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五日,一支从尼布楚走水路增援尼布楚的数百罗刹兵,遭到了驻防清军的死命截击。
罗刹援兵在被击杀大半后被迫撤退。
而截击他们的清军所携带的火器极少,他们大多数的贴身装备就是藤牌和腰刀,这就是著名的福建汉军藤牌兵。
这些来自南方的藤牌兵,为什么会出现在几千里之外的黑龙江流域呢?他们又是靠怎样的战术,凭借冷兵器重创罗刹兵的呢?
1、“反复横跳”的藤牌兵主将林兴珠
在说这支传奇的福建汉军藤牌兵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一下他的主将,在清初“反复横跳”的名将林兴珠。
林兴珠,字而梁,福建泉州府永春县人,生于明末崇祯年间,前半生经历的都是明清动乱。
在顺治六年(1649年)的时候,由于国姓爷郑成功在其父郑芝龙降清后,毅然决然地在福建沿海举起抗清大旗,所以扩军招募兵勇就是必然之事。
林兴珠与其叔父林日胜,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投奔了国姓爷抗清,国姓爷部下就有不少的福建藤牌兵,在与清军的作战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
甚至在随后复台与荷兰人的作战中,其麾下藤牌兵悍不畏死的冲锋,也给红毛夷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在诸多荷兰人的资料里都有提到。
林兴珠就是在这段时间里,见识和掌握了藤牌兵的威力和使用技巧,为他日后出征黑龙江对战罗刹,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清军攻破林兴珠等驻守帽顶寨,林兴珠被迫与叔父林日胜等归顺清廷。
“
兴珠,皆郑氏将来降者也。
”(《清史稿·彭春传》)
他归降后先后被授予福宁总兵,随后升迁为副将,并调到湖南辰州驻防,结果于康熙初期赶上了三藩之乱。
不知出于何种原因,他选择了归顺吴三桂的“吴周”政权,而且不像是兵败被擒才被迫投降。
而貌似是主动放弃抵抗归顺的。
“
建义(林兴珠后封‘建义侯’),本江西南安副将,后升辰州协镇,平西兵至,降于周
。”(《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
林兴珠投降吴三桂叛军后,曾被授予主管水师的大将职务,但最终他也没有死心塌地的效忠“吴周”,相反很快又决定归顺清朝。
据说是跟吴三桂的次子吴应麟发生冲突,才主动负责平叛安亲王岳乐接上头,并且很快就带部哗变。
再次投入清朝的怀抱里。
面对多次“反复横跳”的林兴珠,康熙帝对他并没有多少成见,反而因为他的归顺而加封他为“建义侯”。
并且把他抬到了汉军镶黄旗里。
随后还诏林兴珠入京任职,担任宫廷銮仪卫的銮仪使,这是正二品的御前武职,一般是由满洲亲贵担任的。
当然说銮仪卫的銮仪使,知名度比较低的话,那说銮仪卫的前身就明白了,清朝的銮仪卫的前身就是明朝著名的锦衣卫。
只不过是改了个名字,部分职能进行削减而已,銮仪使就相当于明朝的锦衣卫指挥使。
可见康熙帝对于林兴珠是挺信任的,这就为接下来任用他出征罗刹铺好了路。
2、康熙帝授命林兴珠组建藤牌兵东征
按《清圣祖实录》的记载,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林兴珠再次归顺清朝后不久,康熙就已经有让他出征雅克萨的打算。
“
宁古塔地方,与罗刹甚近,战船关系紧要
。”
而林兴珠此前就是吴三桂的水军大将,现在东征黑龙江的罗刹也需要水军助力,这或许就是康熙对他极其重用的原因。
因为需要林兴珠统帅水军御敌。
“
前投诚入旗林兴珠等,系福建人,今著彼前往演习,庶有禆益。
”
关于林兴珠有没有带兵前往雅克萨,史料的记载并不是很充分,因为没办法确知他有没有前往黑龙江。
但应该是没有成行的。
因为不久后他就去宫廷担任銮仪使了。
1684年,罗刹在黑龙江流域不断烧杀劫掠,康熙平定三藩后就决定腾出手出征,并且召见了担任銮仪使林兴珠商议。
其实商议的问题很简单,那就是面对罗刹犀利的枪枪火炮,清军要想弥补火力不足,或者要想进行有效抵御的话,应该怎么办?
“
论及火器之利,因问所以御之者。
”(《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
林兴珠毕竟也是久经战阵,所以不假思索地回答用“滚被”,也就是用正常加厚的棉被,就被穿着带铁片的棉甲差不多。
当然肯定不是顶着滚被就行,而是要配合响应的阵法和步法,这样才能闪转腾挪避免被枪炮击中。
康熙说这不行,不利于实战,还有没有其他方法?
于是林兴珠推荐了福建藤牌:
“
遽召六人来,于上前舞跳。上命善射者数人,以雹头射之,数发皆不能中,矢未发已滚至面前,疾于飞鸟。
”(《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
林兴珠带着六个善于使用藤牌的部下,面对康熙让箭术极好的人射去的箭,居然没有一发射中他们。
而且林兴珠已经带着藤牌手,闪转翻滚到了弓箭手的前面,正常情况下肯定会举刀将其斩杀,可见藤牌手对于敏捷度的要求极高。
这一番实战演练让康熙拍手叫好,当即决定授命林兴珠组建藤牌兵奔赴黑龙江抗敌,但是林兴珠要求去老家泉州即漳州一带募兵。
因为那里的人比较善于使用藤牌,而且他自信只需要五百到一千人,就足以跟罗刹的枪炮抗衡(康熙得到情报罗刹仅五六百人)。
“
多则一千,少或五百,可以用矣。惟臣乡漳泉之人,多善此者,须于闽募之。
”(《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
但康熙拒绝了他去福建募兵的请求,因为福建距离京师实在太远,一来一回再加上募兵的时间,到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下诏从就近省份中招募藤牌兵。
其来源主要有三:
其一是原三藩之乱平定后,归顺投降并被安插到地方的,系福建籍的投诚官兵;
“
征剿罗刹,所需藤牌官兵,应分遣司员,至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于安插垦荒福建投诚官兵内,选择五百人。
”(《清圣祖实录》)
其二是刚归顺不久的台湾郑克爽部投诚官兵;
“
其在天津郑克塽、冯锡范诸处,亦遣人察取前项人员器具。
”(《清圣祖实录》)
其三是从汉军八旗里抽调安置的福建籍投诚官兵;
“
又传令八旗汉军,察明福建等处投诚官兵内,善用藤牌、及滚被、片刀者,勿论主仆,开列名数,并器具送部。
”(《清圣祖实录》)
新组建的藤牌兵总兵力,应该在八九百人左右,不过成军后又进行了适当的筛选,因为后世大多数资料记载。
林兴珠带到前线的藤牌兵仅有五百人
。
其中八旗汉军总共入选了170人,山东、河南等省福建籍投诚官兵,则入选了395人,合计新组建的藤牌兵有565人。
3、藤牌兵水路大败罗刹援军
藤牌兵是组建成军了,接下来最重要的就是给他们配备武器,也就是标配的藤牌和腰刀等。
康熙帝在抽兵组建藤牌军的同时,就已经下诏派专人前往福建等地,让福建提督施琅筹备藤牌四百副,并腰刀、片刀等物紧急运抵京师。
在藤牌从福建运抵京师后,康熙检阅后非常的不满意,因为福建藤牌分单、双层两种,但不管是单层还是双层藤牌。
其实都非常的薄。
康熙觉得这压根不可能抵达枪炮,拿着这玩意上战场不是送人头吗?于是让营造司紧急对藤牌进行加厚改造。
原先的单层藤牌,加后林兴珠说的“滚被”两层;双层藤牌则加厚“滚被”一层。
在林兴珠对藤牌兵进行急训后,就奔赴黑龙江前线对敌罗刹了。
抵达前线后,林兴珠的藤牌兵隶属于总指挥彭春,按照康熙的指示彭春水陆并进,他带领清军主力去围攻雅克萨的罗刹。
而林兴珠则带藤牌兵走水路策应。
康熙下旨嘱托彭春不要太傲,凡事应该跟久经沙场的林兴珠商议,而且嘱咐他打完之后就让林兴珠赶紧回兵。
倒不是害怕林兴珠抢了彭春的战功,而且担心林兴珠年纪大而且是南方人,顶不住北方的酷寒病倒了。
“
林兴珠老将知兵,宜听其方略,以时进取。边地早寒,不宜久驻,林侯南人且老,不能寒,城克令其先归。
”(《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
林兴珠提议由彭春率主力速战速决,自己则带藤牌兵阻截罗刹的水路援兵。
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三日,彭春率清军对雅克萨进行炮击围攻,果然罗刹从尼布楚派来援兵。
而这一切都在林兴珠的预料之内。
五月二十五日,由德意志籍人拜顿带领的数百罗刹援兵,走水路前往雅克萨增援被围的托尔布津部。
林兴珠当即决定,无论付出多大的伤亡,都不能让这支罗刹兵登岸,只能在水里跟他们进行决战,因为陆路对阵清军会吃大亏。
于是他下令藤牌兵扔下衣物等项,直接轻装跳到水里靠近罗刹船只,同时把藤牌举到头顶抵挡火枪。
“
令众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顶,持扁刀以进
。”(《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
罗刹哪见过这种藤牌啊?还以为那是清军戴的帽子,所以震惊地高呼他们为“大帽军”。
随后拜顿部队藤牌兵施放火枪,但并不能阻挡藤牌兵在水里前进,在靠近后罗刹又用刀矛进行劈砍,但是都没有伤到藤牌兵分毫。
在接近敌军后,藤牌兵随即冲杀到罗刹船上进行近战,由于有藤牌的遮蔽,加上步法和阵法的配合,很快就对罗刹形成压倒性优势。
“
折其胫,皆踣江中,杀伤大半,余奔溃而逸。
”(《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
于是这伙罗刹就不得不放弃增援,在付出不小伤亡后甩掉藤牌兵撤退,林兴珠的藤牌兵取得了阻击战的胜利。
林兴珠的阻击战有多重要呢?
彭春那边对雅克萨的炮轰持续十天后,被击毙近二百人的罗刹顶不住伤亡,尤其在援军迟迟不得的情况下。
其首领托尔布津被迫出城找彭春投降,随后在彭春要求他们放弃火枪、大炮及粮食等物后,允许他们携带残部退出雅克萨。
而托尔布津部仅离开雅克萨一天的路程,就遇到了被阻击后停滞不前的拜顿部,而且拜顿准备整兵再去增援。
如果不是林兴珠部藤牌兵将其击退,托尔布津肯定不会轻易选择投降,清军也就不可能顺利收复雅克萨。
当然最牛的是林兴珠部战后整顿,发现全军没有任何一个人受伤阵亡,连康熙都忍不住称赞是个奇迹。
“
林侯之功,史册所未有也!
”(《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
在收复第一次雅克萨之战结束后,彭春就按照康熙战前的指示,让不适应东北酷寒的藤牌兵提前撤退。
结果路上就出事了。
“
侯之众,在沈阳坠骑而死者一人,病死于途者三五人耳,未尝亡一夫于敌也。
”(《建义侯林兴珠阿克萨之捷》)
跟罗刹对战没有战死一个,结果在沈阳骑马的时候摔死了一个,还有三五个藤牌兵不行病死,应该是水土不服和气候不适导致的。
也是挺可惜的。
(一家之言,求同存异,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