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这天是西方的重要节日——圣诞节,来自欧美的许多家庭都欢聚在一起,互赠礼物,在洋溢着轻松愉悦氛围的圣诞宴会上举杯交盏,期待迎来心仪的礼物和美好的祝福,在正享受假日的美好的同时,迎来了一个更为喜悦和震惊的消息——苏联解体了!
当日,苏联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将权力正式交接给叶利钦。19时,他在自己的办公室对着摄像机,向全国和全世界发表了辞职讲话。
30分钟后,在克林姆林宫悬挂了半个多世纪的、曾经代表着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力量的,为几代苏联人所熟睹的印有锤子镰刀图案的国旗缓缓落下,代表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国旗被升上了旗杆。那个曾经拥有强大军事力量、拥有全球无数共产主义者拥簇,横扫帝国主义,让资本主义国家胆战心惊的红色巨人倒下了,美国最终兵不血刃地赢得了这场从二战结束后持续近半个世纪的冷战的胜利。
而此时,在离苏联不远的中国,同样得知了这个早已在意料之中却又突如其来的消息。
喜悦、难过、惋惜——对于这历史性的一刻,各种复杂的情绪交织在国人的心头,而更多的是,则是深深的对于前景不明的国家道路的担忧: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苏联都已经不复存在,许多前苏联的成员国都转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这条路到底是否还能走下去?中国会不会成为第二个苏联呢?
八九十年代,美国为了赢得冷战的胜利,在本就苟延残喘的苏联和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实行颜色革命,八十年代后期,我国经历了一系列由外国势力制造的政治风波,思想的解放和多元化带来了经济上生机勃勃的发展,但也对社会风气和安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苏联解体后,社会主义运动受到空前严重的挫折。美国更是挟冷战胜利之威,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实施霸权主义行径,国际形势极为严峻。
乌云密布之下,改革陷入了僵局,广大的人民迫切地需要一个答案,来指引中国这艘满载十二亿人的巨轮在时代发展的航程上平稳运行。
万众期待之中,此时年近九十,早已退休的邓小平再次走上这艘巨轮的甲板,在波涛汹涌的时代浪潮之下,担起了跨过险滩,指引方向的老船长。
1992年年初,瑞雪初降的北京洋溢在春节将至的氛围中,这时已到了腊月,各家各户都忙着置办物品,准备迎接新春的到来。而此刻邓小平早已做好了南下的准备,他要去南方看一看。
1月17日(农历腊月十三),邓小平乘坐专列一路南下,正式开始了他的南巡之旅。18日,专列抵达武昌,在此地停靠半个小时。湖北的省委书记关广富、省长郭树言等官员早早地在此等候。下车后,邓小平在火车站台上接见了他们,他一边走一边问当地的经济建设情况,
在关广富等人做了工作汇报之后,邓小平用他那口地道的四川话回到:“就是要抓住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嘛!”同时,他指出了当前政府和官员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要求广大领导要少说多做,多为人民办实事。
短暂停留之后,火车于11时02分继续向南驶去,而这次站台上的简短对话,也成为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开端。
1月19日上午,专列到达深圳,这是邓小平南巡的第二站,也是他1984年第一次南巡之后,时隔8年再次来到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到达深圳后,邓小平在广东省委、深圳市委的安排下住进了深圳迎宾馆。考虑到邓小平年事已高、舟车劳顿,本该安排其休息一日再进行考察活动,但这位88岁的老人仍精神奕奕,迫不及待地要求当天去深圳各地看看。当日下午,邓小平在众人陪同下参观了皇岗口岸,这个口岸由大陆和香港合资建设,建成后极大地便利了两地间的交通。
站在深圳河大桥桥头,邓小平静静远眺前方,看到不远处的香港,陷入了沉思,谁都不知道此时这位老人曾在战争年代、文革时期和如今的建设事业中无数次扭转乾坤、勾画纵横的头脑中正在思考什么。十年前,他曾与英国的撒切尔夫人就香港问题唇枪舌战,毫不退却,最终达成了香港于1997年回归祖国的会谈成果,或者此刻的他,正在憧憬香港回归后的景象,可遗憾的是,他终究没能等到那一天。
很快,他又辗转深圳市区,当看到市区内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时,这位老人的脸上不禁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八年前他来到这里,深圳特区尚在起步阶段,八年过去了,深圳的变化日新月异。
他有感而发:“对于办特区,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如今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地回答了那些有这样那样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
次日,他马不停蹄地来到了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建成的最早的综合性超高层楼宇,也是深圳发展成就的代表景点。邓小平听取了深圳市委的汇报后,充分肯定了深圳在经济建设上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给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注入了信心,
他谈到“”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谁反对党的基本路线,就把他打倒!谁反对党的基本路线谁就没有好下场。”
1月21、22日,邓小平还前往了深圳华侨民宿文化村等景点,受到了广大市民的热闹欢迎,群众们翘首以盼,争先恐后想要目睹这位饱经岁月历练,在党政军中享有崇高威望却平易近人的领导人,当看到邓小平微笑着慢慢向他们挥手致意、走来时,大家齐声高呼“小平来了!”现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邓小平在参观景点的过程中,说: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要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他做出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发展生产力,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深化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
1月23日,专列抵达珠海,邓小平陆续来到了多家工厂和企业考察调研。当看到一所所代表着时代前沿的科学设备和产品时。他情绪高昂,深情地指出要提倡科学,并提出了中国要在高科技领域于世界占有一席之地的殷切希望。
当达到拱北,看到一座清代海关遗址时,他感慨万千,这位出生于清末,亲眼见证了祖国从挨打受辱逐步走向独立自强的艰难之路的老人用严肃凝重的语气说到:“贫穷落后是要挨打的啊!”他迫切地希望中国能将经济迅速地搞上去,从而改变近代一百多年以来国家积贫积弱的命运。
29日晚,邓小平离开珠海,并于31日到达此次南巡的最后一站——上海,并于这里度过了一个难忘的春节。
2月7日,他前往浦东新区考察,平静的黄浦江水静静地流淌,汇集着长江上游的江水往远方流去,岸边灯火通明,各色的霓虹灯交相辉印,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两岸新建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人流涌动,焕发出一个新兴城市的勃勃生机。此时此景令邓小平十分满意,他语重心长地对当地官员告诫到:“90年代的机遇不能再错过,这是你们上海最后一次机遇。”“浦东开发是晚了,这是件坏事,但也是好事,你们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可以搞得好一点,搞得现代化一点,起点高一点,后来居上,我相信这一点。到1995年,浦东就会有大的变化,我还可以看得到。”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虽然行动不再方便,但思维依旧活跃,他畅想着市场经济下中国发展的远大前景,在脑海中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想蓝图。
2月21日,邓小平乘专列回到北京,正式结束了这次为期36天的南巡。1992年的这场南方之行,邓小平边走边看,以他深邃的目光洞见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前景,他边看边谈,用通俗而深刻的讲话拨散了苏联解体后笼罩在人们头顶困惑和迷茫乌云。
南方讲话通常被看做是邓小平的思想跨越。思想跨越的步伐并非仓促迈出,虽属中流击水,却也水到渠成。在特殊的历史形势下,邓小平以他卓越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完成并宣告了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系列思考、探索的成果和结论。南巡讲话对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标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做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全面明确的阐述,也为中国顺势而为,迎风而起,扶摇直上发展经济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这位一生饱经风浪的老船长,在1992年的春天,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增添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消除了人们心中的仿徨,从此一艘巨轮沿着船长指定的航线,满怀自信地向希望的彼岸坚定远航。
在发表南方谈话后,邓小平回到北京度过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五年,尽管内心依然对国家和命运和前途密切关注着,但他早已为这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划好了轨道,因此内心更增添了一丝平静和淡泊。1992年7月12日,邓小平与前来探望的弟弟邓垦谈话,为革命奉献毕生心血的两兄弟谈到了共产主义理想,其中邓小平专门提到了南方谈话:
“我个人不关重要,对我个人来讲现在死正好是时候,你们要想透,要超脱旧的观念,自然规律违背不了,但是我还想多活,剩下的时间想看看。
我这一生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这个阶段在历史长河中是个重要的曲折的阶段和取得最好效果的阶段,就是这次‘南方谈话’定了调,这个调没有错。12亿人口有了明确的方向、道路和方法,市场经济是方法手段,不是确定社会性质,我们没有辜负这些年,做了应该做的事,做了好事,这辈子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