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 翟雄
2024年7月28日,《羊城晚报》发表金昌市作协副主席翟雄的书评《深入历史,通过一个人写一群人》。这篇书评是针对甘肃籍著名作家许锋的人物传记《龙潭奋飞——吴仲禧传》而撰写的。
吴仲禧出生于清朝末年,16岁参加福建北伐学生军,17岁编入南京陆军入伍生队,21岁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之后追随孙中山革命,北伐南征,抵抗日寇侵略,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新中国建设。观其一生,可歌可泣。全书以小说的形式将潜伏在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员吴仲禧为革命深入龙潭虎穴的一生刻画得跌宕起伏,再现了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有志于追求理想的爱国英雄人物形象。
许锋在动笔写这本书之前,查阅了大量史料,与吴仲禧后人多次深入交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素材,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据悉,许锋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已出版《李章达评传》《陈启沅评传》《南海陈氏机器家族》等作品。
作品赏析
深入历史,通过一个人写一群人
翟 雄
许锋这些年写传记上了瘾,一口气写下并出版了《李章达评传》《陈启沅评传》《南海陈氏机器家族》等作品。此次,他把笔触伸向潜伏敌营13年、中共秘密党员吴仲禧。全书36万字,以吴仲禧的成长历程为顺序,脉络清晰,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生活,多姿多彩的乡土风俗。在写作中,作者无意间“暴露”了自己小说家和散文家的身份,《龙潭奋飞——吴仲禧传》一书的故事性、可读性较强,既像一篇文化大散文,又像一部长篇小说,人物形象刻画生动。
书写历史人物,要阅读大量历史资料,深入历史内核、历史情境中去,这是创作成功的基础和前提。尤其在当下,距离那个时代久远,人物、环境、情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求得历史与艺术的统一,既要表现历史,更要观照现实,以当代人的意识审视历史、评价历史人物,打动当下观众,这是摆在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很显然,作者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达到了预期效果。
这部传记贯穿着两股气:一是正义之气、凛然之气。这种气息始终充盈在作品的始末。这正是作者在采访、搜集吴仲禧的事迹并为其精神所感动,唤起体验,激发想象,产生思考而自然形成的,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被濡染,进而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另一股气息是悲壮、悲情甚至是憋屈之气。这跟主人公和时代有关。吴仲禧的人生无疑是曲折坎坷悲壮的,甚至充满了血雨腥风。由于长期隐藏于敌营,时时面对黑暗、腐朽、杀戮,理想无法实现的憋屈之感跃然纸上,让人心生遗憾,无限叹息。
此书既包含百年沧桑的宏大叙述,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在细节描写方面,作者尽力做到实事求是,不夸张、不虚构,对于不确定的事实,引用多方说法,并进行理性分析。
写人,必须写内心、写灵魂。吴仲禧经历了千辛万苦,内心经历过一场场精神风暴,他的生命信念和人生理想在一次次生死抉择中闪烁着光华。他寻求救国之策、寻求生命真谛,有着悲剧美和崇高美,更有着人格美与精神美。这些都是通过心理描写体现出来的。譬如,作品中写道:从1927年9月到1928年2月间,吴仲禧赋闲在家。但吴仲禧是一个有理想的革命青年,在那样一个大时代大环境下,绝不可能赋闲下去、躬耕陇亩,再次离家出走只是时间问题。他的妻子王静澜最了解丈夫。她既珍惜跟丈夫团聚的时光,舍不得他离开,又知道丈夫的理想是谁也阻挡不了的,那段心理描写把王静澜的内心世界充分展示出来。作品中,吴仲禧深处敌营,面对革命志士受苦受难而自己却无能为力复杂痛苦的心理等等,也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呈现出来。
本书虽然是吴仲禧一个人的传记,但不仅仅写了一个人,而是写了一群人:叶挺、蒋先云、邓演达、吴石、季方、朱枫、陈宝仓、聂曦……他们如一盏盏明灯,让身处黑暗中的人们心中泛起希望之光。
(《龙潭奋飞——吴仲禧传》 许锋 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作者简介
翟雄,甘肃通渭人,现居金昌,金昌市作协副主席,主要从事小说、散文、诗歌的创作和文学评论的撰写。作品见于《人民文学》《时代文学》《半月谈·品读》《飞天》《散文选刊》《中国艺术报》《南方日报》《星星》《作家文摘》等。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台前幕后》《女人》、散文集《精神家园》、报告文学《初心永恒》等。作品获黄河文学奖、徐霞客诗歌散文奖、搜狐原创长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征文奖、金星文艺奖、政府“五个一工程”等奖项。
来源:镍都金昌客户端
编辑:魏戈琪
责编:田红娟 闫婷婷
审核:马丰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