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助攻改主攻,主力纵队不添人枪,司令员怒骂:要搞砸了直接枪毙
创始人
2025-07-11 02:02:11
0

1948年9月16日济南战役顺利打响,事实上为了这次作战,华东野战军山东兵团做了两个月的准备,早在潍县战役结束以后,山东兵团司令员许世友、谭震林就针对攻打济南的战略计划进行了充分的安排保障,9纵作为山东兵团一支妥妥的主力纵队,甚至更早就提出了“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的口号。

经由华东军区以及山东兵团反复与中央磋商,济南战役中,山东兵团分为东西两个集团为主要的进攻方向,其中3纵、10纵以及鲁中南纵队为攻城西集团,作为主攻的方向,西集团的作战任务是以夺取机场,阻挡国民党军的空中支援和逃亡路线,然后在东集团的配合下,发起对济南的总攻,有10纵司令员宋时轮指挥。

3纵、10纵是之前应粟裕的要求,被交换到山东兵团的,当时着两个纵队因为此前几次作战损失严重,各自只有不满编的两个师,因此为了加强阻援集团的实力,以华野7纵交换,但宋时轮此前一直负责阻援作战,配合主力纵队,这一次济南战役,一致要求打主攻,上级认为,3纵、10纵加上配合作战的鲁中南纵队,足以完成主攻任务。

这一切令9纵司令员聂凤智感到十分不满,9纵作为山东兵团主力纵队,也是许世友的老部队,早在战前就已经准备好解放济南的作战任务,这次负责攻城东集团,指挥9纵以及渤海纵队,也是抱着打主攻的目的而来的,没想到被宋时轮截胡,聂凤智虽然心里不高兴,但是无奈还是接受了任务,准备在肃清济南东郊敌人后,迅速配合西集团作战。

不过出乎意料的是,1948年9月9日,许世友前往泰安的兵团司令部,下午参与9纵司令部举行的誓师大会,亲耳听到了9纵指战员兴致勃勃的,都说自己是打主攻,许世友疑惑的翻看了9纵下达的作战命令,上面也确实是写着“主攻”两个字,许世友顿时有些生气,立刻将聂凤智叫过来,想要当面询问他一下,看看怎么回事儿。

等聂凤智一到,许世友这才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命令是聂凤智自己改的,事实上不仅是许世友疑惑,9纵团以上的干部都对“主攻”的指示有很大的疑虑,聂凤智几次解释,信誓旦旦的表示,9纵领受的就是主攻任务,后来各个师团回到部队以后,传达的命令也都是“主攻”,9纵指战员兴致高昂,都觉得是立功的好机会。

不过许世友就没有下面的人那么好糊弄了,况且命令是许世友签字的,聂凤智擅改命令,他需要一个说法。

聂凤智解释道,王耀武作为国民党军少有的将领,在行军打仗上,是有一定的水平的,如果采取一个方向主攻的话,被王耀武识破,很容易被王耀武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如果采取东西对进的钳形攻势的话,让王耀武弄不清楚主攻方向,这样敌人就无法集中兵力,对于我军的进攻有很大的帮助。

况且9纵是我军的主力纵队,忽然改为助攻,战士们必然作战时候束手束脚,不敢放开全力进攻,如果改为主攻,对于9纵发挥有很大的帮助,况且9纵改变作战任务以后,也不需要向上级增派部队,可以说对整个战局是比较有利的。虽然是狡辩,但许世友还是挺进了聂凤智的建议,不过临走时还是怒骂了一句:要搞砸了我就枪毙了你,聂凤智则向许世友亲口做了保证。

果然一开战,东西两个集团发起猛烈进攻,王耀武因为弄不清我军的主攻方向,将部队调来调去,疲于奔命,仅8天的时间,济南就顺利解放,王耀武等国民党军诸多高级将领,也在出逃后被我军活捉,值得一提的是,9纵虽然领受的是助攻任务,但9纵25是73团在战后被授予了济南第一团的称号,而战前作为预备队的周志坚第13纵队109团,获得了济南第二团的荣誉称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假... 如果没有当初的侵略者,清朝也是苟延残喘,可能灭亡的还会更快一点。我们来看一下当时清朝所面临的问题。 ...
原创 王... 在《三国人物关系网及亲缘风云》的第78章中,我们聚焦于司马集团篇的第十章,深入探讨了“王与马共天下”...
原创 晋... 楔子:李治,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第三子,小名稚奴,受封晋王。因体弱多病,幼年丧母,再兼善良孝顺...
原创 世... 康熙,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其统治时期波澜壮阔,对中华帝国的巩固和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
原创 官... 官渡之战的重要转折点就是建安五年(200年)十月曹操奇袭乌巢,而在此之前,曹操方虽然累计小胜,不至于...
明代绿釉刻花天童赐福梅瓶 明清时期,御窑大放异彩。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1424),在1403...
原创 明... 近现代史上的一场巨大灾变,一直以来都扑朔迷离,被历史志书扣上“王恭厂灾”的帽子。据传言,这场灾变的起...
原创 南... 原创不易,敬请支持。 相关视频 : 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都那么厉害,为何都不曾踏上意大利半岛半步? 历...
原创 1... 1952年,中国竟然放弃对日本索要战争赔偿200多亿美元。消息一出,迅速引起争议,明明日本发动的侵华...
原创 与... 1979年,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的一名研究生王国杰在前往苏联圣彼得大学留学之时,曾经在苏联刊上看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