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来就是一个多事之秋,期间经历过大小几百次战争。夷陵之战的导火线是孙权不顾吴蜀联盟之谊袭杀关羽,夺取荆州。而荆州作为蜀的一个军事重镇,是通往魏、蜀、吴三国的一个四通八达的地方,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关羽作为刘备的结义兄弟,是蜀国的大将、也是蜀国的重要支柱,他的死亡无疑是对蜀和刘备的重要打击,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倾尽全国之力攻打吴国。
结果可想而知,夷陵之战以少胜多,经此一役后,蜀军实力被大大削弱。刘备由于自己的疏忽,几乎断送了整个蜀军。刘备最终败退至白帝城,自此一病不起,而刘备在临终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蜀汉江山,以及自己的儿子刘禅,所以在白帝城托孤的人选都是刘备经过深思熟虑的。
除了诸葛亮还有一人就是李严,之所以选择李严是因为李严和诸葛亮分属两大阵营,诸葛亮是刘备旧部,李严是益州投降的军事人员,他代表着益州刘璋的旧势力,刘备这样做,主要是平衡关系,这是其一;其二李严是一员武将,托孤重臣有文有武,也是为了政权的稳定。他也十分的具有政治头脑:在犍为太守上,表现出其优秀治政能力: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并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要知道刘备作为开国皇帝,他的知人识人的能力是很强的。
但是在刘备去世之后诸葛亮做的三件事足以证明他的不臣之心,不死必然称帝!第一件事就是逐渐疏远李严,李严作为托孤重臣之一,又掌握着兵权,名爵屡次升迁,地位仅次于诸葛亮。这就威胁了诸葛亮这丞相兼第一托孤重臣的地位。所以在李严升迁的同时,诸葛亮就逐步夺过李严掌握的兵权,使李严渐失主管军事的地位。
更是在第三次北伐的时候设计陷害李严,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时,李严负责押运粮草。当时正值秋夏之际,又逢连日阴雨,运粮跟不上。于是李严写信给诸葛亮,说后主刘禅让诸葛亮退军。诸葛亮退兵,李严又说:“军粮尚还足,为什么回来呢?”想逃脱未完成军粮输送的责任。又给刘禅上表,说诸葛亮是假退,想诱敌一战。诸葛亮向刘禅出具了李严的信,对照笔迹,李严骗人的把戏被揭穿,被贬为平民,流放到梓橦。但这其中有许多可疑的地方。
第二件事战事不利的情况下还坚持北上去攻打曹操,这样完全是自伤的措施。这不就是有一种加强自己的兵权的感觉吗?通过战事让自己军中声望达到最大。而诸葛亮在刘备的北伐过程中没有一次成功,这已经说明了问题。
最后一件事,大力安排自己的人进入朝中,在《出师表》中就可以看出,“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这里就涉及秦汉政治格局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权力中心——“宫中”与“府中”。丞相甚至有“封驳谏争”之权,也就是说,对于皇帝的命令可以酌情写明意见予以驳回。而“府中”与“宫中”更是各有一套行政班底。丞相的属官叫十三曹,而十三曹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行政机构。
诸葛亮对于人事的安排也颇耐人寻味“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侍郎是尚书台的属官,而侍中衔更是因为亲近皇帝而加封的殊荣,如此几位皇帝本该最为亲近的私人助理却也由丞相来任用,但是却全部都是诸葛亮在安排,足以说明他的不臣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