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一名研究生王国杰在前往苏联圣彼得大学留学之时,曾经在苏联刊上看到一个“奇特”的民族,那就是东干人。
之所以要说这个民族奇特,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身份实在是太过“诡异”了。
东干人主体生活在哈萨克斯坦境内,分布面积十分广泛,苏联境内各国都有其分支。
如果单单从国籍上来归纳的话,他们既是中亚斯坦国人,也可以说是苏联人。
然而他们的外貌特征和语言却与周边人格格不入:尽管经过多年融合,但是时至今日东干人主体依然为黄皮肤。
而口里操着的语言,更是惊人,居然是中国陕西省方言。
这个发现立马激起了王国杰的好奇,为何一个生活在异国他乡的民族会说陕西话呢?东干人与中国人之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联系和往事?
抱着这样的想法,西瓜便亲自前往东干族聚集点(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和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州)对这个神奇的民族进行探访。
此时的他尚且不知道,他的这次探访将使他成为“研究发现东干族的第一人”。
追溯历史,东干族的起源
来到东干族聚集地以后,在与当地人进行短暂交流以后,
王国杰就被彻底震惊了,王国杰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对于陕西方言也是颇有了解的。
要知道一个民族千玺以后其语言文化也是会受到各种其他语言的影响,经过几代人的融合,基本上很难再听出原本的发音了。
然而,东干人却并不是这样。
简单的一番交流下来,王国杰发现这些东干人虽然也会有一些其他语言的串词,但依然能够准确表达“陕西方言”,这一点可以说是十分罕见。
更令王国杰感到不解的是,在与当地人进行交往之时,得知自己来自中国以后,当地人,居然有人向他问道:
“大清朝”现在怎么样了?”
听到这个问题,王国杰大吃一惊,难道这些人不知道“清王朝”已经灭绝了吗?
王国杰访问东干族之时,已经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别说大清早了,苏联都快要解体了,东干族怎么会问出如此问题呢?
但是经过一番交流以后,王国杰发现了其中的问题所在,
东干族并不是不知道大清朝已经灭亡,他们口中所谓的大清朝与我们想的并不是一回事。
东干族使用汉语是陕西方言与甘肃方言的混合,其中保留着不少古汉语时期的说法,比如他们会叫官府为“衙门”,会叫行政官员为“大人”,甚至称呼总统或者总理为“皇帝”。
由此可见,我们也不难猜测,东干人口中的“大清朝”,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代称。
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要从东干人的历史起源说起了。
东干族源是我国回族人,1862年~1878年间,清政府同治皇帝时期发生了著名的“陕甘回乱”。
匪首白彦虎在英国和俄国人的支持之下,拉拢乡民反对清政府统治,意图分裂我国西北地区。
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清政府立刻指示左宗棠进行平叛,一番激战以后,成功击败白彦虎,平定叛乱。
战斗失败以后,白彦虎残部四散奔逃,沿途之中,他们裹挟了大量民众分散突围,其中三支部队于1877年严冬越过天山进入俄国境内,驻扎在当地七河地区。
第一支吐鲁番队伍共一千人在马大人(又被称作马大老爷,真名已不可考)的领导下进入俄国西北部,抵达奥什。
第二支甘肃队伍共1130人,由马元带领,取道狄道州在1878年春天的时候迁居到离普尔热瓦尔斯克9英里远的一个小村子伊尔迪克。
第三支来自陕西,由白彦虎亲自带领,共3314人,迁居离托克马克8公里远的卡拉库努孜。
1881年,中俄双方签订《伊犁条约》之时,俄国政府将其侵占的伊犁地区交还中国。
这批流落异国他乡的人也得到了应有的照顾,他们可以自由选择在中国或者俄国进行生活。
一部分人选择回到祖国练,一部分人则选择留在当地,到了王国杰访问东干人之时,他们已经经过百多年融合,成为多个中亚国家的民族一员。
东干民族虽然保留了汉语,但由于长年以来与中国大地交往过少,其汉语词汇量显得愈加贫乏,当初背井离乡来到中亚地区的东干人本身并没有什么文化。
在很多人眼中,“大清朝”就指代“东方那个大国”,“皇帝”就指代“最高领导人”,并不懂得其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东干人向王国杰询问大清朝现在怎么样了,实际上本意是关心自己的祖国罢了。
这种结果造成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东干人与中国断绝了关系造成,百年以来双方处于平行发展,几乎没有任何文化交流。
甚至在“中国”这个词诞生以前,他们就已经走了,因此才会询问“大清朝”。
国内对东干族最大的误解:是否隐居百年?
很多自媒体在介绍东干族之时,总是误认为其百年以来一直处于“隐居”状态,因此才不知道大清朝的变迁。
然而在事实上,东干族并非是一个封闭保守的民族,
苏联建立以后,东干族也走出过不少名人,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二战期间,东干族战斗英雄“曼素子·王阿訇”。
曼素子·王阿訇1902年出生,成年以后参加苏联红军,直接参与了卫国战争。
1943年,苏德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库尔斯克大会战,曼素子·王阿訇和无数红军战士一样,驾驶着坦克与法西斯进行英勇作战。
战场之中,曼素子·王阿訇不幸牺牲,由于作战英勇,
两年以后,他被授予“苏联英雄”的称号,这一称号是苏联勋章制度当中最高级别的称号。
曼素子·王阿訇牺牲以后,他的故居被改造为一家历史博物馆,时至今日,在位于吉尔吉斯米粮川乡的博物馆的标识牌上仍然写着
“СоветЛянбондиЙинщунМансузыВанахундимузейфонзы”,即“苏联英雄曼素子·王阿訇的故居”。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则标语当中,除了“苏联”一词是用俄语拼写,其余单词全都以俄语当中的汉语音节拼写。
除了曼素子·王阿訇以外,东干族还出过一位革命烈士名叫道特·阿卜杜拉耶夫。
道特·阿卜杜拉耶夫从小就精通哈萨克语、吉尔吉斯语、维吾尔语、俄语以及东干族语
。1917年11月,他投身革命事业,并成为了当地执行委员会成员。
他的一生致力于建立当地布尔什维克政党,1920年前他已经担任了当地红军中队专员,甚至参与了多次武装行动。
苏维埃政权稳固以后,他一直在当地的默克区担任警察局局长,先后历任地区民兵团长,委员会主席等职务。
时至今日,当地的主要街道和学校依然以他的名字来命名。
除了革命先烈以外,东干族人还盛产诗人作家。
中亚地区属于民族大融炉,千百年来无数外来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扎根发芽,这里既是语言的熔炉,以更是文明的熔炉,波斯、印度、游牧、农耕,各种文化在这里都能够繁荣发展,相互吸收。
但是这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容易遭到同化。
由于早先并未保留下完整的汉字写作方式,东干族的语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以俄语字母用来拼写的,这就导致其文明很可能遭到衰败,最终同化彻底丧失母语。
然而在上世纪四十到八十年代之间,以雅斯尔·十娃子、穆合麦·伊玛佐夫为首的一批东干族诗人和作家们共同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现代语言,将东干族的传统语言彻底保留了下来。
时至今日,一个来自中国陕西省或甘肃省的人,如果前往东干族聚集点,
或许他看不懂当地的文字,但是绝对听得懂当地人所说的话,甚至可以与其正常沟通。
在这其中东干族诗人们雅斯尔·十娃子、穆合麦·伊玛佐夫等人可以说是功不可没。
苏联解体后,东干族现如今的生活
对于东干族,或许中国人会有一种独特的感情,我们与他们同文同种,有着相同的长相,说着相同的语言,曾经共属一个国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们曾经为了同一个目标“消灭法西斯”而为之奋斗。
二战结束以后,我们又同样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共同拼搏,那么现如今东干族过得怎么样了呢?
东干人是中国海外同胞中最大的群体之一,现如今共有十六万人。
事实上,自从王国杰教授公布对东干族人的研究以来,双方之间的民间交流和文化交流就已经重新开始,越来越多的东干族人开始主动了解中国。
2016年,中国新闻网曾经对几位东干族留学生进行过报道,其中就包括一位十九岁的东干族男孩安瓦乐,
安瓦乐来自于中亚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在我国的西北师范大学求学。
平日里,安瓦乐的同学单从外表上几乎很难看出他是一个外国人,甚至有人还以为他就是陕西甘肃的“本地人”。
谈及来到中国以后,最大的感受之时,安瓦乐表示是“过年”,
在安瓦乐自己的家乡几乎从来没有过春节的习俗,他们过的一直都是阳历12月31日的“新年”。
第一次过中国新年,安瓦乐和他的东干族同学们都感觉十分激动,十分喜欢中国传统的烟花表演和大红灯笼,这些景象在他们看来十分浪漫。
考虑到东干族人没有春节的习惯,到了除夕夜那天,全校师生都要回家以后,他们会显得孤独。
西北师范大学的老师还特地给他们包了饺子,带了一些年货来看望他们。
在东干族各族群之中,哈萨克斯坦的东干族或许与中国交流最为丰富。
其中主要因素是因为哈萨克斯坦与中国紧邻,两国关系历来不错,由此也使得民间文化交流更为广泛。
哈萨克斯坦东干族女孩马婷娜向记者表示,在自己的家乡,现在也已经开始过中国年了,因为那里有不少中国企业和华人,这种习惯深深带动了当地的东干族人。
甚至到了现在,每次到了除夕夜,他们都会一家人聚集起来看中国春节晚会。
他们尤其喜欢看陕西,甘肃等地方台的春晚,特别是看到秦腔等陕甘特色民俗节目时,总会感到十分亲切。
这些内容东干族早年也是有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地也就忘掉了,能够再次看到这种节目,对于那些有着遥远记忆的老人们而言可以说是欣慰。
除此之外,马婷娜还解绍道,
目前,哈萨克斯坦东干族在饮食习惯上仍然和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极其相似,
例如都爱吃羊肉面片,炒拉条等,甚至连口味都极其相似。
如今中国在经济上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不少东干族留学生都表示想要在将来来到中国发展或是去中国合资的企业就业。
对于东干族留学生,国侨办进行了全额资助,每年都会有成百上千名东干族学生在中国大学进行学习。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从苏联解体以后,欧亚地区上的“三股势力”暴力恐怖、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活动频繁了不少,
在西方国家的推波助澜之下,“颜色革命”频频发生。
2020年2月,哈萨克人与东干人在哈萨克斯坦与吉尔吉斯斯坦接壤的科尔代发生了冲突。
在冲突中有十人丧生,多人受伤。
根据报道,此次战斗已经导致两万人逃往邻国吉尔吉斯斯坦,其中绝大多数都为东干人。
虽然我们不属于一个国家,但是对于这些遥远的同胞,我们还是祝愿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走近东干人:东干人口15万主要分布于楚河两岸.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