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翮,是我国清代的名臣、治河专家,也是当时公认的清官之一。今天向大家介绍他治理黄河的故事。他治黄的方法是:吸取前人成功经验,坚持亲力亲为,发现错误就真诚改正,最终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张鹏翮没有辜负皇命与民众的期望,治理黄河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下面就详细说说张鹏翮治理黄河的故事,顺利谈谈给我们的启发。
一.临危受命,经仔细勘察定方案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正值黄河泛滥,水患连年之际,张鹏翮临危受命,出任河道总督。上任前康熙皇帝下达了治黄要求:“必须摧毁拦黄坝,清除芒稻河淤塞,开通黄河水道,依次兴修水利工程。”
张鹏翮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整领导班子,他首先撤销了协理徐廷玺的职务和他以“监工”之名随身携带的仆从, 并且上书康熙帝:“部臣不应以查验为由,从中阻挠我主持河道工事的实施。”得到皇上首肯后,组成了强有力的新治理黄河领导集体,为下一步顺利开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想利用治理永定河的经验,准备把徐州到清口建筑堤坝的原料用石料代替泥土。张鹏翮却反对道:“用石头建坝必修要求有坚实的地基,但是河水无常,变化没有规律可循,况且沙土松浮,建造石堤的话工序繁琐,而且一旦告成是否稳固也难以预料”。康熙帝听从了他的意见,放弃了这一想法。
这件事情说明:领导如果不了解实地情况,就生搬硬套是很容易指挥失误的,而张鹏翮坚持原则,不怕得罪领导的精神值得称赞。
在否认了领导的提议后,张鹏翮又是怎么做的呢?他通过钻研治河理论,总结前人经验,博览当地地域与水域图纸,再深入实地仔细勘察,提出了“开海口,塞六坝”的治河主张和“借黄以济运,借淮以刷黄”的治河设想,采取“筑堤束水,借水攻沙”的作法。
张鹏翮还提出“改石为土”、在堤坝上种草的建议,来抵御与牵制洪水的到来。他的这套详尽方案得到了康熙帝的肯定。
二.过程曲折,知错就改
当治河方案被朝廷批准后,张鹏翮就指挥数十万民工,奔赴治河前线紧锣密鼓地干了起来。在他的任期内,康熙帝曾三次南巡指导治河, 他称赞张鹏翮得到了治理黄河的秘笈,还对大学士说:“张鹏翮自从出任河道总督监督河工以来,每天都乘马巡视堤岸,不辞劳苦。如果天底下做官的都像张鹏翮一样兢兢业业,那百姓们还有什么非议呢?”
然而,人无完人,张鹏翮在十年的任职过程中,难免犯了些错误,但是他都能知错就改。如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十月,山东泰安、沂州等地出现灾荒,康熙帝命令张鹏翮用途经山东境内的漕粮两万石赈灾,而张鹏翮却命令河员开常平仓28万石粮食分散赈灾,并上疏请奏补发山东治河官员的工资。
此举受到康熙帝的训斥,指责张鹏翮是置赈灾大局和国家财政困难于不顾,而去收买人心、邀功请赏,并让他和王国昌二人将动用的粮谷“均摊赔补”。张鹏翮立即上书认错,结果康熙不但原谅了他,还称赞他认真办事、廉洁奉公,并且加太子太保衔。但张鹏翮就因此背上了一大笔债务。
再如,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七月,河水出现险情,黄、淮并涨,水势非常汹涌,古沟等多处堤岸出现决口。康熙帝得到消息后,令九卿裁决。九卿经过决议得出:是由河道总督张鹏翮平日包庇手下玩忽职守、固执己见所导致,实属失职,应当将其革职。
于是张鹏翮被免去了河道总督职务,然而,康熙帝毕竟深知张鹏翮的才干,并考虑张鹏翮是用人的能力不比他处理事情的强,且认错态度良好,于是保留了张鹏翮的爵位,并让他继续留任,戴罪立功。
三.十年治黄成功,位极人臣善终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黄、淮终于出现大治局面,漕运通达,黄河下游连年出现大丰收景象,人民安居乐业。治黄十年终于成功的张鹏翮,得以官复原职,并免去他之前应该偿还的十万石粮食,不久他被调任户部尚书。
在任职户部尚书十年期间,为了对付有人来说情、请托,张鹏翮在府邸的厅堂上,树了一尊关圣帝君塑像,堂内有周仓持刀威严旁立。每逢亲朋好友有私事请托时,他便指着塑像说:“关帝君在上,我怎么敢营私舞弊呢?”
当有些自认为交谊深厚的人,硬要求得一好的差使时,张鹏翮便微微一笑,诙谐地说:“周将军手中的青龙偃月刀很锋利,你不惧怕吗﹖” 从而打消登门请托者的邪念妄想。
雍正三年(1725年),张鹏翮升任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二月十九日(1725年4月1日),张鹏翮病逝于京邸,享年77岁,死后被加少保,赐全葬,谥文端。他得到了善终。
四.笔者感悟:
我国清代的名臣、治河专家张鹏翮,治理黄河的方法是:吸取前人成功经验,坚持亲力亲为,发现错误就真诚改正,最终经过十年的艰苦努力,他没有辜负皇命与民众的期望,治理黄河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张鹏翮注重吸取前人成功经验,勇于亲临实地考察,大胆提出创新方案的治理黄河精神,值得人们称赞与学习;他敢于承认错误并立即改正的态度更加值得我们敬佩。我们应当做一个襟怀坦白的人,努力工作的同时,不怕犯错,勇于创新,为国家与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由“老wu侃国学今用”原创,欢迎关注,共同学习,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