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穿越时光的迷雾,只为呈现那段与众不同的历史。1941年6月22日,德国毁弃《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指挥着550万大军涌入苏联。成功突袭列宁格勒后,德军展开对莫斯科和基辅的全面攻势。当时,基辅附近的苏联红军仍由谢苗·布琼尼元帅指挥,尽管在“乌曼战役”中损失惨重,但西南方向的红军仍庞大至百万。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支庞大的苏联红军竟然在迎接德军的时候,仅仅坚持了短短两个多月,便被德军击败,最终有六十多万人成为俘虏。子渊认为,这主要有五个原因。
首先,苏联红军缺乏足够的装甲和机动力量。在“乌曼战役”中,苏军机械化部队在德军猛烈进攻下几乎全军覆没。因此,在“基辅会战”中,缺乏装甲部队的保护,大量苏军暴露在德军的炮火之中,凭借血肉之躯难以对抗装备精良的德军。没有足够的机械化部队,不论是投送兵力、撤退还是运输补给,都成为指挥者头疼的难题。
其次,苏军主帅布琼尼未能提前准确预估德军的动向。在“乌曼战役”结束后,苏军沉浸在沮丧中,而德军中部、南方集团却已商讨多次,考虑是先占领苏联首都还是先歼灭西南方面的红军。德军最高军统帅部决定抽调中央军团的兵力南下,与南方军队共同包围西南方面的红军。然而,苏联情报部门未能及时发现德军中央军团的动向,导致整个西南方面军陷入包围,布琼尼也在最后一刻才意识到这一点。
第三,上级的错误指挥。斯大林得知德军进攻后,立即下令坚守基辅,不同意任何形式的撤退。7月11日,虽然德军机械化部队被红军挡在基辅外围,但总参谋长朱可夫认为这是撤退的好时机。然而,斯大林仍然拒绝撤退,甚至解除了朱可夫的总参谋长职务,使其降为预备队方面军司令员。这一错误决策使得红军无法抓住撤退的机会,导致整个西南方面军最终陷入包围。
第四,关键时刻更换主要军事将领。在基辅战役期间,老将布琼尼为挽救被围困的军队,违抗斯大林的不准后退一步的命令,请求撤退。然而,这使得斯大林失去对布琼尼的信任,撤销了他的西南战区司令职务,由西部战区司令兼西方方面军司令员铁木辛哥元帅接替。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总司令的突然更换让基辅周边的红军陷入无人指挥的困境,为德军趁势挺进创造了机会。
第五,苏德两军在装备方面的差距过大。在“基辅会战”中,德军在装备上占据绝对优势,军械数量比苏联多出一倍,甚至飞机也多了一半。苏联红军本就缺少足够的装甲部队,而其他装备也无法与德军相提并论,因此在这场战役中,苏联红军难以与德军抗衡。战前的大意导致西南方面军陷入包围,而在战斗开始之前,由于斯大林的固执己见,使得西南方面军错失了多次突围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