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人物之怒,一群独立战争老兵揭竿而起,直接改变美国的社会进程
创始人
2025-07-11 14:02:08
0

我喜欢时常发生一些叛乱,它就像大气中的暴风雨。

——托马斯·杰斐逊

以上这句话是美国开国元勋,独立宣言起草人,托马斯

·杰斐逊在了解到美国马萨诸塞州发生的一场农民起义时做出的评价,但是千万不要因为这句话就真的认为杰斐逊支持暴乱,也不要认为杰斐逊说出这句话完全是出于对底层人士的同情。

杰斐逊说出的这句话,有着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杰斐逊想利用这次农民起义,来强调自己政治主张的合理性,但尴尬的是,最后的结果恰恰相反,这次农民起义后,美国政府作出的一系列改革却更倾向于杰斐逊的对手。

杰斐逊提到的这次农民起义,由一群小人物发起,但其对美国的影响却极其深远,某种程度上讲,

这次起义的间接影响导致了美国成为了今天的联邦制的美国,而不是一盘散沙的欧洲。

消失的6年

在翻看美国历史时,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美国独立战争于1783年正式结束,但乔治华盛顿这个第一任美国总统,却是在1789年才开始其第一个总统任期,这中间的6年时间,仿佛在美国历史中凭空消失了。

而我们要说的这次农民起义,就发生在这“消失的6年”中。

时间回到1783年,这一年,所有的英军都撤出北美十三州,历时8年的美国独立战争终于以大陆军获胜,北美十三州独立而告终。

随着英国人的离去,北美十三州上的居民们不得不去思考一个问题:

这个国家该何去何从?

令人感到啼笑皆非的是,无论是昔日大陆军的领袖,还是普通的北美十三州居民,对于该如何建国这个问题上都没做太深入的思考。

大多数人的感受仅仅是:新大陆的法律不能像旧的欧洲那样,人们应该拥有更多的自由权力。

因为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想法,美国在建国之初所确立的政治制度确实在极大程度上保证了各州的自由。

独立战争之后的几年里,北美十三州的政治制度并不是现在美国奉行的紧密联邦制,

而是松散的邦联制,

各州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法律,虽然也有类似法律条文性质的《邦联条例》,但是这些条例并非强制性,各州可以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决定遵守或不遵守这些条例。

除了制定法律的权力外,各州还拥有发行货币的权力,这导致在美国独立之初的几年里,北美十三州同时存在十几种纸币。

且各州的财政彼此独立,各州无需向邦联政府交税,邦联政府只能向各州募捐,形同乞丐。

不得不说,美国建立之初的制度确实给了各州极大的自由,此时的美国俨然是一块无主之地。

但是自由是要有前提和条件的,如果在一片无主之地上给所有人不加限制的自由,那么最后的结果必定是能量大的人获得所有的自由,而手上没有能量的人只剩下被剥削和奴役的自由。

在杰斐逊等有钱有势的大农场主眼里,此时邦联制下的美国简直如同田园牧歌的自由天堂,但是对于很多普通的美国民众来说,独立后的美国是没有任何保护的修罗场。

危机四伏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曾发行了各种债券,战争结束后,这些债务被分摊到各州,各州再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财政政策来偿还这笔债务。

由于各州议会都有制定法律的权力,而各州几乎都对于议员进行了财产上的限制,所以负责制定各州法律的议员们大多是资本家和农场主,在立法者不会制定出对于自己不利的法律的铁律下,各州制定的法律几乎都对资本家和农场主有利,

而普通民众不但享受不到什么利益,却要承担各种各样的义务。

以土地为例,独立战争期间,大陆军共获得了价值4000余万美元的原属于英国王室的土地,战后,邦联政府将这些土地以每英亩2美元的价格统一出售,但同时规定,购买者必须一次购买不少于640英亩的土地,且要将费用一次性付清,这便等于将普通的工人和农民直接踢出了买家的行列。

而在讨论如何偿还独立战争欠款时,各州政府几乎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人头税的方式,

所有人无论穷富,都要缴纳相同的税负。

在这种不合理的制度下,普通农民收入的30%都要用来缴税,这个比例远超英国统治时期。

当时的北美十三州人民普遍受到沉重税负的压榨,遇上一些变故,就面临破产,同样由权贵阶层把持的法院每天接受到的关于财产的案件数不胜数。

各州权贵阶层利用法律赋予他们的随意制定和解释法律的“自由”,十分轻松而随意地对普通人进行压榨。

但是,自由是把双刃剑,既然权贵阶级肆意运用手中的权力来行使压榨平民的自由,那么就不要怪忍无可忍的普通民众拿起手中的枪,行使反抗的自由。

布衣之怒

美国建国后那段时间里,农民起义不断,而其中声势最浩大的一次起义发生在1786年的马萨诸塞州。

马萨诸塞州地处美国东海岸,漫长的海岸线给当地居民发展捕鱼业、造船业提供了相当大的便利条件。

独立战争前,马萨诸塞州的造船业十分发达,英国四分之一的船只从这里购得,但在战后英国对北美十三州的贸易制裁下,这里的造船业大受打击。

同时,由于英国的制裁,该州大量的农作物、海产品都没有了销路。

收入大幅减少,还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农民破产,而在这些破产者中,

就有一位名叫谢司的农民。

谢司是一名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因在战争中表现出色而被晋升为上尉,战争结束后,回到家乡务农。

但谢司很快发现,自己浴血奋战取得的胜利,给自己带来的却是比英国统治时期更重的赋税和更加艰难的生活环境。

1786年9月,600余名马萨诸塞州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进行武装集会,在独立战争中立下过战功,在民众中享有相当威望的谢司被推选为领袖,他们此次集会的目的是阻止州最高法院对于债务违约的审理。

州政府对于民众的集会也有所耳闻,于是提前做了准备,他们加大了法庭周围的警力,并派遣军队维护治安。

但是让马萨诸塞州统治者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些军警不但没有吓倒前来集会的民众,反而引发了他们极大愤怒,双方的对峙演变为交火。

经过短暂交火后,州政府的军警被打退,民众成功阻止了法庭开庭,对美国历史影响深远的谢司起义就此拉开序幕。

辗转鏖战

马萨诸塞州政府对于民众的盘剥由来已久,民众对于州政府积怨极深,谢司领导的在斯普林菲尔德的起义宛如一颗火星扔进干柴,瞬间点燃了民众的反抗热情,一时之间,起义之风相继出现在马萨诸塞州的各个县。

在该州西部的波克什尔县,一支800余人的起义军占领了政府,驱逐了政府人员。

在米德尔赛克斯镇,一支同样由独立战争老兵率领的起义军占领了地方法庭,他们发出呼吁:

消除一切债务的时刻已经到了。

起义军提出了自己的述求:

修改州宪法,取消债务,降低政府官员工资,降低土地税和人头税,重新分配土地。

这些述求获得了深受债务和苛征杂税之苦的民众的拥护,起义军迅速壮大。

不断壮大的各支起义军成为了政府的心头之患,政府立刻派出军队对起义军进行镇压,起义军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但是同样存在着大量问题:

如各起义军各自为战,没有形成严格的军队建制,没有完善的武器装备和后勤保障体系,

这为起义军在日后与政府军的交战中受到挫败埋下伏笔。

由于起义军的主要作战方式是在各个村庄与政府军进行游击战,进入冬季后,天气因素开始对起义军不利,11月底,米德尔塞德斯的起义军遭到政府军突袭,起义军没有防备损失惨重,首领沙吐克被抓,剩余的起义军因群龙无首而散去。

面对起义形势受挫的现实,谢司沉着应对,他一面整肃军队,鼓舞士气,一面收拢米德尔塞德斯起义军的旧部,重整旗鼓,准备进行更大规模的行动。

遗憾失败

1786年12月,谢司领导的起义军围攻了伍斯特法院,阻止了法庭对于债务违约人的审判,并冲进监狱,释放了大量因债务问题而被捕入狱的犯人。

谢司起义影响甚大,令州政府十分头疼,他们决定组织更大规模的军队对其进行镇压,各地富商听说此事纷纷出钱支持政府,一支4000余人的军队很快就被组建了起来。

此时谢司领导的起义军人数约1500人,且面临武器装备不足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谢司决定,先进攻位于斯普林菲尔德的武器库,夺取武器武装自己。

武器库的守军人数约有1100人,略少于起义军,但守军占有地利,外有强援,且武器装备充足,较之起义军,是占有优势的一方。

为了增加获胜的把握,谢司在进攻前联络了另一支人数在1000人左右的起义军,约定在1787年1月25日共同行动,另一支起义军收到信件后,同意联合行动,但是希望把日期推迟一天至1月26日,然而,另一支起义军的回信却被政府军截获,谢司的起义军并不知道行动推迟的消息。

双方在军火库附近发生激战,由于守军火力更猛,起义军被击败并向东退却,此时州政府组织的4000援军也已经赶到,并对起义军穷追不舍,起义军且战且退。

2月4日,州政府军队突袭了起义军营地,仓促应战的起义军损失惨重,首领谢司也被俘虏,至此,声势浩大的谢司起义宣告失败。

深远影响

谢司被抓后,州法院本准备判处其死刑,但因担心引起社会上更大范围的反弹,最终改判终身监禁,并于两年后被特赦,而镇压起义的州长却因为不得人心,在随后的选举中丢掉了州长宝座。

但是,谢司起义的影响还远不止如此,美国的开国元勋们在得知此事后均感到忧心忡忡,大陆军总司令华盛顿表示:

现在每个州都是一个火药桶。

最终,这些美国建国初期的实力派决定于费城召开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就是决定美国整体国家走向的费城制宪会议。

这次会议的发起人是

詹姆斯·麦迪逊(后当选为第四任美国总统),开国三杰中的乔治·华盛顿和

本杰明·富兰克林均来参加了此次会议,

托马斯·杰斐逊因正在担任驻法公使而未能参加会议,但他也在通过信件等方式密切观察会议进程。

谢司起义的事,杰斐逊也已经获悉,而他关于适度的叛乱是有益的说法,也是在这一时间段提出的。

杰斐逊说适当的叛乱能够提醒政府不要肆意妄为,这看似与杰斐逊反对专制独裁的政治理念相契合,

但事实上,杰斐逊在此时发出如此论调与国内的制宪会议息息相关。

分歧与妥协

自美国独立时起,就存在两股秉持不同政治观点的力量。

一派主张扩大联邦政府权力,联邦权力大于各州权力,所有的州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在经济政策上,其主张美国应该尽力发展成为一个工业国,在贸易问题上应实施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南方农产品应积极卖给北方的工业区,这一派力量成为了后来的联邦党,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亚历山大

·汉密尔顿。

另一派则更关注各州权力,认为联邦政府不应该过多干涉各州权力,要防止联邦政府滥用权力,在经济问题上,民主共和党认为北美十三州地域广阔,适合发展农业,在贸易问题上主张自由贸易,南方的农产品,可以卖给愿意出更高价格的英国人,这一派政治力量成为了后来的民主共和党,

代表人物正是《独立宣言》起草人,开国三杰之一的托马斯

·杰斐逊。

联邦权力与各州权力如何划分的问题,正是费城制宪会议的主要议题。

而作为强调各州权力的代言人,杰斐逊此时虽不在美国,但却一次次在公开场合批评专制政府,其目的是间接打击“联邦派”。

杰斐逊正是在这段时间里读到了关于谢司起义的消息,他认为谢司起义可以作为反对专制的典型事件而被加以利用,所以对其大加赞扬。

但是,站在联邦派的角度,谢司起义却又有另一番原因:由于各州之间法律彼此独立,财政彼此独立,甚至连货币都彼此独立,这大大妨碍了各州之间的交流和贸易往来,谢司等农民的生活困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各州之间难以有效沟通与联动造成的。

另外,因为各州的法律彼此独立,州政府、州议会、州法庭都被少数权贵把持,他们可以随意地制定并执行对自己有利的法律,让谢司等普通人背上沉重的债务负担,而对于这样一种明显不合理的情况,邦联政府却无能为力,这才导致了谢司等人只能揭竿而起,以极端的方式对抗州政府、州议会和州法院。

联邦派认为要想避免谢司起义的悲剧重演,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联邦权力,由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来统筹各州之间的矛盾与问题。

双方看似都在关注谢司起义,但事实上,双方真正关注的焦点,

是联邦权力与各州权力该如何划分。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各方你来我往,期间几次差一点就谈崩,但在各方斡旋在,终于没有让谈判彻底破裂,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形成了《1787年宪法》,这部宪法至今还在指导美国。

这部宪法虽然也为各州保留了相当的权力,但在整体上,这部宪法确立了一个前提:

美国的国家性质,应该是一个紧密联邦,而不是松散邦联。

从这个角度来看,《1787年宪法》的确立,汉密尔顿为首的“联邦派”的政治诉求得到了更大的满足,当然,杰斐逊主张的各州利益也被照顾,在之后的几十年里,这两个派系的斗争依旧左右着整个美国政坛。

谢司起义是美国建国之初由一群穷苦的美国农民发起的起义,虽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却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美国建国之初的有识之士们皆从此次起义中吸取了教训,意识到美国建国之初的松散邦联制是走不远的,美国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要结成更为紧密的联邦。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被后人记住的往往是那些将相王侯,但事实上,小人物的悲喜同样可以影响历史的进程,

这些小人物生前默默无闻,死后也大多不会被史书记载,但无数个小人物的选择却可以左右历史的进程,相比于那些受主观因素影响极大的将相王侯,他们的力量坚韧而持久,足以转动国运的齿轮。

参考文献:

[1]程华.谢司起义[J].世界历史,1984(03):79-83.

[2]席伟健.联邦主义与“麦迪逊时刻”: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的历史实践[J].深圳社会科学,2019(03):70-77+157.

[3]马万利.反联邦党人与1787年费城制宪会议[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01):103-111+160.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第... 今儿咱们得聊聊一位名叫唐瑜的“传奇”人物,她的故事啊,简直比小说还精彩,但又让人心里五味杂陈。 想象...
原创 《... 导读:在康熙时代,宫廷内部的权谋斗争层出不穷,每个阿哥府都是一个潜在的继承人培养的地方。而其中,康熙...
原创 外... 大多数人提起蒙古的第一反应就是蒙古族,但是别忘了,在我国北边还有一个蒙古国呢!两者既然都和“蒙古”二...
原创 《... 电视剧《山河月明》正在北京卫视播出,开场就是洪武北征,推算一下时间和地点,应该是明太祖时期的第二次北...
原创 贵... 贵人晋升为嫔,为什么都心花怒放?不光身份转变,还有3大特权 清朝建立于1644年,标志着清军入主中原...
原创 中... 众所周知湖南省湘潭市韶山市韶山乡韶山村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的家乡。出席中共一大的13人中有...
原创 她... 慈禧是一个长寿皇太后,她是晚清时期王朝的实际控制者,活了七十多岁才去世。她的一生,可以称得上是封建社...
原创 两... 洪武三十年三月一日,南京贡院街上人山人海,举目无边。这一天,三年一度的会试即将揭晓,来自全国各地的举...
原创 中... 对党史军史研究越深,心中的困惑就越多。 一段时间以来,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终于厘清了“中央军委”和...
原创 “... 作者:桅杆 前面写了红军“草地分家”的两篇文章,引出一个话题,即张主席出走一事。 1938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