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北宋是一个非常奇特的王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北宋被吹捧成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一个王朝,不少日本人更是对北宋毫不吝惜溢美之辞。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你就能发现一个事实:这个王朝只出现过九位皇帝,享国仅167年,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北宋创下了两位皇帝成为外邦阶下之囚的耻辱纪录。可以说,北宋远远没有传说中那么强大,曾经的繁荣也只是表面繁荣,积贫积弱才是其本来面目。
具体来说,“积贫”的具体表现就是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尽管当时整个国家的财政收入超过了盛唐,却常年出现赤字。而“积弱”更不用说了,北宋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吃败仗,甚至被迫与辽、西夏这些外邦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目的仅仅是换取皇室的苟安。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北宋如此积贫积弱,成了一只纸老虎呢?这里面肯定有多重因素,但根源在于北宋立国始终坚持一个最终自毁长城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四个字,那就是所谓的“守内虚外”。
北宋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以“守内虚外”为原则。在军事方面,采取了饥荒之年大规模募兵的办法,认为饥民多则生盗,盗贼多则国家必乱。饥年募兵这种做法虽然起到了防止内乱的目的,却把北宋军队成搞成了一个庞大的难民收容所,不仅兵额扩大,而且战斗力极弱。
在禁军配置方面,赵匡胤也着眼于守内。宋初大约有22万禁军,驻在京师开封的就有10万多,另外一半则分驻在全国各地,形成了内重外轻的局面。
在治军上,赵匡胤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最广为人知的一个做法就是剥夺高级将领的军权。他在当上皇帝的第二年,就通过“杯酒释兵权”的的手段,将一些开国元勋、高级将领的权力夺回,另行委派一些容易控制的人去掌管。尽管赵匡胤新任命的禁军将领都是资历较浅、容易驾驭之辈,他对这些人还是存有戒心,下令不许让真正的骁勇之士掌握兵权。
公元966年,曾拥戴过赵匡胤夺权的殿前都指挥使韩重斌因“私取亲兵为腹心”,犯了赵匡胤的大忌,差点儿被处死,后来因为赵普的谏阻才改授其为彰德军节度使。
此外,赵匡胤还采取了统兵权与调兵权相分离的策略,虽赋予了三司统帅以统兵大权,但却剥夺了调兵之力,而归枢密院一手抓。枢密院则直接向皇帝负责。一旦发生战事,统帅军队的大将则要看皇帝的心情,由他临时委派。
还有个所谓的“更戍法”,虽然有效地防止了武将的叛乱和割据,却严重损伤了军队战斗力,将帅与士兵的频繁调动,使上下互不相识。这样的军队,士卒怎么可能与主将团结一心、同生死共命运呢?
由此可见,北宋在军事上所推行的这一整套措施,虽然达到了分化兵权的目的,但却造就了一支冗弱的军队,使北宋的历史增添了更多的悲剧色彩。
在政治方面,北宋实行官职分离的政策。赵匡胤夺取皇位权急于坐稳江山,对旧政权遗留下来的官员就采取养起来的办法,保留了五代以来的台、省、寺院等官僚机构,然后提拔了大批新的官员,增设了许多新的机构。对于新提拔的官员,采取了官、职分离的办法。
与此同时,赵匡胤还广开仕途之路,尽量将更多的士人吸收到各级政权中来,将种种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虽然收到了消弭内乱的成效,却为日后的冗官误国埋下了伏笔。
在经济方面,赵匡胤采取了不抑兼并的政策。北宋是建立在政权频繁更替的五代之际,因而其着眼点是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赵匡胤在收回石守信、高怀德等开国元勋的兵权时,就鼓励他们回乡养老,安度晚年,造福子孙。为此,他默许地主阶级买卖土地。这个经济政策虽然对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为安抚地主阶层起到了作用,却留下了后患——宋代官员是享有免税特权的,其大肆兼并势必直接影响国家的税收,这是赵匡胤所始料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