”,这些盟友就差弹冠相庆了。因此,“不识趣”的李承晚成了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他们纷纷派代表,跑到司令克拉克面前去痛批李承晚:他就是出卖和平的叛徒!他就是个不负责任的乖戾小人!让他滚下台吧!他永远只管他自己!
见此情形,
克拉克当然要劝一劝李承晚:别忤逆大家的意思。无奈,李承晚这时候已是骑虎难下了。为了自己的仕途,他曾在南朝鲜民众面前夸下了那么多海口,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不怕死的“勇士”。这时候要是退了,将来他总统的位置怎么保得住?
好!既然你李承晚愿意继续打,没问题!那咱们就正面战场见!偏偏他就是个不敢正面刚,只敢偷偷使坏的小人。为了破坏谈判,他干了一件令人不耻的事:
1953年6月17日深夜,他趁着“盟军”不注意,偷偷命人把北朝鲜人民军被俘的2万多人,直接转移至南朝鲜的训练中心。
要知道,在此前的谈判中,关于战俘问题中美是已经谈好了的。而且,按照国际相关惯例,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不会如此偷偷摸摸地对待战俘。李承晚此举,无疑是小人行径。而他使出这一招的目的无非只有一个:破坏谈判,逼迫中美重新回到战场上。
此事发生后,我国代表当然要表态了。咱们没找李承晚,而是直接找到了“带头大哥”美国人,提出了几个问题:
你们美国人到底能不能控制得住南朝鲜政府的军队?
你们说要停战,是不是仅仅是其中一些国家停,李承晚集团不包括在内?
说实话,小弟如此不听话,美国人脸上显然已经挂不住了。克拉克索性两手一摊,无奈地说了句:让中国人教训一下李承晚吧!
二:再送一个“羊”到朝鲜
既然克拉克都这么说,那就让李承晚受受教训吧!
在这个问题上,毛主席和彭老总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中国人在面临原则问题时,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都始终持一样的态度:我们热爱和平、倡导和平,但当敌人欺人太甚时,我们不惧怕用枪杆子说话。
于是,毛主席一封急电发往了前线。主席说话一向稳重却不失霸气,这一次也不例外,他的原话是:
再歼伪军万余人,极为必要。
决心已下!信心也有!该派悍将上了!于是,这便有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毛主席在丰泽园踱步思考,接下来这对付李承晚的关键一战,该派谁上?
这个人要能打硬仗、要扛得住压力。
思来想去,毛主席想起了早前周总理说的4个字:三杨(羊)开泰。于是,他有了主意。
早在两年前,也就是1951年2月5日,第19兵团司令员杨得志将军率部入朝时,周总理曾这样鼓励他及部下们:
“你们十九兵团,以及杨勇、杨成武同志指挥的两个兵团,都是有着光荣传统、战斗力很强的部队。要把你们‘三杨’拿出来,叫做‘三杨(羊)开泰’!”
在解放军将领中,有3个非常有名的“杨”姓将领,他们都曾在八路军115师干过,分别是:杨得志、杨成武、杨勇。3人都是从硝烟中走出来的名将,当年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役就是他们的扬名之战。
1951年,杨得志率19兵团入朝后,表现不俗;同年6月,杨成武将军率军入朝,也一样打出了血性。
眼见这两位老战友都上了前线,“三杨”中的杨勇将军在国内也憋不住了。他曾数次向军委提出申请,希望能尽快上前线。但因当时提申请的将军实在太多了,一直也没轮到他。
终于,到了1953年的这个关键时刻,毛主席想到了“三杨(羊)开泰”。于是,他当即签下了一项任命:
调任杨勇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兵团司令员,尽快赴朝!
对于这样的任命,毛主席的解释是:“再送一个羊(杨)到朝鲜,美国佬就彻底认输了。”
当然,这个解释是毛主席幽默的说法。事实上,主席选择杨勇的真正原因很简单:这位年仅40岁,出生于湖南浏阳的将军,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令人叹服!
杨勇将军一生百战沙场,军史学者这样评价他:
没有“勇”字,难称杨勇;不言“谋”字,也不是真正的杨勇。大智大勇,才是名副其实的杨勇。
杨勇身上,共有5处伤疤:头顶,子弹伤;腮部,子弹贯通伤;左臂,子弹伤;左肩,子弹贯通伤;右腿,炮弹伤。
5处伤疤、5场恶仗,5段传奇。
1933年,中央苏区,杨勇是红三军团的一名政治处主任,遭遇敌军时,他带头冲了上去。这一年,20岁的他,得到了彭德怀的赏识。
1935年,赤水河畔,毛主席、朱德亲自指挥,杨勇带队冲锋,子弹从右腮穿入,从唇部钻出,他一下子掉了6颗牙齿,却仍牢牢死守阵地。这一年,他22岁。
此后的平型关大战、吕梁三捷,以及在解放战争时期与黄维的正面交锋,他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
这些事,毛主席一直都记得。一个军人,能让统帅在关键时候想到用你,靠的只能是实力。
三:“老杨,别打了”
杨勇刚“上场”时,说实话,李承晚还真没有太拿他当回事:
一来,杨勇当时才40岁,李承晚想当然地认为这样的年轻将领,经验肯定是不足的;
二来,新中国将星太多,李承晚“认知有限”,没怎么听说过咱们的杨将军。
而就在李承晚处于摸不透我军将领的情况时,杨勇又在干什么呢?
一入朝,杨勇就发现当时志愿军的小股部队,仍然在使用“零敲牛皮糖”的打法。他马上意识到:这种打法可能不太适合用在李承晚队伍身上!
“零敲牛皮糖”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战术,它由毛主席在抗美援朝转入战略防御阶段前夕提出。这种打法就是把暂时强大的敌人比作牛皮糖,咱们通过小歼灭战的打法,积小胜为大胜,逐步将其消灭。在朝鲜战场上,这种灵活、多变的打法,曾长期让我军处于优势地位。
杨勇一上任,就冒着火炮去了一趟前线,他细细地察看地形、认真地分析敌情,最后他得出了两个大胆的判断:
其一,到1953年年中,敌我力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志愿军的力量已足够强大,后勤也得到了基本保障。
其二,李承晚一旦跟咱们交上手,美军不会不管,但参战时也肯定会有顾虑。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杨勇的这两个判断,既算清了两军兵力,又把敌人内部的矛盾考虑进去了。基于这两点,他向毛主席和彭老总郑重汇报:我认为咱们可以集中大兵团,打歼灭战了。
打歼灭战,这可是杨勇的“拿手活”(事实上,这也是我军大多数将领的优势)。毛主席和彭老总给杨勇的批示是一样的,两个字:同意!
1953年7月13日晚上21时,1000多门火炮齐发,战役打响!
这就是著名的:金城战役。
当时,杨勇带来的20兵团,以及志愿军司令部急调的21军、54军等兄弟部队,组成了东、西、中3个突击集团,敌人的防线全部被攻破。我军仅用21个小时,就歼敌1.4万余人。
李承晚,慌了!
这个杨勇到底是什么人?中国军队里,还有多少南朝鲜不知道的猛将?李承晚不得不亲自赶赴前线督战,400余架飞机、30多辆坦克,他把自己的家底都给掏出来了。
甚至,他还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精锐“白虎团”给用上了。当然,关于这个“白虎团”,多年后倒是反复被中国人提及。只是,每当我们提到它的时候,往往是在样板戏《奇袭白虎团》里。
美国人,也慌了!
克拉克虽然不愿再打了,但老大哥的脸面还是要的。于是,他从东京直接飞往了金城前线,组织美军配合李承晚。
只是事情都到了这个地步,任他们再嚣张也已经无济于事了。敌人反扑,我军岿然不动;敌人无措,我军继续歼敌。
杨勇正指挥着,一通电话打进了志愿军第20兵团的前线指挥部。电话那头传来熟悉的声音,志愿军司令部的邓华将军冲着杨勇喊:
“老杨,别打了!解方同志从板门店传来消息,说敌人被打得哇哇叫,要签字了!”
在这里跟大家解释一下:解方也是我军的一位将军,曾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后担任停战谈判代表。而板门店,则是两军谈判的地点。
虽然杨勇打得正痛快,但上级的命令不能不听,他只能就此作罢。金城战役是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也是我军转入阵地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此战咱们打残了南朝鲜的4个师,收复阵地160余平方公里。
因为这场战役,李承晚和美国人还“互掐”了起来。李承晚怪美国人来得太晚,简直是见死不救;而克拉克则大骂李承晚无能,“联合国军”的脸都被他丢尽了。
1953年7月27日上午,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终于签了。这一回,美国代表再也不没有高高翘起他们的腿,李承晚也不再叫嚣了。
仅仅用了10分钟,18本协议就全部签好了。根据协议,双方停火。此前震天动地的炸弹、机枪声,在这一刹那间变成了历史!
尾声:
事实证明,毛主席在关键时候用杨勇这名猛将,是明智的。
事实也证明,毛主席在敌人不服时暂停谈判,再打金城战役这最后一战是明智的。
后来,杨勇率志愿军回国时,毛主席一眼就看到了他。
主席握着他的手问:“都回来了吗?”杨勇敬礼报告:“回来了!”毛主席则抓着他的手不住地摇动:“好!回来了好哇,热烈欢迎你们!”
1977年5月,已年过60的杨勇上将(三“杨”都在1955年授上将军衔),率代表团访问朝鲜。
朝鲜领袖金日成一听说杨上将来了,高兴极了,亲自安排他的参观接待工作。那天,杨上将跟代表团的战友们,穿着便服来到一个公园闲逛,没想到居然被朝鲜游人认出来了。
这时,天突然下起了大雨,朝鲜人民是宁愿自己淋着,也要把随身带的的伞撑到杨上将及代表团的同志们头上。事后,杨上将对代表团的同志们说:
“你们不要以为这是对我们个人的感情,这是无数英勇的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
是的!抗美援朝,是新中国立国之战。此战后,我们赢得了朝鲜人民的尊重,也让很多西方国家不敢再小瞧,它证明了毛主席早前提出的观点: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