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千百年来,历朝历代更迭不断,战争也接二连三,忠勇之士也是数不胜数。正如古诗中提到的那般,无数将领为了表明自己的爱国之心,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不打胜仗不回家。而这些,只为心中的那份纯纯的爱国情怀,因此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丝毫不畏惧任何风雨。
在明代末期,统治者昏庸无道,宦官横行、民不聊生,皇太极努尔哈赤所带领的清军向明朝发起冲击。在入关扬州后10日内未曾停止过手中刀剑,让80万人身亡,只因对方将领的爱国忠诚之心。那么当年这件事背后,历史真相又究竟是什么?
明朝气数将尽
明朝末期,崇祯皇帝想要尽力改善大明帝国气数将尽的现状。毕竟在他刚登基的时候,起义势力并未成型,完全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将其尽数消灭。但是崇祯皇帝以自己的一己之力,加速了整个大明帝国的灭亡。
其在位期间,残忍杀害了像卢象升和袁崇焕一样的人才,这就使得人才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明朝即将灭亡的前三年之间,崇祯皇帝更是丝毫不闻不问,秉持着宁可错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个的态度,杀死了一百多位朝中大臣。在这之中虽有奸佞小臣,但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忠臣之士。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崇祯虽为皇帝,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想法毕竟是有限的,唯有集多方之智才能挽救民族危亡。然而皇帝的行为令无数大臣不敢展露自己的才能,给了起义军一个良好的机会喘息,并不断发展壮大。
最后迫于压力,无数大臣纷纷倒戈大清势力。倘若没有崇祯皇帝的生性猜忌和死逼大臣的态度,大臣也不会依靠一点蝇头小利就倒戈,明朝也未必会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清军攻破。而崇祯皇帝也是硬生生将自己的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努尔哈赤皇太极的清兵在入关扬州之后,十日未曾封刀,在扬州胡作非为,残害百姓,杀掉了近八十万人,明朝就此彻底步入绝境,这件事情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扬州十日”,但却很少被人们所知。
公元1645年,清军将领多铎带领十万大军从毫州和徐州一路南下,势如破竹,一路上攻下多座城池堡垒,逐步扩大清军地盘。攻到扬州时,清军却遇到了一只拦路虎,扬州的守城将领史可法坚决不投降,并且向朝廷写下血书请求大军增援,希望攻破清军,打消敌人的气焰。可惜,最终还是事与愿违。
扬州十日
当时镇守扬州的将士仅剩一万多人,反观清军军队有着几十万人,两者相形见绌,史可法所带领的将士如同蝼蚁一般,即可就可轻易覆灭。但史可法决定以这一万将士誓死守护扬州城,报效朝廷。清军在围城数日之后,清军将领多铎想要劝史可法投降,但是史可法十分忠心,放出了“我为朝廷首辅,岂肯反面事人”的豪言。
双方实力悬殊,在1645年4月20日,多铎开始攻打扬州,经过一个多月的激战之后,清军攻破了扬州城池,史可法为了护城也在城池被攻破的时候就英勇牺牲在清军的手中。设想史可法如果投降的话,最终也必定会成为一个传世的将领,但同时也会担受后人骂名,实在有些惋惜。
清军虽攻破了扬州城,但是却“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损失十分惨重。清军出于报复心理开始对扬州城进行清理,整个扬州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像炼狱场一样,亡者随处可见,血流成河。
曾在史书中记载,有些城中的居民为了躲避清军的杀害,将自己身上涂满了各种肮脏的垃圾,并且藏身于垃圾堆之中,而清军甚至将矛刺入垃圾堆,城中的任何一处角落都不放过。但即便如此,百姓也像史可法一样,并未向清军屈服。
埋藏历史
在历史记载中,对于清军在“扬州十日”的罪行并未有诸多记载,或许也是因为此事,清朝对于文字非常敏感,甚至出现了大兴文字狱的惨案,一字只差的语言文字,都有可能被有心之人设计陷害,从而成为杀害自己的利刃。而在大兴文字狱期间,清朝将之前“扬州十日”的种种恶行记载全部销毁,后人也就知之甚少。
直到百年后,孙先生在国外发现《扬州十日记》并将其带回国内,在经过多方查证之后,《扬州十日记》的记载中的确有一些是当时发生的真实事件。渐渐地人们开始了解清军在进入扬州之后的种种恶行,也正是这百年之后,当年真相才被揭开。
清军入关之后的暴行对于我们而言也许十分遥远,但是我们应该时刻明白,任何一条生命都是值得被尊重的。在如今和平的年代,战争杀戮也许离我们很遥远,但是学会如何保护自己,壮大自己的实力更是我们应该时刻牢记于心的。落后就要挨打,实力才是我们抗击一切困难的最有力武器,依靠他人永远是没有任何的保障的。
结语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料记载是我们可以了解历史真相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但是史料的残缺也会限制我们的认知范围,同样由于编写人员的主观性,史料记载就会具有一定的主观情绪,掺杂个人情感偏向。而我们要学会辩证地阅读史料。
清军入关扬州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能被历史所磨灭的,即使清朝想要极力掩盖,但是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事实已经发生,无论如何掩盖,依旧会留下蛛丝马迹,最终被人翻开这段历史。改朝换代,更迭杀戮无可避免,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最小的损失和付出去获得人民的信任才是最难的。
以暴力解决问题永远不是我们所支持的,良好的协商沟通,共同寻找和平共处的方法,将双方的利益最大化,既不产生利益冲突,广大人民百姓也不会受到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