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两百举人被杀,主考官充军,明朝南北榜冤杀大案
创始人
2025-07-11 17:32:17
0

洪武三十年三月一日,南京贡院街上人山人海,举目无边。这一天,三年一度的会试即将揭晓,来自全国各地的举人们聚集在辕门外,焦急等待榜单的公布。下午,当官员们将名单贴出时,一时间引起了举人们的极大关注。突然间,有人高声疾呼:“榜上竟全是南方人,主考官必然是南方出身,恐怕是为了保护同乡!”这一言论立即激起了众人的不满,愤怒的情绪迅速蔓延。愈发激愤的举人们纷纷朝着榜单投掷垃圾,榜单瞬间被弄得面目全非。紧接着,他们走向主官会考的礼部门口,要求公正处理此事。

礼部官员紧急调来了锦衣卫,然而却毫无作用。南京城内的舆论风潮不可收拾,群情激愤。局势紧急,朝廷的声望岌岌可危。事态的发展引起了朱元璋的关注,他一直看重人才,洪武三年时恢复了科举考试,以选拔人才为国家服务。朱元璋命令礼部官员重新审查考卷,实际上是希望在名单中录取一定数量的北方举人,以平抑南北矛盾。主考官刘三吾,年届85,一直以正直著称。他解释说,在批改考卷时,是按照文章的质量评定的,并不知道录取的具体身份,分不清南北出身。原来,由于北方在元朝统治下,文化教育受到了很大影响,再加上元末明初时期的战乱,北方举人的文章质量远远不及南方。朱元璋也明白这一现实,但他只是想稍稍安抚一下北方人心,劝告刘三吾放宽一些标准。然而,由于刘三吾生性正直,坚决不肯妥协。

朱元璋无奈之下,撤换了刘三吾的职务,派翰林院张信主持复核全部试卷。经过仔细复核,张信也得出了与刘三吾相似的结论,即南方最后一名入选的举人的文章也比北方举人更为出色。这实际上是在证实刘三吾的评卷结果,并未发现任何舞弊。然而,这一审查过程中,有人上报称刘三吾与张信串通一气,刻意呈献差劲的卷子给皇帝。朱元璋大怒,加上审卷结果超出意料,感觉自己面子无光,遂下令将张信和刘三吾缉拿入狱,进行拷问。

在明太祖的授意下,张信等人被处以凌迟处死,刘三吾因年老被发配充军。与此同时,一部分上榜的举人也相继被杀或流放,两百多人被冤杀,成为明朝历史上的一大冤案。朱元璋在六月重新阅卷,录取61名举人,均为北方人,被称为北榜。至此,明朝科举制度开始了南北分卷的先例。

南方由于在元朝统治末期至辽、宋、金对峙时期一直处于战乱中心,百姓生活艰苦,文化教育机会极为有限。相比之下,南方的社会环境相对平稳,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的统计,在明朝各科状元中,南方人占总数的84.3%。在洪武期间,入选的举人中,南方人占总数的71%。明永乐年间,南方进士的比例更是高达83%。这次南北榜案的发生,初衷是为了实现南北平衡,朱元璋政治目的在于获取北方人的支持,稳定北方民心。然而,最终被处死的两百多人却成为一场冤案。

到了明仁宗时期,朝廷规定科举录取比例,南方60人,北方40人。在宣德、正统年间,试卷分为南、北、中,以100人为例,南方录取55人,北方录取35人,中间录取10人,尽量照顾北方地区。这些做法虽然引起了争议,但自此以后,明朝科举制度正式分为南北分卷,分开录取的方法成为固定的制度,一直延续至明朝灭亡。

这段历史揭示了科举考试背后的政治因素和南北矛盾,使得朱元璋在平衡南北关系的过程中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然而,这场南北榜案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冤屈之地,为明朝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这... 第十名、锦帆斗将——甘宁,兵器:月牙戟、蛇矛 战绩:砍翻邓龙、射杀黄祖、斩马延、张顗、蔡壎、蔡中,百...
原创 他... 1974年,已经停止工作6年的傅崇碧少将,接到通知回北京,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在内心深处隐隐感觉到...
原创 毛... 北平解放前夕颐和园剑拔弩张,毛主席亲自下令:要留下这片安全的绿洲 1949年3月25日凌晨,毛主席怀...
原创 如... 本文短小精悍,约500字,观点突出。 就算赵嘉能成为赵王,统一天下的也不可能是赵国。 首先,统一天下...
原创 三... 所谓三星堆文化,其实是基于上个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数次考古发现和挖掘所获得的历史资料,以及在上个...
原创 庞... 徐庶和庞统都曾自荐于刘备,但结果却是大相径庭。徐庶自荐在《三国志》中并没有的任何信息,仅有“徐庶见先...
原创 郭... 要说起研究历史,没有任何人能够与历史亲历者相比,当初郭沫若在主持文史工作的时候,曾经想要邀请溥仪帮助...
原创 圣... 古老的人类史,掩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未解之谜等待着人们去验证、剖析真相。《圣经》是“文学象征的渊源之一”...
原创 金... 金国是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崛起的,用了十余年的时间,金国灭亡了辽国。 金国在灭辽之后,转而向南,进攻...
原创 高... “BlackLivesMatter” (黑命贵)的口号,曾经在美国喊得震天响,在这个后帝国主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