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西历史人物研究【46】王阳明与汀州
创始人
2025-07-11 07:02:36
0

闽西历史人物研究

系列报道

【编者按】龙岩历史悠久,秀气钟灵,人文荟萃,物华天宝。唐置汀州以来,历代都曾出现一些对龙岩有重大贡献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的杰出贡献,已积淀成为龙岩历史文化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成为一张张亮丽的“城市名片”,激励后人团结奋进。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市融媒体中心在“报、网、微、端”等全媒体平台开设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融媒体中心承办的“闽西历史人物研究”专栏,为“打好五张牌、建设新龙岩”,加快推进闽西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贡献史志力量。本期刊发闽西历史人物研究系列报道【46】《王阳明与汀州》,敬请关注。

王阳明与汀州》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隆庆元年(1567年),追封为新建侯,谥号文成。神宗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正德十一年(1516年),王阳明巡抚南赣汀漳。次年,进军汀州、屯兵上杭,平定漳南山民暴乱。回望王阳明首次出征过程,王阳明第一次军事指挥,打的第一场仗,立功的第一份考卷,都要从闽西这块神奇的土地开始说起。在征伐漳南时,王阳明颁布了《十家牌法条约》《抚安百姓告示》《乡约教谕》3篇告示乡约,留下了《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上杭喜雨诗三首》《回军上杭》《岩前剿寇班师纪事》《平明社亭》等诗篇。在汀州古城设立盐关;在上杭祈雨,改亭名“时雨亭”,并撰《时雨记》,筑浮桥;在武所(中山镇)设立平明社学,施民教化,彰显了王阳明的行政能力与治理方略。

王阳明画像

运筹帷幄 “破山中贼”

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时年四十五岁的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江西南安、赣州,福建汀州、漳州,广东南雄、韶州、惠州、潮州各府,及湖广郴州地方。在这片跨省连州的广袤地界,因为苛捐杂税和官吏贪腐,大量农民啸聚险山深林,广筑山寨盘踞其上,先后掀起多股规模较大的山民暴乱,使“三省骚然”。其中,福建的詹师富盘踞永定芦溪、象湖山(今永定区湖山乡),归附者众多,声势颇为壮大,又与江西横水、桶冈、广东浰头诸寨互相勾连,为患闽、粤、赣边区日久,危及朝廷政权。王阳明赴任途中“闻漳寇方炽”,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兼程赶至赣州,不日即开府筹划,决定协调福建、江西、广东三省兵备进行合击,首攻漳南暴民。福建大军在长富村(今平和县长乐乡一带)等地围攻贼寇,初战小胜,斩获若干。都指挥覃桓等人因小胜而骄傲,违反王阳明的战略部署,导致失败,指挥覃桓、县丞纪镛落马被杀。官兵意志消沉,不敢再战。王阳明决定亲率江西军兵赶赴福建,指挥各省分兵突击。

二月,王阳明进军汀州、屯兵上杭。在行军途中,即兴作《丁丑二月征漳寇进兵长汀道中有感》一首:“将略平生非所长,也提戎马入汀漳。数峰斜日旌旗远,一道春风鼓角扬。莫倚贰师能出塞,极知充国善平羌。疮痍到处曾无补,翻忆钟山旧草堂。”王阳明认为,带兵打仗并非自己的分内之事,然而必胜的信念驱使着他果断地奔赴战场。上杭当时是漳南道兵备所在地。明成化六年(1470年),顺天府邱昂奏请在上杭县添设漳南道,以便管理汀漳两州。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设兵备驻扎上杭。清康熙四年(1665年)漳南道移驻漳州。因此,漳南道在上杭县存续共195年。王阳明屯兵于上杭,称上杭“最为重地”。

上杭县城阳明门

王阳明刚刚到府就职之后,对数次剿匪失利进行反思,采取三条措施来统领军队、凝聚百姓、筹集军饷。改革兵制,训练精兵。王阳明命令四省的兵备官员,在各自管辖范围内的弩手、打手、机快等人员中,挑选出骁勇非凡、胆力出众的人为将官、教官。并通过招募,在江西、福建两地编练五六百人,在广东、湖广两地编练四五百人,打造精锐之师,既能保护城池和防御要害,又可以应对突发情况,出奇制胜。推行十家牌法。王阳明莅任之初,即颁发《十家牌法条约》(《龙岩州志》(清·乾隆版)卷十三“艺文志”全文收录)。“十家牌法”编十家为一牌,开列各户籍贯、姓名、年貌、行业,日轮一家,沿门按牌审察,遇生人,即报官。若有隐匿,便十家连坐。“十家牌法”强调甲内居民要互助互信和遵法守规,内容包括:家庭关系和谐,遵守官法,完成国课;报告并鼓励改过不良行为者,对隐匿不报者重罚;发生盗窃、火灾等事件时,应齐心救援,不救援者将受罚;提倡婚丧礼从简,对奢侈浪费行为予以处罚;倡导和解劝阻斗讼,严禁恃强欺弱和诬告,不举报者同罪。《十家牌法条约》通过集体责任来确保条约的执行,意在通过严格的人口稽查与管理,将百姓与巢贼区分开来,稳定地方治安,凝聚百姓,安定民生。整河税、充军费。王阳明了解关心百姓疾苦,珍惜民力。以往官员为躲避责任,频繁调用狼兵,花费巨大且效率低下;狼兵还沿途抢夺百姓财物,使百姓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匪患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王阳明在屯兵上杭时,建议将上缴分派到州与各县衙的上杭河税作为用军之费,不加重百姓赋税,不掠夺民财,确保“不扰民而事办”,既解了民困,又为平定山民暴乱提供了经费。

在《闽广捷音疏》中,王阳明向朝廷详细奏报了此战的经过。王阳明亲率精兵赶赴上杭县驻扎后,大打心理战,放出烟雾弹,对外宣传要休整军队,等秋冬狼兵到齐后再行动。一边打探象湖山(今永定湖山)的动静,发现防守松懈后,于正德十二年(1517年)农历二月十九深夜,官军兵分三路,夜袭象湖山。在象湖山前稍作整顿,先命令突击队夺取象湖山隘口,接着大部队突入象湖山,一夜苦战,控制了象湖山,詹师富的老巢被王阳明端了,詹师富接着跑到可塘洞(今永定区湖雷堂堡一带),被官兵活捉。此后,官军如秋风扫落叶一样,迅速横扫其他据点,总共福建32座、广东13座,彻底平定了十年之久的山民暴乱。《武平县志》还记载,“王阳明为平定广东的暴乱,堵塞河子口(福建武平与广东蕉岭交界处,现属下坝乡)以上7处河道。从此,武平下坝至潮州船运中断,至清初才重新疏浚”。

以民为本 觉民行道

王阳明驻屯治理长汀、上杭、武平、永定、龙岩(今新罗),既是其心学实践历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他实现“知行合一”“致良知”思想的生动写照。王阳明不止平定多处山民暴乱,为闽西带来了和平与稳定,还因其“破心中贼”的远大抱负,实施了一系列的惠民教化举措,对闽西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安抚百姓,取信于民为治理核心。王阳明上任后,广布告示,发布《抚安百姓告示》,旨在安定民心,鼓励豪杰忠义之人贡献力量。不仅亲自书写告谕文书,还翻刻一千多张,派“老人(类似现村委会主任)”到各地分发,招抚愿意归顺的民众。《武平县志》记载,武平岩前、下坝悬绳峰暴民受感召均前来受降。平定匪患之后,立即制定相应安抚政策。通过《告谕新民》文书,恩威并重,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安分守己,经营自己的生活。尊重长辈,勤劳耕作,珍惜生命,保卫家园,孝顺父母,抚养子孙。《告谕新民》明确指出,做好事会得到福报,做坏事会受到惩罚,不要仗势欺人,要以礼义为准则,永远保持善良。对于不听教诲者依法严惩。在武所古镇(中山镇),王阳明施民教化的“过化”记忆得以流传。

推行“乡约”,与十家牌法并行。“十家牌法”对于治安相对稳定的地区而言,制度显得过于严苛,王阳明便发布《乡约教谕》《谕俗四条》等“乡约”,与“十家牌法”并行。“乡约”强调行善积德的重要性,提倡“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提醒人们要善于反思,学会忍耐和退让,为他人着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行为举止,以积累善缘、避免恶果。推行“乡约”,彰显了王阳明的行政能力与治理方略。

开设盐关,搞活商品流通。《汀州府志》(清乾隆版)载:“守仁令于古城设盐关,以便赣人以米换盐。古城为县对外省开放最早市场。”王阳明在《疏通盐法疏》中记载,赣州地区的食盐供应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闽广线(广盐),成本较低。一是两淮运输线(淮盐),价格翻了好几倍。正德九年(1514年)十月,赣州府禁止将广盐越境至下游袁、临、吉三府流通,三府广盐禁绝,百姓饱受高价盐之苦。王阳明在汀州古城设立盐关一举三得:通过以米换盐的方式,解决江西食盐短缺的问题,又缓解汀州粮食供应的紧张状况;充实朝廷的税收,解决军饷不足的问题;设立盐关,方便江西人与汀州人之间的贸易往来,促进两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祈时雨、筑浮桥。面对上杭县因久旱不雨而陷入的民生困厄,王阳明深感民众疾苦,亲率僚属设坛祈雨,巧遇天公敷衍了一场小雨,及至王阳明获捷班师的时候,忽然大雨一连降了三日。王阳明应地方官员之请,将祈雨所在的都察院行台厅堂改名为“时雨堂”,行台中的清风亭改名“时雨亭”,并撰《时雨记》,取“王师若时雨”之意。王阳明手书的《时雨记》碑,历经风雨,至今仍屹立原处。王阳明在上杭期间,谒朱文公祠,登上杭城南楼,游览上杭城北七峰山形胜。作《上杭喜雨》诗三首。“山田旱久俄逢雨,野老欢腾且纵歌。莫谓可塘终据险,地形原不胜人和”,描述百姓重新忙于耕作的情景,不仅抒发了王阳明对百姓恢复耕作的喜悦之情,也表达战争中的人和远胜于地利。上杭地处汀江中游,城区“一面清山三面水”的地理环境极不便于出行。明成化十年(1474年),上杭始建浮桥。成化十二年(1476年)重建一次,不久又被大水冲毁。自此,四十多年来上杭都没再重建浮桥。王阳明屯兵上杭期间,出军资重建了浮桥,以实际行动展现对百姓的关怀,上杭百姓感激王阳明的这一善举,将浮桥命名为“阳明桥”。

上杭县瓦子街《时雨记》碑

恢复社学,教化民众。在王阳明时代,社学渐废。为有效教化民众,王阳明积极恢复推广明初朱元璋曾下诏创建的社学(地方官奉朝廷朱元璋诏令在乡村设立的“教童蒙始学”的学校,十五岁以下子弟必须送入社学读书)。在武所阳民村、城北义学等地设立平民社学,至今,武平中山镇阳民村仍然留存平明社亭遗迹,康熙版《武平县志·艺文志》里仍然留存着王阳明《平明社亭》诗篇:“武平未必遵吾化,也识寻盟契此心”。表达教化之源,尽管武平百姓可能不完全遵循其教化,但他们也明白寻找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王阳明强调儿童教育的重要性,移风易俗应先从孩童抓起,提倡以歌诗、习礼、读书为内容,提高儿童的“涵养”,端正仪表,陶冶情操。反对将四书作为学习重点,以当官为目的。在任巡抚期间,还著有《训蒙大意》和《教约》,详细阐述儿童教育方法和授课要领,强调因势利导与因材施教,通过鼓励、引导,“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自然而然地建立起道德观念。

武平县中山镇平明社亭遗址

他班师回赣后,人们念其功德,以各种形式纪念王阳明。明崇祯六年(1633年),汀州知府在汀州府广储门城楼的东侧,带头捐资修建了一座王文成公祠,并将广储门更名为三元阁(三元,古代科举制中的状元、会元与解元)。三元阁的对面是汀州试院,三元阁的取名寓在藉王阳明心学的引领,使汀州文风鼎盛、人才辈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上杭建了“文成公祠”,内置王守仁手书石刻《时雨记》碑。上杭当时的时雨堂,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为“社学”,康熙五十六年改为“阳明书院”,嘉庆年间修建为“阳明祠”,以铭记其捍患平乱之功,感念其施民教化之德。上杭县内阳明桥、阳明门等地名及建筑历经几百年仍保留。王阳明行草书作品《回军上杭》诗轴,现存上海博物馆。

王阳明书巜回军上杭诗轴》

如今,赣龙铁路经蛟洋阳明山的隧道命名为“阳明山隧道”;龙龙高铁(龙岩至广东龙川)从古田会议站至蛟洋的隧道命名为“新阳明山隧道”。长汀卧龙书院门楼横匾,正面是朱熹集字题书,背侧是王阳明集字题书“光明洞澈”。王阳明以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卓绝的军事智谋、人文关怀的情怀以及对地方发展的深远影响,永远镌刻在了龙岩的历史长河中。

长汀县王文成公祠

执笔:中共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曾昭卫)

资料来源:

1.《王阳明全集》,王守仁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

2.《汀州府志》(清),曾曰瑛修,李绂纂,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方志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

3.《上杭县志》(清·乾隆戊寅年),顾人骥纂修,中共上杭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整理,线装书局,2019年11月出版。

4.《龙岩州志》(清·乾隆三年),张廷球修,徐铣主纂,龙岩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

5.《武平县志》(清·康熙三十八年),赵良生修纂,武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整理,2015年12月内部重印。

6.《武平县志》(中华民国三十年),丘复主纂,武平县志编纂委员会整理,1986年12月内部出版。

7.《碑存时雨话阳明》,郭义山著。

8.《心学大师王阳明的闽西情缘》(论文),钟茂富著。

9.《圣贤王阳明与汀州》(论文),王英著。

来源:龙岩党史方志

喜欢这篇文章

就给我们“点赞”和“在看”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闽江夜景灯光秀时间调整 每周二... 原标题:闽江夜景灯光秀时间调整 每周二至周日各有5场炎炎夏日,沿江畔漫步,欣赏迷人的闽江夜景灯光秀,...
杨少华账号中午仍带货,曾为儿子... 7月9日下午,北京青年报的记者从知名相声演员苗阜以及天津相声主持人小佀那里获悉,享年九十四岁的相声大...
原创 为...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兵喜欢用火。比如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藤甲兵等等事迹。然而火烧藤甲兵是...
原创 东... 公元770年在秦、郑、晋、齐等诸侯的护卫下顶住洛邑(今河南洛阳洛邑),就这样东周建立了。东周(公元前...
原创 少... 荀彧,这个名字常常被人念错的三国谋士,一生不遗余力地辅佐曹操,堪称德才兼备,最终却郁郁而死。 过去看...
原创 史... 我们人类打过的这些仗第33期 中国、法国从地图上看分处亚欧大陆两端相隔万里,但是历史是奇妙的东西,可...
原创 高... 历史长河中,明朝是一段引人入胜的篇章,令无数喜欢历史的人为之着迷。然而,有人对明朝的评价却颇为低迷。...
拍卖征集:中国瓷杯|从青瓷到珐... 在中国数千年的瓷器发展史中,瓷杯不仅是日常饮器,更是工艺、审美与文化的缩影。从质朴的青瓷到绚丽的珐琅...
原创 作... 不要以为当上皇太子,啥也不干,等到老皇帝去世,就一定能成为皇帝,历史上当上皇太子,却没能成为皇帝的人...
原创 朱... 朱元璋赏朱棣个橘子,朱棣连夜逃跑保住一命!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也就是明太祖,出身卑微,白手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