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空城计被认为是他智谋的巅峰之一。然而,这一计谋看似漏洞百出,司马懿轻松识破却故意不加利用,这其中隐藏着许多深层次的政治考量。
首先,要了解空城计的背景,我们回溯到诸葛亮北伐的初期。由于马谡的失策,街亭失守,导致司马懿率领大军直逼蜀汉的大本营。在这危急时刻,蜀汉城中的守军只有寥寥数千,情况岌岌可危。此时,诸葛亮决定施展空城计,让司马懿心生畏惧,却不加以攻击,这一策略看似矛盾,实则暗含深谋远虑。
为什么司马懿没有利用手中的十多万兵马,直接攻占蜀汉呢?这并非司马懿的智商低下,而是出于他想要给诸葛亮一个“人情”的考量。通过施恩于诸葛亮,司马懿为将来的劝降铺平了道路。当时,诸葛亮已经手握大权,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刘备去世后,曹魏曾多次试图劝降诸葛亮,但都未成功。因此,司马懿想要再次尝试,即便不成功,对他来说也并无太大损失。
然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司马懿在朝廷中的地位并不稳固。曹丕刚刚去世,曹睿刚刚继位,朝中政权尚未稳定。曹睿继位前对朝政漠不关心,对可重用之人不得而知。为了在政治舞台上保持主导地位,曹睿选择先将司马懿等兵权派到地方去,以确保自己能够控制朝纲。然而,曹睿的计划并未完全实现,诸葛亮北伐的时机恰逢其好,迫使曹睿不得不调回司马懿来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曹睿对司马懿既忌惮又依赖。如果司马懿击败诸葛亮,或者俘虏了诸葛亮,取得汗马功劳,那么司马懿的地位将会更为危险。因此,他选择了放走诸葛亮,以示施恩之意。然而,司马懿原本希望通过这一行动让诸葛亮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然而,事实证明,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已经超越了功高盖主的概念。
同年,诸葛亮再次北伐,空城计成为历史上的一段佳话。然而,这一计谋的成功并非仅仅因为智谋高明,更深层次的是曹懿和曹睿之间的政治角力,以及对于将来的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