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清朝。那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时期,列强虎视眈眈,国内民不聊生。但是这个时代,竟涌现出了百年间最优秀的武术家。所以那时候的大内侍卫也是传得十分厉害。
当时宫中的侍卫传说都是一等一的高手。特别是再加上现在电视剧,电影中的角色。让大家对“大内侍卫”的形象都十分崇敬。
感觉大内侍卫都是像如今我们眼中的“兵哥哥”一样——高大英俊,气宇轩昂的形象。但其实并不如此,反而是虎背熊腰的,就是手持利刃,面露凶光来震慑他人。所以他们的真实样貌是什么呢?
侍卫也是有种类致奋斗,一共分为三种——御前侍卫、乾清门侍卫和大内侍卫。侍卫常常出入皇宫,而且可以经常在很多达官贵人面前露脸,地位高,俸禄高,就是一个“铁饭碗”。所以门槛也是很高的,一般来说,只有八旗子弟中的勋贵人家才有资格成为大内侍卫。
作为一个武官,弓马武术能力一定是要极好的。要成为一个侍卫,不仅要出身清白,还要对箭术和武艺进行考核。
选拔侍卫的第一场考试,是考步射,必须要三箭射中靶心。第二场考刀剑技艺,需要当众展示一套刀法或者是剑法。第三场考力量,需要将百斤的石头举起,而且举着石头绕场一周。
但其实这些实力上的比拼是最基础的,但最后的最后还是看家族背景的势力比拼。家族北京更强大,更能被皇帝熟知,也会有更好的前途。
但是真正的侍卫模样,真如我们想象中的那般威风吗?
这么看来,侍卫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差事,但是“伴君如伴虎”的话可不是空穴来潮。能够成为皇帝的亲信自然是不可多得的没事,但是这光彩的背后,不仅仅要有超乎常人的实力,更要有谋略。官场上的尔虞我诈最是凶险。
大内侍卫中,基本上都是八旗子弟的权贵人士,但是八旗子弟里也是分三六九等的,八旗里,只有前三旗——黄旗、正黄旗和白旗。拥有较大的话语权。
所以,在大内侍卫的背后,更是权贵之间的明争暗斗。而且不同的职位地段,也会给侍卫的“职业生涯”带来云泥之别。如果被分配到冷宫那样的清冷地段,想要向上涨就没什么可能了。
一定意义上,大内侍卫的竞争和较量,不仅仅是单纯地对个人能力的考验,也是各大家族在竞争在官场上的话语权。只有拿到了实权,才能更好地站住脚跟。
汉朝的“羽林军”;大唐时期的“金瓜武士”;宋朝的“都虞侯”;明朝的“锦衣卫”。其实说白了,侍卫就是皇宫里的“安保人员”,皇上身边的那个就是“贴身保镖”。原本清朝刚开始延续了明朝的制度,第一次改名“銮仪卫”,到最后才改成了“侍卫”。
清朝的大内侍卫有着明确的定位划分,比如负责紫禁城内巡夜、站岗的归领侍卫内大臣管理,包括共同侍卫的日常训练考核也都是领侍卫内大臣管理的,还有皇帝出行的仪仗,也统一归他管理。
所以真正的“红人”是由皇帝身边的御前大臣管理的。也就是“御前侍卫”,他们只听命于皇帝和御前大臣。
明朝之前的侍卫,大多是由一些功勋大臣来管理,人员也基本上在各个部队中挑选。不过,到了清朝却有所不同,有着一等、二等、三等和蓝翎侍卫之分。
等级不一样,自然接受到的待遇也不一样,身份也大有不同,这一等侍卫可是“正三品官”,职级等同于外任的参将,各省的按察使,但他们可都是身着黄马褂,佩戴腰刀,佩戴花翎可比一般的官员要威风的多。
虽说侍卫里有许多浑水摸鱼,掺杂了很多水分。但是也有可以真正,担得住这个职位的人。
宫宝玉就是其中一个。电影《一代宗师》剧中“宫羽田”的原型就是结合了宫宝田与师兄李存义的生平事迹,再加上编剧与导演自己的发挥,完美的塑造了民国时期一代武术宗师的形象。
他是清朝的最后一任大内侍卫总管,做过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贴身侍卫。宫宝玉是练武的奇才,幼时被名师看中,收他为徒。宫宝玉也十分争气,刻苦练习。
据说他的老师每天都会给他一个木碗,让他每天练功流的汗要装满这个木碗,才可以休息。就因为他肯干,就连他的师叔们都愿意把自己的毕生所学传授给他。就这样,年仅23岁的他,就已经拥有了一身好功夫,被人赞誉为“宫猴子”。
后来有幸入宫为职,也是平步青云,当上了侍卫总管。但是习武之人大多性子直,入宫多年的他看透了官场上的黑暗,也意识到了清朝的无能糜烂,对功名利禄早已心灰意冷,于是就找了一个病了的由头,回到了故乡。
不管曾经是多么的辉煌,但最终清朝被推翻,这些曾经盛极一时的侍卫们也是“各自飞”了。封建王朝的专制制度已经腐朽不堪了,是马上就将被世界摒弃的。
和历史上所有的封建王朝一样,清朝是皇权至高无上的国家,皇帝是天子,是九五至尊,是金口玉言。没有人可以约束。封建专制制度实行了两千多年,慢慢地到了清朝终于消耗殆尽,烂透了,烂没了,也为新的未来,让出了一条大路。
清朝的覆灭提醒着我们,绝不能狂妄自大,自视清高。只有虚心纳谏,多交流,多学习,才能始终有成长地发展下去。将咱们这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牢牢地保护下来,让世界都见识到,我们文化古国的魅力。
历史已是过去,未来掌握在千千万万的我们手中,我们好好地走着正道的路,去拼搏这美好不尽的未来,去学那数不尽的宇宙奥秘