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正义》有言:“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自古至今,人们在任何场合都无比重视着装礼仪,在古代更是如此,官、民、皇家的服饰不能随意混搭穿,否则便会获罪。
古代官服在审美、实用性上都追求极致,不过有些服装饰品不能随意穿戴,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比如,清朝不同等级官员官服上的图案都不同,穿错可是要掉脑袋的大罪。而宋朝官服同样也很有特点,在脖颈处有一个白圈,那这个白圈是干什么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探讨一下。
赵匡胤建立宋朝
赵匡胤原本是后周将领,郭威在世时就已经得到重用,后来成为后周的禁军首领。郭威去世后将皇位传给了养子柴荣,结果柴荣却英年早逝,只留下一个年仅七岁的孩子柴宗训,当时幼主刚刚即位,后周人心大乱,后来在赵匡胤等大臣的辅佐下朝局才勉强稳定。
结果,还没等后周君臣松一口气,就收到契丹与北汉联手进犯的消息,当时垂帘听政的太后毕竟只是一介妇人,不知该如何处理此次灭国之危,连忙向宰相询问计策。宰相深思熟虑之后,认为朝中将领只有赵匡胤能担重任,抵御来犯之敌。
在经过朝臣商议之后,赵匡胤便领着精锐禁军兵马出战。后周大臣或许没有想到,赵匡胤早就对皇位觊觎已久,于是当军队行进到陈桥驿之后,赵匡胤便和弟弟密谋兵变。当时跟随赵匡胤出征的大多都是他的心腹,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们将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称帝。
就这样,赵匡胤得到了军队的支持,然后他率部班师回朝,胁迫后周幼主禅位,轻而易举登上皇位,建立了北宋。宋朝的建立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混乱割据时代,也算得上是一个伟大王朝。
赵匡胤的“小心思”
赵匡胤自己的皇位是通过“黄袍加身”得来的,他很怕手下将领有一日也会效仿他的举动,但他又不忍心对一众老兄弟下手,于是便解除了是手下实权将领的兵权,让他们做富家翁。
从历史上开国皇帝对待功臣的方式来看,赵匡胤也比较仁慈,但这也间接导致武人地位低下,后面的“重文轻武”国策也使得大宋经常受外邦欺辱。
这些暂且不提,赵匡胤建立北宋之后,对官员的服饰和制度也进行了一些修改,其中也加入了自己的一些“小心思”,不得不说,开国皇帝的通病就是猜疑心太重,仿佛周围所有人都对他有不臣之心。
比如,赵匡胤在上朝时发现,底下大臣经常与旁边的同僚窃窃私语,这让赵匡胤感到很可疑,有什么话不能大声说出来,非要两人小声说,难道是对自己这个皇帝不满。为方便看到朝上是哪位大臣在谈话,赵匡义改进了官帽,在唐制官帽的基础上,将璞头加细加长(长翅帽),这样大臣们在讨论朝政的时候,赵匡胤就可以轻而易举发现是谁在窃窃私语了。
“白圈”的作用
宋朝官服最为特殊的地方,就是脖颈处有一个白色项圈,初一看,这个纯白项圈与朴素的官服很不搭,实际上这个“白圈”可不简单,其代表的意义可不少。在宋朝朝廷上,也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戴这个白圈,只有达到一定品级才能戴。
这个白圈叫“方心曲领”,早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不过普及成为官服标配是在宋朝时期,不过可惜的是,这种装饰在明朝万历年间渐渐被废除了。别看方心曲领样式简单,只是“圆环”加“方形”,但若认真讲究起来,它的作用还真不少。
首先是外表美观,作为装饰用。古代官服穿戴起来十分繁琐,一层层穿起来之后,看起来十分臃肿,而这种方心曲领一般采用的是粗布,重量比其他布料要重,戴上之后可以防止衣领翻起,保持衣服平整,使得大臣平添几分威严。
其次是警示作用。古代官服有不少说法,比如:“取天地之法象,著人身以威仪。”方心曲领就是根据“天圆地方”的观点制作而成,将方心曲领戴在脖子上,大臣就要牢记自己的身份,摆正位置,同时也是警示各位大臣不要扰乱天地秩序,要拥护皇帝的权威,不要犯上作乱。
最后则是为了区分大臣品级。朝中大臣很多,对于很多大臣,皇帝甚至都没见过面,因此根据是否佩戴方心曲领就可以判断出该大臣的级别,便于皇帝听取大臣奏言。
结语
通过以上介绍,相信大家对宋代大臣们脖子上戴的白色项圈的作用也有了一定了解。在很多关于宋朝的影视剧中,大家都能看到这种装饰,甚至在一些邻国的宫廷剧中也会看到这种方心曲领的身影,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朝历代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唐朝服装以华丽为美,而宋朝则以素净为美,但不管怎样,这些都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任何人都偷不走。因此我们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千万不要忘记弘扬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