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绾是明朝中期的官员,出生在浙江黄岩,祖父孔昭曾担任侍郎。继承祖父的封荫后,黄绾顺利成为了后府都事,开启了自己的官场生涯。早年,他便与谢铎、王守仁等名士深交,并从中汲取了不少治国理政的智慧。
在嘉靖初年,黄绾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的经历,开始担任重要职务。此时,张璁与桂萼联合上书,支持嘉靖皇帝尊其生父兴献王为皇考,而嘉靖皇帝也倾向于他们的立场。到了嘉靖三年二月,黄绾也与他们一同上书,坚决支持嘉靖皇帝,直指礼官们想让嘉靖皇帝认孝宗为父子关系的做法,违反了三纲九法。嘉靖皇帝看到黄绾的奏章后,心中大为高兴,将此事交给有关部门讨论。
不久之后,黄绾再次上书,重申自己的立场,并听闻嘉靖皇帝发布诏书,称献帝为本生皇考,他再次激烈反驳,力挺自己的观点。最终,张璁、桂萼、黄宗明等人联名上书,经过多次辩论,“大礼”才得以最终定论。由此,黄绾获得了嘉靖皇帝的信任,并被提拔为南京刑部员外郎。然而,这并未让他久留,黄绾很快以病假为由回到家乡休养。
几年后,嘉靖皇帝回想起黄绾在“大礼”争议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决定召他回京。嘉靖六年六月,黄绾被任命为光禄少卿,参与编纂《明伦大典》一书。与此同时,王守仁因为遭受他人嫉妒,尽管被封为伯爵,却迟迟没有获得应得的封赏。黄绾看到这一情况后,上书朝廷,力求为王守仁伸冤,并建议召王守仁来辅佐嘉靖皇帝治国。最终,王守仁如愿得到了应得的封赏,其他有功之人也因此得以重新被录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黄绾的官职不断上升。不久后,他升任大理左少卿,并在次年十月,被任命为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参与了经筵前的值勤工作。同年,《明伦大典》顺利编写完成,黄绾因此得以升任为詹士。黄绾与张璁等人交情深厚,然而,当张璁提出任命他为吏部侍郎并派往南京主考时,杨一清却将其压制了下去。黄绾由于南方口音较重,也未被允许参与经筵,这让他心中不满,遂上书批评,但并未直接点名杨一清。
嘉靖皇帝迅速洞察黄绾所指的正是杨一清,便严厉批评了杨一清的行为。此后,黄绾被调任南京礼部右侍郎,负责掌管各部大印,几个月后再度被召回朝担任礼部左侍郎。
黄绾与张璁的关系逐渐疏远,尤其是在嘉靖皇帝愈加偏向夏言时,黄绾便暗中支持夏言,导致与张璁的矛盾愈发加剧。很快,大同发生了兵变,导致总兵李瑾被杀,军民联手勾结蒙古势力反抗朝廷。巡抚潘仿急忙请求朝廷停止用兵,但刘源清却坚决主张屠城。黄绾上书表示用兵非办法,而张璁则坚决支持刘源清。最终,刘源清被免职,张瓒接任,而叛乱很快就被平定。黄绾随即被派遣去大同安抚民众,进行调解。
到达大同后,黄绾收到大量关于官军暴行的投诉,令人震惊的是,所有投诉都指向官军,而没有一件是关于叛军的。黄绾为了安抚军民,选择置之不理,暗中却抓捕了那些首恶分子。后来,叛军出使蒙古的人员被他逮捕并处决,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大同的威信。黄绾通过建立保甲制度和创办社学,成功稳定了大同局势。
回京后,黄绾向嘉靖皇帝汇报了大同文武官员的功过,并毫不留情地批评了刘源清等人的错误政策。由于黄绾在这一事件中的杰出表现,他被提升了一级俸禄。但在此过程中,张璁和兵部依然保护刘源清,暗中压制黄绾。黄绾多次上书反映情况,最终刘源清因罪被逮捕。此时,黄绾因母亲去世,回家守丧。
嘉靖十八年,礼官请求派遣使者通报朝鲜,为皇天上帝及皇祖加尊号。此时,嘉靖皇帝正准备进攻安南,便借此机会派遣黄绾前往。经过多次推荐,最终嘉靖皇帝亲自任命黄绾为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派他为正使前往安南。然而,黄绾因害怕前往安南,迟迟未能按时出发,甚至在徐州向朝廷报告自己生病。嘉靖皇帝对此十分不满,批评他不按规定行动,但最终原谅了他。
后来,黄绾上书请求为父母追赠官职,并要求依照太子设立的开恩条例来颁发诰命。嘉靖皇帝对此极为恼火,直接剥夺了黄绾的尚书职务,命令他以侍郎身份回家休息,且安南的使节任务最终被取消。黄绾便在家中度过了余生,直到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