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们从哪个角度了解关于宋朝建国的历史,几乎都能发现一个相似的模式。在后周恭帝显得七年(960年),赵匡胤趁契丹敌军来犯之机,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戴上黄袍加身,然后次日班师回京,结束了后周,拉开了宋朝的序幕。这一段历史在史书上已经有了定论,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被描述成由赵匡胤领导、赵普导演、赵光义等将领联合策划的一场政变,可以说是一场阴谋。然而,黄袍加身的情节却留下了许多疑点。
在后周世宗柴荣去世后,赵匡胤不仅统领着禁军,还担任着归德指挥使的职务,是后周的军事第一人。这时候,他完全有能力发动政变并确保胜利。但这也引发了一个疑问:既然有发动政变并且成功的能力,为何要编造契丹来犯的谎报,领兵出征后再在第二天回京呢?为何不直接在宫中发动政变,更为容易,手握重器的他随时都可以让年仅7岁的小皇帝“驾崩”,对反对者进行处罚。这种做法的危险系数要小得多。实际上,科技水平的限制使现在的我们难以准确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然而,我们能够从历史中探寻更多的线索。
据史料记载,柴荣去世后,赵匡胤离开都城开封府,返回自己的封地归德府。在陈桥兵变前的半年时间里,他几乎未离开归德。当时,是朝廷抵御契丹来犯的圣旨将他召回京城的。这引发了第二个疑点:既然有取代后周的想法,为什么要在那么长的时间里远离中枢地区?军事上的强者不一定能操控政治,而当时的宰辅范质和王溥都是强硬之人,尤其是范质,他和赵匡胤之间的矛盾是众所周知的。兵变当日,在得知赵匡胤率军回京,范质还紧抓住王溥的手臂表示“仓促遣将,吾辈之过也”,可见让赵匡胤插手政治,范质可能是第一个不答应的人。所以,如果是赵匡胤预谋的兵变,他是不可能容忍和自己表演对戏的宰辅留在朝中的。在兵变发生的当时,范质对王溥说“你们速速派兵,来不及了!”,展现了对于兵变的紧急处理态度。
兵变当时,赵匡胤的家眷都在哪里呢?按照常理,最安全的地方应该是他的领地归德。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当时,他的家眷,包括老母、妻儿老小都在开封城内,敌人的大本营。史料记载称,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才遣人回开封报平安,并通知城内亲信石守信等人协助兵变。当时,赵匡胤的家眷还在城内庙里上香,比搜捕他的军队晚知道兵变的消息。这带来了第三个疑点:难道赵匡胤准备用自己家眷的生命为自己的江山祭旗吗?
有许多疑点使得赵匡胤的兵变计划变得扑朔迷离。更有趣的是,历史背后隐藏着许多曲折的故事。在陈桥兵变中,赵光义是始作俑者,他是赵匡胤唯一的弟弟。赵光义的权力欲望极为强烈,他为了登上更高的权力巅峰,不惜一切代价。利用“烛光斧影”计谋,他试图除掉赵匡胤,然后逼死两个侄子,目的是确保自己的后代能够稳坐江山。他通过鼓动赵匡胤的亲信大将石守信、慕容延钊、军事赵普等人,让他们协助完成劝进的大业。当这些人的工作顺利推进后,后面的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黄袍加身之时,赵匡胤的弟弟独自觐见,向他揭示了一切。他表示兄弟情义的同时,也威胁着赵匡胤的亲人。这场惊心动魄的兄弟之间的对话,成为历史上一个值得深思的瞬间。在如此紧张的情境下,赵匡胤最终选择了兄弟情义,而没有下手干掉自己的亲弟。兄弟二人最终共同策划了一场成功的政变,结束了后周,宋朝由此建立。
历史总是充满曲折和奇异,每一个事件背后都有无数的疑问和谜团。对于宋朝建国的过程,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完全还原当时的场景。然而,正是这些疑点和谜团,让历史显得更加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