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象元年(538年),东魏的实际最高统治者高欢麾下的大将、被誉为“当世项羽”的高敖曹,在河桥之战中被西魏斩杀。尽管河桥之战以东魏获胜告终,高敖曹的战死当时对东魏尚未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高敖曹的战死却在间接改变了北齐的命运。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在正光四年(523年),北魏爆发了影响深远的“六镇起义”。尽管这场起义最终被北魏平定,但六镇军通过这场起义崛起,成为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战略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北齐的创建者高欢和北周的创建者宇文泰都出身于六镇。由于各种原因,六镇军的绝大部分都受到了高欢的控制,而宇文泰手中的实力相对较弱。六镇军的掌控使得高欢在军力和声望上超越了宇文泰,东魏(北齐)的整体实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超过了西魏(北周)。可以说,东魏(北齐)的建立几乎是在六镇军的基础上完成的,这导致六镇军在东魏(北齐)内部占据主导地位,甚至能够左右北齐皇帝的归属,例如高演和高湛的登基。
然而,对于高欢和北齐的君主们来说,六镇的垄断地位也存在着两大重大隐患。首先,这妨碍了汉化的进行。在北魏汉化过程中,六镇因受到损害而抵制汉化,坚持鲜卑化,导致北齐一直无法赢得汉地民心。其次,六镇的垄断地位严重威胁着皇权,导致北齐君主不得不时刻在制衡六镇军队,引发了严重的内斗。最终,北齐灭亡于汉化受阻和内部矛盾严重,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说是“成也六镇,败也六镇”。
然而,高欢曾经有过一个改变六镇垄断地位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就是大将高敖曹。高敖曹,即高昂,字敖曹,出身于汉族世家渤海高氏。在孝庄帝被害后的普泰元年(531年),高敖曹投奔了高欢。当时,高欢试图向高敖曹调动一千多名鲜卑兵,结果被高敖曹拒绝。高敖曹与六镇的鲜卑化基本不是一路人。再加上他那强悍的战斗力和刚烈的性格,导致他完全不顾及六镇将领的感受。六镇将领的代表、高欢的好友刘贵曾在高敖曹面前说:“头钱价汉,随之死”,结果差点被高敖曹砍了脑袋,险些引发了东魏内战。鲜卑化的六镇军人对高敖曹既恨又惧,不敢在他面前抗议汉化。由于六镇一直坚持鲜卑化,高欢一般都用鲜卑语对军队发布命令。但只要高敖曹在场,高欢就会切换到汉语,对军队发布命令。可以说,高敖曹是东魏当时唯一能够对抗六镇的汉族大将,而高欢为了制衡六镇而纵容高敖曹与六镇对抗。如果高敖曹能够活到北齐正式建国,那么凭借其卓越的战绩和汉族世家的身份,很可能成为改善六镇垄断问题的政治力量。这样一来,北齐或许就能够避免国运短祚。
在历史的长河中,高敖曹的一生或许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的去世却在无形中改变了北齐的命运。他是那个特殊时期的一位英勇而坚定的将领,他的存在与去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历史的进程。或许,在人们回顾历史时,更应该关注那些在战乱纷飞中为国家和民族付出的英雄们。
文/扒拉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