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没有上班,在家无事又看了看资治通鉴。
我读书的习惯不是特别好,跟我吃饭的习惯一样,喜欢挑自己喜欢的东西去看。
在二十四史中,尤其喜欢汉史与宋史。两个朝代的历史,对两汉与两宋交替的阶段比较偏爱一些。
说起两汉,必然绕不开一个人。此人是大名鼎鼎的“表演艺术家”王莽,也有人说他是从现代穿越回古代的改革家,首个社会主义的实践者。
总之,关于王莽的史料典籍贬多褒少,甚至王莽与他的新朝成了史家眼中的笑话。
的确。王莽活着的时候,做了很多不着调的事儿,但是王莽惹人啼笑皆非的背后,更令人值得深思。
一位读书会的朋友,在聊起王莽那段岁月,他说了一句话,我觉得很有道理。
当社会矛盾激化时,儒家狗屁不是。
一、
王莽处在两汉交替时期,西汉与东汉都叫汉朝,实际上是两个朝代。只不过皇室姓氏一脉相承罢了。
两个朝代更替,必然是社会矛盾最为尖锐的时刻。
王莽此时篡汉,虽说窃取了汉家刘氏的家产,但也承受了西汉末年种种社会矛盾。
如果把王莽看成一个投机分子的话,他相当于用极低的金钱,收购了一家濒临倒闭的企业。
但王莽不像一般的商人,他继承了企业的资产,同时也承担了所有的债务。不像那些无良商人,过去的债务一笔勾销。
西汉末年的社会矛盾是什么?
最致命的是,豪强地主在地方大搞土地兼并以及奴婢买卖。
两样矛盾又可以看成一则矛盾,它们所带来的直接危害是导致西汉国库处赤字,农民赤贫。
因为土地被豪强地主兼并了,农民没有土地耕种,朝廷就无法得到充足的赋税,进而造成国库长期空虚,农民流离失所,只能卖身为奴。
最终,导致西汉末年民穷国虚,流民四处,各地起义不断。
那些贵族阶级已经到了“过把瘾就死”的状态,对于社会矛盾熟视无睹,极尽所能穷奢极欲。
老百姓没地种,没有饭吃,贵族家的马匹因为吃得太撑,还要专门上街遛马。
这种社会不出问题真是奇了怪。
在贵族夜夜笙箫,过着活一天少一天的日子时,有位圣人出现了,他就是王莽。
王莽并不像史书说得那样不堪,在发迹前做了很多好事,而且都是大好事。
即便是他取代汉家天下时,也没有急于追求享乐,而是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力图化解西汉社会危机。
比如他的“王田制”,要求全国土地都要收归国有,按照每八口男丁分900亩土地的标准,对汉朝耕地进行重新分配。同时,提倡人权至上,要求汉朝境内停止奴婢买卖。
王莽的改革放在今天来看,比封建历史上任何一次改革都伟大,也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危机,但最终因为豪强地主的集体反对,导致以失败告终。
王莽改革失败了,但不能否认王莽所提出的改革措施的合理性。
王莽不是败在改革措施的问题上,而是败给了旧贵族的集体反对。
当时,那些地主阶级轻则不执行王莽的措施,重则直接扯旗造反。但造反的地主贵族都被老百姓镇压了,说明王莽改制还是很得民心的。
儒家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言外之意,得民心者得天下。王莽深知这一点,他从一开始的种种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赢得民心。
但是王莽忽视了一点,在社会矛盾激化的西汉社会,儒家的德教无异于隔靴搔痒。
由于尝到了儒家的甜头,王莽已经被儒家那套理论彻底征服了。他太过于相信道德的力量,整天醉心于“托古改制”,把治理社会的药方押在道德教化上。
也可以说,王莽已经中了儒家的毒。
作为西汉著名的儒学大师,王莽为了身体力行儒家思想,他四处宣扬人人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儿子误杀了人,他亲手弄死过儿子和侄子。
代价有点大,但是回报也是丰厚的。王莽成为封建历史上,唯一一个兵不血刃实现改朝换代的皇帝。
不管王莽是否出自真心,但他的言行无不体现着一个儒家大圣的身影。
即便时刻以儒家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但王莽最终还是落得兵败身亡的结局。
王莽的死,说他滑稽搞笑也好,沽名钓誉也罢,但引出一个疑问:儒家那套东西到底有没有用,什么地方有用,什么地方没用?
二、
西汉的社会矛盾尖锐,矛盾的背后是需求。社会矛盾激化,说明有人已经不满足于现有的需求。
皇族的人都想过把皇帝瘾,地主都觉得自己的地产不够多,而这些都是人类内心贪婪的一面。
儒家的那套仁义道德,实则是对人性的限制。但是不忘了仁义道德是不可能对人性造成震慑的。
真正能够限制人性的是秩序,也可以说是法典。
仁义道德不但不能限制人性,反而需要秩序来保护它。
西汉末年,社会动乱,人心骚动,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力极其低下,在这种秩序崩坏的前提下,朝廷那套法典是没有用的。
地方豪强要的不是社会美德,而是对财富和权力更大的渴望。
这一幕与周朝末年,礼乐崩坏是一样的。周礼曾经为人们构建了一个美好的理想邦国,而在周天子对地方失去绝对的控制权时,剩下的只能靠诸侯王的自觉。
周礼是道德起源,连周礼都无法挽回社会衰败的危机,王莽又何德何能。
王莽的问题根源在于他过于理想化。一个社会当法典都无法对人起到震慑力时,你哪来的勇气指望道德力挽狂澜,依靠仁义道德说教的方式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人的品质。
这也是孔子和儒家为什么得不到重用的原因。
有时候,我们总是替孔子和儒家打抱不平,以为孔子和儒家如此厉害的学术,却在诞生五百年里始终得不到重用。
反过来思考。今天的人一定比春秋战国的人聪明吗?五百年里,大大小小的君王换了一批又一批,难道他们都是昏庸的吗?
我认为不是那样的。恰恰相反,是他们看到儒家文化里致命的缺陷。强调民贵君轻是其一,更重要的是儒家是周礼的翻版,在当时已经是过时的学术。
好比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再提倡宋明理学那套“三纲五常”“失节事大,饿死事小”,或是要求妇女裹小脚,你觉得合适吗?
再一个原因是,在孔子的年代,很多人已经看明白了,道德是无法解决社会问题的。
周朝人提倡道德,周朝取代商朝难道是用道德教化,让商纣王自觉投降的吗?
显然不是。
人类社会是日趋于文明的。现在的社会越来越讲诚信,有的人会认为是道德教化的结果,实则不然。
九十年代左右,拖欠农民工的风气极为猖獗,而现在越来越少了。
本世纪初,很多假货遍布大街小巷,现在也少了,哪怕有也得是精仿的。
这一切美好的得来,都是重典治乱的结果,该抓得抓,该判的判,该曝光的曝光,所以他们才不敢拖欠工钱,才不敢明目张胆卖假货。
绝不是那些品质恶劣的人良心发现,被道德感化了。
三、
我向来不太相信所谓的公德,道德更多的是个人私德的问题。所谓公德是一种秩序,秩序的建立离不开法律的震慑。
儒家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多多少少有些说大话,最多说对了一半,用来自我约束,修身齐家是可以的,治国平天下多少有些夸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