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当上丞相的那一刻,刘伯温就嗅到了死亡的气息。刘伯温意识到,自己再不跑路,就来不及了。
洪武二年,杨宪被朱元璋提拔为左丞相,仅仅一年后,杨宪就被诛杀。杨宪死后,朱元璋又把汪广洋从海南召回京,继续担任丞相,同时让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七月,胡惟庸坐上右丞相之位,洪武十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而此时李善长早已退休在家,汪广洋每天沉溺美酒,胡惟庸独揽相权,骄横跋扈,为所欲为,渐渐为自己的死亡铺平了道路。
而朱元璋的首席军师刘伯温,在胡惟庸当上丞相的那一刻,就嗅到了死亡的气息。他意识到,自己再不跑路就晚了,因为他说过胡惟庸的“坏话”,他也知道胡惟庸知道自己说了他的坏话。胡惟庸视自己为眼中钉,肉中刺,不会放过他的,为保命还是辞官回家的好,纵然他辞官回家也逃不了厄运,因为他太聪明。
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就把刘伯温请到南京。刘伯温出谋献策,算无遗漏,屡次帮朱元璋以少胜多,打败了陈友谅、张士诚等劲敌。但是朱元璋封功时,授李善长为太师、中书左丞相,封韩国公,年禄四千石。
而刘伯温只被封诚意伯,食禄二百四十石。功比诸葛亮的刘伯温,不仅爵位低,工资还不及李善长的十分之一。而这,就是因为朱元璋对刘伯温不信任。
李善长、徐达、汤和等人是朱元璋的老员工,都是淮西勋贵,朱元璋对他们比对刘伯温信任。首先,刘伯温做过元朝的官;其次,刘伯温是朱元璋半路请来的,而且请了两次才肯出山相助;最后,刘伯温太聪明,比朱元璋还聪明。
战场上,朱元璋想了一天一夜才想明白的事,一问刘伯温,他脱口而出;朱元璋做皇帝后,他没看透的人,刘伯温早就看透了,比如朱文正、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当初,朱元璋有意让李善长提前退休前,找刘伯温论相,问他谁适合接班。
朱元璋问杨宪如何?刘伯温说不行,他虽有丞相之才,但气量太小。朱元璋又问,汪广洋如何?刘伯温说此人比杨宪气量更小。朱元璋再问,胡惟庸如何?没想到,刘伯温说胡惟庸好比拉车的马,恐怕会拉翻车。
朱元璋脸一沉,说:“看来只有刘先生适合做我的丞相了。”
刘伯温接下来的回答让他们君臣友谊的小船彻底翻了:“我这个人嫉恶如仇,又不爱干那些杂事,皇帝您慢慢物色吧。”
朱元璋虽然压制住了怒火,但自此之后,对刘伯温的信任再次下降,还萌生了恨意。朱元璋心想:咱朱皇帝说一个人,你否定一个人,咱皇帝的眼光,还不如你刘伯温的眼光,到底谁是皇帝?再者,既然大家都不适合做丞相,那你来做呀,你又不做,啥意思,瞧不上我明朝的官,瞧不上咱是吧?
你嫉恶如仇,那谁是恶,又仇视谁?整个明朝初期的勋贵,大都是淮西党,包括朱皇帝本人,也是淮西党的一员。难道你也仇视咱皇帝?刘伯温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他虽是个顶级谋士、军师,但却是位不成熟的政客,犹如晁错,工于谋国,拙于谋身。他看透了朱元璋的猜忌,看透了胡惟庸的野心,却忘记了聪明的杨修,不应在帝王面前事事说破。
刘伯温论相,否定杨宪、汪广洋、胡惟庸,而朱元璋又故意让三人担任丞相,最终不出刘伯温所料,三人都不能胜任,遭到屠戮。正因应了刘伯温的话,朱元璋更恨刘伯温。
就如袁绍不听田丰的建议,导致官渡兵败,别人以为袁绍败了,定会重用田丰,不料田丰说:“袁公表面宽厚但内心猜忌,如果他得胜,一高兴,一定能赦免我;打了败仗,心中怨恨,内心的猜忌就会发作,我就无法活命了。”朱元璋的猜忌就如袁绍,而刘伯温就如田丰,朱元璋是不会放过他的。
洪武八年,刘伯温偶感风寒,朱元璋故意派恨他入骨的胡惟庸带御医前去探望,刘伯温吃了御医的药,顿时腹痛难忍,不久去世。后来,朱元璋又把毒死刘伯温的帽子,戴在胡惟庸头上,这难道不是朱元璋设的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