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后,行省划分成为重要的管理制度。当时,元朝设立了10大行省,而在清代,由于地界问题,对这10大行省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划分。其中,元代时期的河南江北省包含了江苏、安徽、湖北中北部,而今天的江苏与安徽已经发展成为两个各具特色的地区。江苏以其风景优美而闻名,而安徽则以其徽商文化而著称。徽商不仅仅是指安徽的商人,更是一种经济体系和文化。在明清时期,徽商进入了鼎盛时期,这些商人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其中祖屋就是徽商文化中的一个特殊象征。
荫余堂,建造于清嘉庆年间,是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黄村的一座清代祖屋。这座宏伟的建筑于1800年由黄姓富商建造,内有16间卧室,呈现出四水归堂风格的院落。黄氏子孙已经在荫余堂居住了8代。然而,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向往大城市、向往高楼大厦,导致荫余堂逐渐被空置。在20世纪80年代左右,荫余堂开始荒废,因缺乏管理而日渐落寞,许多木质结构都已腐烂,黄家人考虑出售这座祖宅。
1996年,黄家人决定出售荫余堂。这一消息引起了陈碧波地博物馆中国艺术文化部白铃安的关注。白铃安得知这是一座清代建筑后,怀着好奇心前去参观。然而,他并非只是满足于好奇,而是被这座带有徽商文化的祖宅所深深吸引。在明清时期,徽商的繁荣时期留下了许多独特的文化,而祖宅则是这一文化的具体体现。白铃安决定努力保存这个文化遗产,与黄家人商量,提出将荫余堂留下来的想法。然而,黄家人面临着出售的经济考量,对于留着这座祖宅未免过于无用。在多次协商之后,白铃安花费了一个月的时间,帮助黄家寻找了潜在的买家。
在这个月的努力中,白铃安通过朋友的介绍认识了一个名叫南希的美国人。南希对古代建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白铃安看到了一个拯救荫余堂的可能性。于是,白铃安向南希介绍了荫余堂,并进行了三方协商。为了保留这一文化遗产,南希决定将整座荫余堂迁移到美国。这一计划于1996年6月启动,荫余堂经历了“手术式”拆除,仅拆除这一过程就花费了4个多月的时间。
直到1997年,南希才在美国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地方,由荫余堂拆下的2700块木件、8500块砖瓦、500石件被装上19个40呎的货柜,运至美国,在塞冷镇开始了重建。这一重建工程由丹蒙洛、著名设计师建筑师MosheSafdie以及陈碧波地博物馆共同执行,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荫余堂的原貌。整个重建过程耗资1.25亿美元,历时8年才正式落成。这座在中国历经200多年的荫余堂,穿越半个地球,来到了美国。2003年6月21日,它在美国正式对外开放。
据美国媒体报道,这座荫余堂只是陈碧波地博物馆的一部分。这个博物馆占地25万平方呎,包括1.5万平方呎的美国艺术展览区和海洋艺术展览厅,还有7000平方呎的教育中心。而最引人瞩目的,最特殊的就是这座唯一建在海外的古徽州建筑荫余堂。这一将古代建筑带到国外的举措,不仅是对中华文化的一次跨越,也是对徽商文化的珍贵保护。在美国,荫余堂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文化景观,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和徽商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荫余堂的移植和重建是一次文化交流和传承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并不仅仅局限在原地,有时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和理念的共享。这不仅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能够让文化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