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5日,温斯敏斯特学院的演讲成为了世界历史上的重要时刻,那一天,丘吉尔在那里发表了一场名为“和平砥柱”的演讲。演讲的核心主题是英美联合起来,共同遏制苏联,这是二战结束后第一次有人公开表达对苏联的担忧,引起了全球的震撼。
然而,要理解这一时期的国际政治,我们必须回溯到二战时期。在二战爆发之初,丘吉尔曾试图说服罗斯福一同遏制苏联,但遭到了罗斯福的拒绝。当时美苏两国是盟友,但丘吉尔对苏联的不信任在他的演讲中表露无遗。然而,在德国入侵苏联后,丘吉尔的态度发生了惊人的转变。他迅速向苏联提供援助,并公开表示,苏联的失败将意味着他们自己的失败。这一声明在当时的欧洲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尤其是考虑到丘吉尔此前一直对苏联持批判态度。
随着二战末期的进行,德国法西斯的失败成为必然,尤其是在诺曼底登陆之后,德国陷入了绝境。然而,这一时期丘吉尔的观念再度发生了变化,他开始重新反对苏联。丘吉尔首先找到罗斯福,提议共同遏制苏联。然而,罗斯福坚持自己的立场,不愿意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并一直在谋求和解。罗斯福之所以不同意遏制苏联,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当时欧洲战场接近胜利,但亚洲战场仍在进行,美国在努力打击日本。中国国力有限,只有美国一个国家在积极参与战斗。然而,日本的顽强抵抗让美国感到压力巨大。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认识到需要寻找一个伙伴,而当时唯一有能力支援的国家就是苏联。苏联与美国接壤,可以通过陆地直接对东北和其他地区的日本进行战争。因此,为了减轻美国在亚洲战场上的压力,罗斯福选择了与苏联合作。
然而,这一合作并非没有考虑。罗斯福的另一个考虑是要重新建立国际秩序。他认为,为了建立新的秩序,必须推翻旧的秩序,而旧的秩序是由英国和法国掌控的。尽管法国在战争中失败,英国也受创严重,但他们的影响仍然存在。因此,罗斯福希望通过与苏联合作,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秩序,确保美国在其中拥有重要的话语权。因此,尽管丘吉尔不断呼吁罗斯福遏制苏联,但罗斯福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战略决策,坚持与苏联保持友好关系。
总体而言,丘吉尔和罗斯福在二战后的外交政策上存在分歧,但双方的决策都是出于对各自国家利益的考虑。丘吉尔曾试图在战争初期遏制苏联,但在苏联受到德国侵略后,他转变立场,迅速向苏联提供援助。而罗斯福则通过与苏联合作,为美国在战后国际事务中争取更大的影响力,推动了国际秩序的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