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习近平回信勉励祖籍宁波的香港企业家。
近代以来,一大批宁波人走出宁波、重工兴商,逐渐形成了心系祖国、步履四海的商人群体,涌现出包玉刚、邵逸夫等爱国爱乡知名人士,被称为“宁波帮”。1984年,邓小平同志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曾多次对“宁波帮”人士表示关心并寄予殷切期望,指出“宁波人亦文亦武 , 文是院士 , 武是商家 , 文武相济 , 大事必成”。
何为“宁波帮”?如何深化“宁波帮”研究?本报特编发一组由宁波市文史研究馆《宁波文史》组织的学者文章,以飨读者。
宁波帮博物馆
从宁波到上海,从香港到台湾,再从海外回到内地,源于宁波的一批又一批工商巨子和社会名流把自己开拓创业的奋斗历程与家乡和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造就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宁波帮”传奇。“宁波帮”,起初是宁波商人在开展商事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群体称谓, 现泛指在经济社会与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奋发有为的在外宁波籍人士。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因为40年前邓小平的一句话,成为参与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邓小平的号召极大地鼓舞了海内外的宁波人, 以包玉刚、董浩云、 邵逸夫为代表的“宁波帮”纷纷慷慨解囊,支援家乡建设,掀起了“宁波帮”帮宁波、 兴中国的热潮。
“宁波帮”对中国民族工商业的贡献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当时以上海为中心, 一批宁波商人开始投资航运业、金融业、制造工业等新兴领域,形成了实力雄厚的“宁波帮”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而早在 1854 年,“宁波 帮”的先驱费纶志、李也亭、盛植琯就集银 7 万两, 向英国购买了中国第一艘轮船, 取名“宝顺号”,并配备武装,为各地商船护航,开启了“宁波帮”投资航运业的历史。当时在上海,“宁波帮”创办了第一家华人银行 —— 中国通商银行,生产了中国第 一块肥皂,组建了中国最大的航运组织,定制了第一套中山装, 还开设了著名的商务印书馆。目前,“宁波帮”已拓展到工商、科教、文化等各个领域,活跃在世界103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海外“宁波帮”达 42.7 万人。
“宁波帮”具有综合内涵。“宁波帮”涵盖了“文武之道”,凝聚了“中华智慧”,经历了“宁波帮”“帮宁波”的升华。其中,有宁波人和宁波文化精神崇尚并倡导的勤勉、执着、诚信、睿智、热忱、豁达、开放、拓展、谨慎、念旧、坚韧、节俭、从容,享受亲 情,关注文脉,积淀文化,重视传承; 有历史的纵深,有春秋的驾驭,有机遇的把握, 有日常的应对;有对大势规律的敬畏,有对人生跌宕的历练,有对生活冷暖的感知, 有对峰回路转的感恩 ……“宁波帮”的行事理念往往“大道至简”;“宁波帮”的“文 武之道”,文是院士,武是商家,文武相济,大事必成;“宁波帮”的业绩可视可闻、可 触可摸、可吟可诵,可叙述可绵延。
“宁波帮”的研究和践行要坚持“两个结合”。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我们要传承“宁波帮”“宁波文化”倡导的天人合一、万物并育,实事求是、知行合 一,以文兴业、以文化城,港通天下、书藏古今,进一步认识传统家礼文化的地位、功能与传承价值,坚守文明的韧性耐心定力,完善社会认知和处世行事的方法自觉与 自主知识体系,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增强文化自信,科学回答文化建设中的重大命题,发掘典籍文化,感受文明力量,激活传统文化生命力,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 势,把“宁波帮”“宁波文化”视为“有机的文化生命体”,汲取创新发展新动力,在行走中发现和抒怀, 在守正中濯古和来新, 在自立中自信和自强, 在对话中互学和互鉴,在交流中发展和赓续。
(作者为上海博物馆原馆长、研究员)
作者:
文:陈燮君 图:宁波帮博物馆官网 编辑:陈瑜 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