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欧洲,人们通常会想到“富裕”、“发达”等词汇。然而,欧洲国家众多,各具特色,彼此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区别。由于历史和地缘等因素,直到上世纪中叶,一些欧洲国家仍然是贫穷的农业国。其中,爱尔兰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爱尔兰地处欧洲西北,早期居民为凯尔特人等部族。相较于欧洲大陆,爱尔兰由于地理孤悬海外,发展水平长期滞后。在16世纪,当英法迎来文艺复兴时,爱尔兰仍停滞在诸侯部族割据的时代。19世纪,经济基础薄弱,一场大饥荒使得爱尔兰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到了20世纪60、70年代,一些主流欧洲国家仍将爱尔兰戏称为“欧洲的农村”。
然而,贫穷并没有使爱尔兰免遭异族侵略。从12世纪开始,英格兰人不断对爱尔兰进行侵略。英国对爱尔兰的控制逐渐加强,直到1800年强迫签署《联合法案》。在这之后,爱尔兰天主教徒成为英国统治下的“二等公民”,在大饥荒中甚至难以获得救济。直到一战结束后,英国签署《英爱条约》,爱尔兰相对独立。
取得独立后,爱尔兰人深知自由的珍贵,采取了务实的政策。首先,他们妥协于英国,缓和了英爱关系。其次,爱尔兰在二战期间宣布中立,避免了大国间的战争。这种中立政策使得爱尔兰成为欧洲和北美之间的中转站,改善了地缘环境。在稳定的外部环境下,爱尔兰集中精力发展经济。
1960年之前,爱尔兰是一个经济脆弱的农业国,国力相对弱小。然而,自60年代起,爱尔兰借助自身的地理优势,成为英、美、加三大英语强国之间的商贸交流媒介,经济开始蓬勃发展。1973年,爱尔兰加入欧共体,更是加速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同时,政府出台高校扩招政策,大力增加教育经费,培养高素质人才。1980年后,爱尔兰将重心转移到高新科技领域,发展软件、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这一战略的实施使得经济结构得到转变,为爱尔兰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此外,爱尔兰凭借海外移民的血缘优势,“反哺经济”。19世纪以来,大批爱尔兰人移居北美,成为美国人数最多的群体之一。借助与美国的历史渊源,吸引了大量资金。1980年后,包括微软、英特尔、戴尔等国际公司纷纷在爱尔兰设立基地,为其经济崛起提供了动力。90年代以后,爱尔兰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增长率高达7~10%,进入了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爱尔兰的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提升,被誉为“凯尔特之虎”。如今,爱尔兰人均产值超过美国和英国,实现了“赶英超美”。这段历史展示了一个国家在困境中崛起的奋斗历程,爱尔兰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坚持自主发展的决心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